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養”的孩子不出門、木訥?父母不能光焦慮,先認真做一件事!

家教智慧

昨天一位家長留言:孩子經常待在家裡,不喜歡出去,可能小時候因為沒人帶孩子,所以經常會把他關在家裡看電視,不懂是不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結果,現在也很後悔,孩子以後會一直這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謝謝這位朋友的信任,把孩子的狀況分享出來,分享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如果一直掩蓋,只會導致情況越來越糟糕。你提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如果用一個形象的詞彙來形容,經常宅在家裡的孩子稱之為圈養,把順之自然地孩子的叫放養,那麼留言中的那個孩子應該屬於圈養的孩子,一開始也是因為家長因為安全考量,把他鎖在家裡看電視,以後索性不出去玩了,開了門也不出去了。

“圈養”的孩子不出門、木訥?父母不能光焦慮,先認真做一件事!

我遇到過一個諮詢的父親,他的孩子在初一時在家打遊戲,然後就不上學了,結果就真的圈養在家裡,現在20歲了,也不出門,臉色蒼白,交流也成問題,這時候父母再著急也是很難改變的,對家庭來說已經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力。

我們都知道放養的動物會比圈養的更有生機和活力,我遇到的一些美國或者歐洲朋友的家庭經常讓孩子去親近自然,也經常會組織戶外活動,讓孩子們能夠在玩耍中增長見識。而咱們國內因為擔心孩子在參加戶外活動的時候出現安全問題,害怕輿論的壓力和經濟負擔,所以戶外活動少之又少,不僅幼兒園學校組織的少,連家庭也缺少這個理念。

“圈養”的孩子不出門、木訥?父母不能光焦慮,先認真做一件事!

所以為了孩子們更健康的成長,我們應該讓孩子在節假日走出家門,但不一定去很遠的地方(節假日路上也堵車)而是周圍的大自然環境裡面:

1、及時的走出”圈養“的誤區,不能以”安全”為藉口剝奪孩子們活動的自由,要儘量的擴展孩子們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讓孩子在真實自然的環境裡接觸各種生命,而不是在書本上或者屏幕上認識它們。

2、現在圈養的孩子戶外活動的機會太少太少了。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可以讓成長期的孩子們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吸收陽光,對身體有好處,也能骨骼粗壯、身形健壯。

“圈養”的孩子不出門、木訥?父母不能光焦慮,先認真做一件事!

3、大自然中的運動可以鍛鍊孩子的毅力,對一個孩子來說至關重要。一個有毅力的孩子,不管最終成功與否都會把事情做到底。而一個缺乏毅力的孩子,則往往會半途而廢。例如兒子7歲就一個人從黃山迎客松下山到山腳,同行的孩子中他完全靠自己走完全程,這個體驗讓他懂得了凡事只要堅持、有毅力都會成功的道理。

“圈養”的孩子不出門、木訥?父母不能光焦慮,先認真做一件事!

4、到大自然中去,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有好處。圈養的孩子侷限在一百多平米的家裡,失去了探索的慾望,而一旦到了自然就環境裡面,就會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綠樹、青草、山水、陌生人、動物這一切新奇事物,對充滿求知慾的孩子來說充滿挑戰。讓孩子的自然觀察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描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是一個非常好的感受歷史好機會。

“圈養”的孩子不出門、木訥?父母不能光焦慮,先認真做一件事!

當然,把“圈養”中的孩子帶到大自然中也需要父母做一些準備,例如心理準備、安全措施的要求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放下手裡的手機或者其他智能網絡設備,把自己的身心真正融入周圍的大自然,他會慢慢獲得其中的快樂,孩子不會一直這樣的封閉自己,當然需要父母多付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去大自然裡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在戶外運動中,對於親子關係也是有好處的,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早早的把他們“放養”出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