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避免這4個誤區,省下3萬興趣班費用,早看到的家長都受益了!

家教智慧

雙休日遇到5歲男孩樂樂和他的媽媽,孩子顯得不太高興,嘴嘟囔著,他媽媽也是一臉愁雲,拎著一袋看起來像資料一樣的東西,製作的倒是蠻精美的。

我和樂樂打招呼,孩子認識我,勉強問了聲好,然後就不說話了,眼睛裡似乎有淚光閃現,他媽媽立刻嚴肅地說:“不許哭,叫你上個拉丁舞班,怎麼就這麼難,我好不容易趁著休息天抽送你去,結果在那裡很不認真,你知道這一次多貴麼?你看看人家都得獎了。”原來那些宣傳冊上是得獎的孩子的信息,很光彩奪目的獎盃,大獎狀。

我讓樂樂媽媽稍微控制一下情緒,因為孩子已經很難受了,再說下去估計就要哇哇大哭了。我把話題引到孩子感興趣的棋類,我看過樂樂和他外公玩五子棋的場景,孩子很專注,也很聰明,懂得提前思考佈局。果然,話題轉移一下,孩子的情緒稍微穩定一些,孩子其實蠻努力,就是不喜歡跳舞,但他媽媽一定要他去跳,說這個將來有好處。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都開始注重孩子的才藝,其中興趣班是很多父母的偏愛。兒童的個性才能的體現大概主要是3—5歲階段,此時期孩子的特殊才能開始表現,再早一點是初期的萌芽狀態,有些父母選擇在家給孩子進行培養,有條件的父母更希望將孩子送到興趣班,以對其進行系統的教育。像樂樂這樣就是去培訓班培養,但顯然對於孩子和父母來說樂樂這個樣子並不是理想中的局面。

父母避免這4個誤區,省下3萬興趣班費用,早看到的家長都受益了!

孩子上興趣班常見的四大誤區:

誤區1:興趣班太多了

在父母的觀念裡,孩子有才藝才是最重要的,錢不是問題,孩子健康不是問題,最核心的是孩子上了興趣班沒,上的足夠多了嗎?有些父母在週末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興趣班,英語、影視表演、鋼琴、滾軸;孩子忙,父母也跟著一起忙。本來上一星期幼兒園就沒多少時間陪孩子,而週末又全用來上興趣班了,孩子的休息日實際上已經自然而然的取消了,難怪樂樂他們總是噘著嘴,不開心。

孩子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興趣班,需要的只是與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離不開親情的,父母是他們心理發展正常的基礎,今後容易與子女在心理上產生隔閡,難以溝通。如果忽視孩子心理以及親情的交流,你會發現孩子變得不聽話、情緒不穩定、自卑等等。

太多的興趣班只會打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更容易使孩子的身體發育不良,出現疲勞、厭倦等。父母還不如只選擇一兩項重點學,學會了再學其他項目。孩子如果在哪個項目上特別有潛力,就要多花時間重點培養。這一點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據孩子情況,像樂樂這樣,他喜歡下棋,但下棋在父母眼裡沒有啥實際用途,拉丁舞據說算體育類,在一些學校高等級的拉丁舞名次算加分的,因為將來有表演的機會。父母的想法是實際用途,而孩子想的是快樂,不在一個頻道上。

父母避免這4個誤區,省下3萬興趣班費用,早看到的家長都受益了!

誤區2:忽視生活中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終歸要回到家庭中,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基本保證。有些父母忽視生活才是真正的學習,對生活中的知識反而視而不見。該讓孩子乾的活都省了,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服日子,也缺失了許多生活能力,然後再高價培養什麼興趣,簡直是緣木求魚。

我原來舉過一個例子,這裡可以再重溫一下,我的一個企業界朋友,算是富裕人群,但他堅持讓他的兩個孩子每天晚上刷碗,這就是一種生活教育,許多父母搞不明白,以為讓孩子享受是對孩子的愛,實際上是一種深深的傷害,生活裡的教育無處不在,也最為真實有效的,那些所謂的培訓班、勵志班,忽悠你掏銀子的才是他們的本意,在生活裡可以培養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父母為什麼不隨時隨地的去做呢,一定要費錢費精力,例如有個培訓班是訓練專注力的,結果有個媽媽進去看到,訓練員讓孩子用勺子挑玻璃球,放到合適的杯子裡,就這麼個活動可以玩半天,花費總在百元以上,那麼在生活裡這樣的小遊戲,小活動,完全成為可以親子游戲的一部分。

關鍵是父母要有心,要願意去琢磨,在生活裡創造一些親子活動,讓孩子快樂地享受學習的樂趣。

父母避免這4個誤區,省下3萬興趣班費用,早看到的家長都受益了!

誤區3: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權選擇做什麼和不做什麼。而父母自己的理想,還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標吧!如果大人把自己感興趣的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擔負起父母的願望,那孩子的負擔就太重了,孩子學習起來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此,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於感興趣的事,孩子能學得又快又好。

父母避免這4個誤區,省下3萬興趣班費用,早看到的家長都受益了!

誤區4: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有些父母知道孩子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為過程意味著孩子實在經歷和體驗。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開發出多方面的能力。孩子經過自身努力戰勝困難後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悅。貫穿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這些品質,有些是隱形的,長期的,短期內也許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卻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

還有一些父母不清楚這個道理,等不及,他們只需要看到孩子領獎,拿到獎盃和獎狀才算贏了,如果是這個理念,那就很尷尬,因為凡是真實的含金量高的比賽,一般都只有很少的人得獎,那麼沒有得獎的孩子是不是意味著沒有收穫呢,如果從結果論來看卻是一無所獲,但從成長的角度,他們收穫應該會更多,例如如何面對失敗?心理如何調節?過程中的體驗是什麼?這些收穫是那個拿獎盃的孩子所不曾經歷的體驗,而一旦將來遇到什麼事,有過體驗的孩子會不一樣。

最新的一個報道,一個縣城的高考狀元考入浙大,因為入學之後有學業成績掛科(不及格),不能接受,就逃離學校,四處流浪,撿破爛為生。歸根到底,就是類似的狀元從小都是數一數二,沒有過失敗的經歷,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最終消極逃避,成為世人的警示。

父母要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觀念,完善的心理素質,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種人生經歷,但不是最終的結果,這個過程很重要,如果父母看結果,孩子很可能投機取巧,只要弄到好的結果就行了,往往也會走上歧途。

這些誤區,都是需要父母們仔細想一想,是不是可以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