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着了

皇权与相权之争,一直是帝制时代的一个政治主题。

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皇帝大宴,正副枢密使只能侍立殿上,然后退居厨房之中与各民族代表、各国使节一同进食,由一位亲王陪同。

春秋两季的赐衣仪式,正副枢密使则与其他官员一起立于殿外的庭院中,惟有中书行谢仪于门外台阶上。所以有“厨中赐食,阶下谢衣”的说法。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着了

▲欧阳修

这个赐食之制,不单单是一顿饭怎么吃,它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政治待遇和制度变迁。

这种“厨中赐食,阶下谢衣”做法的实质,钱穆先生归之为“君权上升、相权低落”。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即以朝仪言,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唐制还是如此。迨至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这一类的转变,说来甚可慨惜。”

唐代时,宰相见皇帝还可以坐着,皇帝还给宰相赐茶,然后坐而论道;到了宋朝之后,就变成宰相与群臣一样,一律站着,连皇帝大宴,都只能与亲王一起吃饭了。

中国历代都讲究仪礼,吃饭并不是简简单单一顿饭,它传递的信息代表了这种制度对宰相、对群臣的尊重程度,以及君权、相权的轻重。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着了

蔡京的儿子蔡絛写有一本《铁围山丛谈》,上面记载:“祖宗时,朝班燕会多袭用唐制,枢密使乃宦官为之也,其位叙甚卑。故遇大燕则亲王一人伴食于客省,又燕设则亲王、宗室率不坐,以用倡故也。国朝枢密使乃儒士为之,实股肱大臣。”

这里有个典故:在唐代,枢密使都是由太监兼任的,官职不高,起初不过是个对皇帝指令上传下达的角色;但到五代的后唐时,唐庄宗重用郭崇韬为枢密使,全权管理军事,地位日渐升高;而中书为宰相,只管文事,枢密使与宰相分秉朝政。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着了

到了宋代,宋初皇室为吸取五代时藩镇割据的教训,减少中书宰相的职权,把它沿袭了下来,中书省和枢密院统称两府,两府并立而恃。本来官员任免应该在宰相职权之下,属于吏部管辖,但宋代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名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宰相从此又全无用人之权。

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时,为加强宰相的财政大权,主张把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统一在一个衙门里,由宰相兼领司职;而司马光则表示反对,他认为财政该有三司管理,三司失职可以换人,而不应由两府代管其事。这里,一种主张是制度性的,另一种主张是人事上的,而成两派。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着了

▲司马光

实际上,王安石是痛感于相权的削弱,主张宰相应该统领财政大权,不然很多事就没法做。而司马光代表的旧党由于反对王安石,稍带把王安石提出的政府改革方案也否决了,这就造成加强相权成为一句空谈。

王安石变法最后失败,后世的宰相更是没有权利,多成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玩偶。所以欧阳修感慨枢密院“其权渐盛”后,朝廷制度轻重失序,宰相权力空虚,颇感失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