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很多都覺得魏延之死,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的。大致根據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大軍攻打長沙時,時任韓玄下屬的魏延斬殺了長沙太守韓玄,獻關投奔劉備。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 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而且此後不止一次這樣敲打魏延,造成魏延一直活在“腦生反骨”的陰影之中;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第二,魏延在劉備時期備受重,官至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手握大權成為封疆大吏,何等風光。然而到了諸葛亮的時候,魏延只是軍中一名普通將領,還經常受到諸葛亮的批評指責,時間久了魏延自然越來越心生不滿;

第三,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獻“子午谷奇謀”:自己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但是諸葛亮對於魏延的計策不予理睬,造成魏延恨自己才能無處展示,怨恨自己不被重用;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第四,諸葛亮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在臨死前將軍權授予長史楊儀,並暗自囑託馬超之弟馬岱,讓馬岱待魏延謀反證據坐實後,將其一舉誅殺。之後就是經典的“誰敢殺吾”,馬岱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大家要明白,演義小說為了襯托人物的需要,很多地方都會有杜撰、虛構成分,這一點,要和正史區分開來。在正史之中,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首先,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是在隨劉備入蜀時開始有記錄的,也就是說魏延原來是誰的部下歷史書並沒有記載。魏延並不是斬長沙太守韓玄獻關,而是直接帶部去投奔的劉備,自然也就不存在魏延“腦後生反骨”這一戲劇化說法。這段劇情,想來是為了襯托諸葛亮料事如神而虛構的;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其次,諸葛亮駐軍漢中時,對魏延也是相當重用的,任命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後又升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武將圖的是什麼,不就是封侯嗎?李廣一生戰功,老了也未封侯,深以為恥。由此可見,諸葛亮還是很信任與器重魏延的;

再次,諸葛亮未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不是和魏延過不去,而是因為此計變數太大,而且長安是魏國西北重鎮,地處關中平原。就算蜀國一時僥倖奪取,也一定守不住,還必然遭到魏國騎兵的沉重打擊,所以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的計策。諸葛亮作為三軍統帥,他必須凡事三思而後行,對蜀國負責;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最後,正史中,諸葛亮的臨終遺言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意思就是,我死之後,你們就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你們撤退,由他去吧!諸葛亮不會不清楚魏延在軍中的影響,如果安排別人殺魏延,一定會帶來動亂,消弱蜀國的國力,這不是一心忠於漢室的諸葛亮願意看到的結局。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那麼,魏延的死到底歸咎於誰呢?三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魏延的評價十分準確,他說:“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魏延性格張揚跋扈,滿朝文武都被他得罪了,這也是為什麼當魏嚴、楊儀互相告對方謀反時,阿斗收到兩人的奏摺,問董允蔣琬等人看法,大家都保楊疑魏的原因。甚至他的惡名都傳播到了吳國孫權那裡,孫權曾說:“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由此可見,魏延在當時名聲之差!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作為一名戰功卓著的將軍,他不懂得謙虛謹慎,反而狂妄自大,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不斷有怨言,諸葛亮一死他更加居功自傲,目中無人!

魏延之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更作死的是魏延不肯退兵就算了,反而因不滿軍隊隨楊儀撤退,提前南歸燒掉了棧道。這是要置蜀漢大軍於死地嗎?司馬懿可是在後面追擊呀!楊儀於是派王平出戰,王平怒斥魏延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部隊覺得錯在魏延,便不聽魏延的,各自散了。喪失了軍隊士兵的魏延不得不率領兒子逃亡,逃到漢中時,被馬岱追到並殺了他。

歸根結底魏延並非諸葛亮害死的,而是他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