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开化:因为一条鱼,爱上一座城

《舌尖上的中国》说过,无论脚步走多远,有一种味道仍然熟悉而顽固,牵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有的人,这种味道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有的人,是香辣刺激的串串;有的人,是咸腥味美的海鲜……每一种味道,都是一道城市的坐标轴。

在浙西深处,就有这样一座爱吃鱼的小城,家家户户清塘养鱼,大街小巷鱼味飘香。

在这里,鱼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鱼越多,越象征着家境优越。

今天,我们来到开化,从一条鱼身上,品尝这座城鲜活的味道。

鱼·由来:龙鳞入水送甘霖,青草养鱼透鲜嫩

何田清水鱼的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

据开化县志记载,何田一带的村民为吃到鲜鱼,就利用当地独有的生态优势,在房前屋后或居室中,用石块砌成四方形水池,一丈见方,水深数尺,引溪涧山泉,放青鱼、草鱼于其中,以青草养之。

我们不知道谁是第一个尝试清塘养鱼的人,但这灵光一闪的智慧,源于自然,融于劳动,最终诞生了餐桌上一道新的名菜,更成为开化当地人生活的印记。

不过,在当地传说中,开化清水鱼也说是龙鳞入水所化。

此龙名唤玉龙,因心怀百姓,不忍当地受干旱之苦,便冒险潜入瑶池偷吸仙水。然而,此举恰巧被奉命巡天的千里眼看见,玉龙身受重伤,却仍拼死冲出天兵重围为何田降下仙雨。片片龙鳞掉落溪涧与清潭,一落入水中,就化成了条条活蹦乱跳的青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青山秀水,肥美鲜鱼,这是自然给予开化最好的馈赠。而清塘养鱼,则是当地劳动人民经年累月的经验凝成的智慧结晶。

也因如此,人们才用美好的传说,赞美这得天独厚的恩宠,也寄托着“年年有鱼”的朴素愿望。

鱼·清源:高山流清水,何田游鲜鱼

有人曾好奇,开化清水鱼,“清水”之名从何而来?

开化鱼之鲜美,与好山好水是脱不开干系的。老话常说“水至清则无鱼”,然而开化的清水虽清得纯净,却也富含自然界营养。

这其中,当属何田乡的清水鱼最为出名。关于清水鱼的传说也是自此处起。

何田的名字,总让人想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中”这样的诗句。当然,何田也从未辜负这个大气温婉的名字,她身居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南麓,林木茂盛,植被密布,森林覆盖率达83%,地表水质全部在II以上。全乡境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企业,PM2.5常年保持40以下,而负氧离子浓度则保持在8000以上。

原生态无污染的养殖环境,纯净可直接饮用的水源条件,无公害品质的青草饲料,何田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何田清水鱼突出的生态品质。

不过,清水鱼之所以叫清水鱼,可不仅仅是因为水清,更因为当地的养殖习惯。

开化清水鱼有个说法,叫“吃的是草,吐的是奶。”清水鱼用山泉活水养殖,鱼塘顺着溪流两岸依势而建,溪水上面流进,下面流出,塘内只有细沙和石头,清澈见底。何田人养鱼从来不喂饲料,只喂青菜叶和青草。所以开化的清水鱼没有鱼腥味,反而肉质细嫩,口感极佳。

鱼·生活:年年有鱼福自来

这么好的鱼,早就吃刁了当地人的嘴。关于清水鱼做法花样百出,但最受认可的“正宗”吃法,仍然是以清水滚汤,尽显原汁鲜味。

作为开化十道名菜之一,何田清水鱼的烧法可以说简单到质朴。挖一勺猪油,放入锅中,少许盐,葱姜蒜,再放入准备好的清水鱼,之后一定要加入热水,锅内立马沸腾起来了,盖上锅盖煮,慢慢的,汤汁就神奇的变成奶白色的了。煮着煮着,香味肆意让你忍不住想要一勺烫品味一下,汤汁入口后极其鲜美,丝毫不腥,简直人间美味。

这正是清水鱼的哲学所在,简单、味美、返璞归真。

装在青花大瓷碗中,鱼汤浓白如乳,鱼肉晶莹似玉,阵阵鱼香味吹都吹不开。喝一口汤,浓郁鲜美,吃一块鱼,细腻嫩弹。没有纷繁的调料,没有浓重的口味,一碗浓浓的鱼汤配上几块鱼肉,就将鱼自身的鲜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开化人来说,鱼,除了舌尖上的享受,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何田有一个“贴鱼尾”的风俗,就是在吃清水鱼前,要把鱼的尾巴剪下来,像扇子一样张开,贴在门板上。鱼越多的人家,门板上贴的鱼尾就越多,也就越说明这家的富有。

若想了解何田清水鱼文化,当地还有一座专门的博物馆,承载着小城关于清水鱼的记忆。

一尾鱼,一口汤,也许,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能让人不禁发出感叹,开化真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