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在年年不断贡献岁币、不停地打仗的同时,还能保持国内较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经济实力可见一斑。纵观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和平与稳定这一前提,富裕的宋朝在军事方面的资金投入自然也不会太少,那么作为国之重器,宋朝的军事实力怎么样呢?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中兴四将”中的岳飞和王俊)

军队

提到军队,也许很多人会想起《水浒传》中,林冲前面的名号“八十万禁军教头”,实际上禁军数量也仅仅在仁宗时才有这个水平。

宋朝的军队可以粗略的分为禁兵、厢兵、乡兵、蕃兵等,其中禁军是军队的主力核心。

禁军是中央直属的正规军,随着经济实力和战事的提升,禁军数量不断攀升,从纸面数字来看,宋太祖时有19万人,宋太宗时超过35万人,宋真宗时有43万人,仁宗时有82万人。英宗时有66万人,神宗时有61万人,哲宗时有55万人。

厢兵是地方的常备兵,也可以被称为卫戍部队,战斗力明显弱于禁军,实质上更贴近劳役,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的军队数量非常少,有时遇到农民起义,也要依靠中央禁军来剿灭,在宋英宗时人数多达50万人。

乡兵,顾名思义就是民兵,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练兵,战斗力有强有弱,辛弃疾最初也是靠练乡兵起家。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有时也包括降兵。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金军南下,军事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力为屯驻兵和三衙诸军。屯驻大兵是由抗金名将所率领、屯驻在前线的军队,巅峰时岳飞曾掌控天下五分之三的屯驻兵。绍兴和谈以后屯驻兵改为御前诸军,由三衙统领。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强大的数量背后不一定是强大的实力,纸面数字指的是按照这样的规模来募兵,尤其是到了宋朝很多时候,会到灾区去招募士兵,一方面避免灾区出现动乱,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种福利补偿,但招上来的士兵往往质量不太好,再加上疏于训练,战斗力可想而知。此外,在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吃空饷的现象屡见不鲜,战斗力就更不行了。

士兵

再来看军事装备,额……抱歉,宋代的武器装备花样太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器没法细说,再加上民间关于宋朝时行侠仗义的奇人异事很多,武器花样更是无法枚举。

还是来说说是兵员构成吧。宋代的主要敌人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因此在兵力上以对抗骑兵为主,奈何自身军马数量捉襟见肘,因此宋代特别注重重步兵与弓弩的发展。在《宋史•兵志》中提到“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可见弩手和弓手占了军队的绝大多数。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破甲锥)

有些资料中说宋朝弓弩兵装备负重为45公斤,重步兵在60公斤。真实的数据应该没有这么夸张,但宋朝的弓弩技术确实登峰造极,各种弓弩都配备全军,比如说超远距离杀伤的床弩。

在对抗北方少数民族方面,宋朝有两大武器很有亮点,其一是破甲锥,其二是神臂弓。破甲锥是对抗骑兵的利器,60公分长的破甲锥,说明宋代时确实存在超长的长枪方阵,在骑兵高速冲过来时,可以轻松戳破对方的木甲。而神臂弓或者说神臂弩,则是宋朝时的新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射程达到二百四十多步(超过360米),射程远,威力大,在很远的距离就能穿透骑兵的防具。

在宋朝后期对抗北方骑兵时又多了新的打法——重步兵,装备大刀、斧子或者长枪,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当对方骑兵冲来时过去砍马腿,自己的安全全靠重甲保护,可以参见水浒传中用钩镰枪砍马腿的事例。别说一换一了,如果能保证三换一,宋代的战争史早就改写了。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方阵

通常,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战斗方式有:流氓打群架、列队百米冲刺,还有各种武将单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剧作者的局限性。且不说流氓打架那种无组织无效率的方式,古语有云“击鼓前进,鸣金收兵”,真要是成了打架混战,就收不回来了。

还有武将单挑,这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但数量极少,比如三国时的华雄,明明是个大将却被一个无名小卒杀死。不过对于观众来说,华雄弄死了上将潘凤之后在那边叫嚣,被关二爷冲过去一刀砍了!这听起来就爽太多了。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为啥会这样呢?小说家和影视剧导演没有那么多闲工夫研究兵阵,况且观众也不喜欢。

从中到西、从古到今,方阵始终是最有效率、最有杀伤力的战斗队形。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雅典斯巴达时期,其后随着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等名扬天下,直至火枪出现以后,方阵依旧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着。直至上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全球最强大的那些国家们仍旧以方阵形式,排着队,迈着步伐,迎接机关枪和大炮的洗礼。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马其顿方阵)

至于中国,方阵同样是贯穿古今。宋代时由于禁军的最高决策权在皇帝手中,负责指挥军队的临时将领则按照既定的阵型来排兵布阵和战斗。例如宋朝和西夏的三川口之战时,双方都很保守的排出了偃月阵。即使是岳飞抗金时期,基本的左中右阵型也是战斗的基础。宋史中记载:“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孛堇,兀术遁去。”岳飞也曾经说过“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伟大的军事导师、宋代的第二位BOSS赵光义同志。他不但可以在事前轻松决定最为理想的阵型,更是设计出“平戎万全阵”这种以步兵克制骑兵的防守阵型,这种阵型需要14万军队的紧密配合,在宽20公里的平原范围内展开。所以辽国骑兵只是看着这个铁乌龟一样的阵型,慢悠悠的向北方进攻。反正这种阵型既不能用来攻城,移动速度还超级慢,只要不是特别蠢的辽国将领,肯定会远远的躲开。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无敌的平戎万全阵)

后来,抗金名臣宗泽非常郑重的把这个绝密级的平戎万全阵送给了岳飞。

注意,方阵只适用于光明正大的对决,在攻城战、偷袭、伏击等特殊情况时不考虑。和欧洲以及日本的“贵族”战争而言,我国的战争史就显得不那么光明,各种诡计太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主力的弓弩手是如何战斗的?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空心方阵”,通常为两排到三排,专克骑兵。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宋朝弓弩手方阵与这种阵型类似,采用混编的战术对抗敌方的骑兵部队。外围是长枪手,阻碍骑兵冲击,中间为腰刀盾手,内侧为弓弩手。弓手优先射杀马匹或轻骑兵(辽、夏、金骑兵的马匹大多没有防护),弩手优先射杀重骑兵和铁浮屠,况且还有神臂弓这种弓弩中最强的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能够给敌方骑兵以沉重的打击。

宋朝的军事难题(二):积弱?一点都不弱!

(“滑铁卢之战”中的英国空心方阵)

当骑兵攻来时,只能在外围被不断射杀,就算有骑兵可以冲入方阵中心,也会立刻被整个方阵的人围杀。

结语

从军队数量、装备、战术方面可以发现,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即使在战场上也完全具备一战之力,北宋初期与辽国互有胜负,对抗西夏时可以压着打,对抗金国时稍微认真一些就完全扛得住。

充裕的战斗资金、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不缺少武将,就像一个企业:有钱、有技术、有设备、有人才,但为何就留下了一个弱宋的历史印象呢?在下个星期,《宋朝的军事难题(三):领导层的锅》将跳出宋史的框架,从更高的视角解读“弱宋”形成的因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