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肾病与肾衰竭划清界限,除了控住蛋白尿、肌酐,这3点也很关键

从因果关系来看,慢性肾病是肾衰竭的起始,肾衰竭是慢性肾病的归宿。但并非所有肾病患者在有生之年都会进展到肾衰竭,肾病早期肾功能具有强大的代偿性,自身可以“消化”掉部分损伤,中后期尤其是肾功能不全阶段,则是整个肾病的转折点,不少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肾功能开始加速走下坡路。

整个肾病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症状和指标,既反映出肾功能的变化,又影响着病情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蛋白尿和血肌酐就是备受重视的“焦点”性指标。

蛋白尿是贯穿于整个肾病发展过程的典型症状,从早期到晚期影响着肾功能的发展,不容忽视。相比于蛋白尿的灵敏性 ,血肌酐反应则较迟钝,一般到肾病中期才有明显升高,因此不宜做早期判断肾功能的情况,但却是衡量肾病中后期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判断肾衰竭、尿毒症不可少的指标。

除了蛋白尿和血肌酐,还有一些指标也是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悄悄影响着肾功能的进展,继而又会影响到蛋白尿等其他相关重要指标,因此也必须积极治疗。

血肌酐的“好兄弟”—血尿酸

血常规检查的化验单中,血尿酸与血肌酐一般为“邻居”,且是此涨彼也涨的情况。肌酐和尿酸均属于体内自生的“垃圾”,正常情况多余的杂质会经肾脏过滤代谢出体外。肾功能受损后,不能及时将毒素代谢出体外,多余肌酐、尿酸滞留血液中,导致体内毒素水平升高,反过来却会诱发肾脏内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降低尿酸水平一方面要加速代谢,促进尿酸代谢。可服用降酸药物,常用的如丙磺舒、苯溴马隆加速尿酸代谢,平时注意适当运动,有助于加速新陈代谢,尿酸的排泄;另一方面抑制尿酸生成。别嘌醇、非布司他是常用药物,另外嘌呤是生成尿酸的产物,应减少含嘌呤高的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高汤等食物都要少吃,还要注意改掉一些吸烟、喝酒的坏习惯。

“三高之首”——高血压

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单纯高血压的危害想必大家有所耳闻,而肾病遇上高血压无异于“雪上加霜”,危害翻倍。除了自身存在高血压的病友,多数肾友在病情中期开始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加速了肾衰竭,因此控制血压稳定刻不容缓。

保持血压水平稳定,一方面要坚持服用降压药,慢性的血压升高是不可逆的,必须通过药物来维持平衡,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ARB),以下简称普利类和沙坦类药物,这两类降压药还同时具有降蛋白、延缓肾功能的作用,因此是肾病常用降压药,但由于具有升肌酐、血钾的副作用,因此这两类药物只建议用于肌酐低于265且未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必须服用两类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其他类药物如钙拮抗剂、血管扩张药、利尿药等可根据自身情况搭配服用。

另一方面配合日常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压效果更事半功倍。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是基础,如果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还有坚持低蛋白饮食等。运动建议每天至少半小时有氧运动,对加速代谢及提高心肺能力都有利,有助于降低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肾脏的“脉搏”——电解质指标

肾脏的三大作用包括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肾病发展到中后期,电解质紊乱的问题也会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钾、钙、磷、铁等元素代谢异常,尤为常见的为高钾血症、高磷血症,还会出现贫血等情况。

长期高钾血症会引发心律失常、四肢发麻肌肉酸痛等情况,严重会引发心血管病;高磷血症主要表现为钙磷代谢紊乱,造成肾性骨病。解决电解质紊乱问题,一在预防,二在调理治疗。预防关键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治疗除了对症用药,管理饮食,关键是调理内在血管环境,可以用中药治疗方法,疏通脉络,加速多余钾磷元素的代谢,有助于稳定肾脏生存缓解,继而稳定肾功能,降低肾衰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