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七:老子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親身體驗分享

這篇,我們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下)第十五章(通行本《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又(有)□(狀)蟲(混)成,先天□(地)生,敓(涗)□(漻),蜀(獨)立不亥(改),可以為天下母。未智(知)亓(其)名,□(字)之曰道,□(吾)□(勥)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又(有)四大安(焉),王凥(處)一安(焉)。人灋(法)□(地),□(地)灋(法)天,天灋(法)道,道灋(法)自肰(然)。

(以上內容錄自《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一、本章的主要內容

這章,是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總章序的第十五章,是甲編(下)的第一章。

老子在甲編(上)的十四章中,主要是向人類傳授「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而在這一章裡,老子寫的是他自己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對隱性世界裡的「道」的認識。

二、本章的結構分析

我們先把原文中的校注都去掉,還《老子》的本來面目,之後,為了便於解讀,再把原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又□蟲成,先天□生,敓□,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

第二段:未智亓名,□之曰道。

第三段:□□為之名曰大,大曰□,□曰□,□曰反。天大,□大,道大,王亦大。□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

第四段:人灋□,□灋天,天灋道,道灋自肰。

三、「又□蟲成,先天□生,敓□,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的內涵

1、「又□蟲成,先天□生,敓□」的內涵

a、這個「又」字是借用,並不是「又」字的本來意思。甲骨文「又」字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形,是一個人在顯性世界中通過感覺對顯性世界進行認知的意思。

這章的內容,老子寫的是他自己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對隱性世界裡的「道」的認識,所以,即使是老子也不可能通過感官感覺,「又」到隱性世界中的「道」,但是,老子在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又是非常清晰地“直觀”到了「道」,所以,他就借用「又」字,表示他“直觀”到了「道」。

b、「又」字後面的缺字「□」,表示老子認識到的「道」的模樣,所以,這個「□」字的校注:「狀」字是很合理的。

c、「先天□生」的缺字是個「下」字。原句應該是「先天下生」,與後句「以為天下母」是相對應的。

老子在這章中分享的是「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道」,而不是在「重疊結構世界」以外更大的「大道」。從郭店楚竹書《老子》的寫作節奏來看,老子的寫作很明顯是循序漸進的。這章雖是甲編(下)的第一章,但也與甲編(上)的最後一章,在內容上是有銜接。

而且,這段話的後句,有很明確的「以為天下母」句,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先天□生」就是「先天下生」。

d、「敓□」是對前兩句的讚歎,對主要內容的解讀,貢獻不大,所以,我們不做深入細究。

c、本句的內涵:

老子說,他“直觀”到的「道」的樣子是「密密麻麻的,有生命的」。這種在隱性世界中密密麻麻、有生命的存在,在顯性世界出現之前就存在了。

這句中的「蟲」字用來比喻「道」的密密麻麻、有生命的摸樣。「天下」是指顯性世界。

2、「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的內涵

a、這句話的正確句讀應該是「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

b、「蜀立不亥可」的內涵,老子講了他是如何認識到「道」的,以及他對「道」的認識。

c、甲骨文「蜀」字的原意是,向內感知真正自己的意思,在這裡用來表示向內感知的意思。

d、甲骨文「立」字的原意是「入道」的意思,在這裡表示老子的認知能力進入到了隱性世界中的意思。

e、「不亥可」的主體是「不可」,「可」字是「智」與「言」集合,表示認知與表達的意思。「不可」是對隱性世界的認知與表達。但是,隱性世界中的「道」是能認知,卻無法用語言思維表達的,於是老子就用了一個「」字來修飾「可」字,表示難以用語言來確定。

甲骨解《老子》之十七:老子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親身體驗分享

上圖是甲骨文「亥」字,是一個人的嘴、嗓子部位受限制的象形,表示無法表達的意思。

f、此句的完整意思:向內感知,認知能力進入隱性世界,能夠“直觀”的認識到,在隱性世界中的密密麻麻、有生命的那種東西(道,這時還沒有被命名,只是一種摸樣),但是,無法描述這種東西,這種東西卻是顯性世界的源頭,顯性世界中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源自於這種東西。

四、「未智亓名,□之曰道」的內涵

1、「未智亓名」的內涵

這個「未」字與「果」、「居」字都表示人在顯性世界中做事的意思,這個我們在之前的解讀中已經解讀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這裡用這個「未」字,是因為前句的「不亥可」。老子認識到了隱性世界中那種神秘的東西,他現在要把這種認識告訴其他「心智系統不會轉換」的普通人,他就必須讓自己「可」,也就是用語言表達出來。

那怎麼辦呢?老子只能用「未」,用顯性世界中的方法來描述這種東西。我們之前說過,語言思維、語言交流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經驗」,「未智元名」的意思就是用顯性世界中人的語言來認識、命名這種神秘的東西。

這裡的「亓」字是對「元」字的誤讀,甲骨文「元」字本意是指隱性世界中的人體,在這裡先被用來指代一下那種神秘的東西——還沒有被命名為「道」的那種密密麻麻、有生命的東西。

2、「□之曰道」的內涵

把前面句子意思弄明白,這句句子中的缺字就很明白了,這個缺字就是前句最後那個字:「名」。

這個「名之」就是前句「未智」的意思。

「名之曰道」的完整句式是「未智元名曰道」,意思是,一定要用顯性世界中的語言來認識、定義這種隱性世界中的神秘東西,那種東西就叫做「道」吧。

五、「□□為之名曰大。大曰□,□曰□,□曰反。天大,□大,道大,王亦大。□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的內涵

1、「□□為之名曰大,大曰□,□曰□,□曰反」的句式分析

在解讀這段話之前,我們先要認識一下這段話的句式,這些句子裡面包含著老子那個時代的古文中,一種很獨特的句式,就是第一句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之後,就把後面結構相同的句子的核心詞提煉出來,變成了省略表示法。

為了能更為直觀,我們把上句的一些缺字代入A、B,這句句子就是這樣的,「□□為之名曰大,大曰A,A曰B,B曰反」,我們再把這些句子的完整樣子復原出來,是這樣的:

□□為之名曰大,□大為之名曰A,□A為之名曰B,□B為之名曰反

2、「□□為之名曰大」的「□□」缺的是什麼字?

從上面的完整句子分析來看,第二個缺字是前句的最後一個字,那麼,「□□為之名曰大」的前句最後一個字是什麼字呢?是「名之曰道」的「道」字。

所以,「□□為之名曰大」應該是「□道為之名曰大」,那麼,第一個缺字也很清楚了,「以」字是很合適的。

「□□為之名曰大」就是「以道為之,名曰大」。

3、「以道為之,名曰大」內涵

這一整句話,都是前句「未智元名,名之曰道」的延續。繼續用「未智」的方法,去認識與定義「道的運行」特點,這種特點就是「大」。

甲骨文「大」字是一個人的四肢向四周伸開的象形,表示顯性世界的意思。在這裡,這個「大」字表示「道」對顯性世界的作用,無處不在。

4、「大曰□,□曰□,□曰反」的內涵

a、對缺字的推測

這裡的「大」、「□」、「□」、「反」四個字,其實都是老子所認識到的「道」的特性。

「大」的意思我們已經能夠確定,表示「道」對顯性世界的作用無處不在。那麼,後面所缺的兩個字是什麼字?

我們參照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這兩個缺字是「筮」、「遠」。如果我們確定這個「遠」字是遠離含義,那麼,這個「遠」字本字更應該是「迥」字。

在同樣古老的《道原經》的開頭,就有「迥同太虛,虛同為一」的句子。這個「迥」字就包含著遠離的含義,所以,要表示遠離的含義,這個「迥」字比「遠」字更像是老子所用的字。而且,甲編(上)中也有過「迥其□」的句子,這個「迥」字也表示遠離的意思。

以道為之,名曰大;以大為之,名曰筮;以筮為之,名曰迥;以迥為之,名曰反

b、這段話的意思

以道為之,名曰大;以大為之,名曰筮;以筮為之,名曰迥;以迥為之,名曰反

用「未智」的方法,去認識與定義「道」的運行特點,這種特點就是「大」。

用「未智」的方法,去認識與定義「大」的運行特點,這種特點就是「筮」,這個「筮」字是占卜的象形,表示無處不在的「道」,可以通過占卜預測。

用「未智」的方法,去認識與定義「筮」的運行特點,這種特點就是「迥」。這個「迥」字是在顯性世界中遠離的象形,在這裡表示遠離「道」的意思。

用「未智」的方法,去認識與定義「迥」的運行特點,這種特點就是「反」。這個「反」字是返回的象形,在這裡表示人一旦遠離了「道」,「道」的本身會產生返回的作用,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從顯性世界去改變「道」,人是無法離開「道」的,能離開的就不是「道」。

5、「天大,□大,道大,王亦大」的內涵

a、「□」,缺的是個什麼字?

這個「□」字,表示的是顯性世界,在其他的版本中寫作「地」。但是,我們發現在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中,表示顯性世界的字是「天下」,單個字是缺字。

從甲骨文字角度來看,有兩個甲骨文字直接可以用來表示顯性世界,一個是「大」字,還有一個是「同」字。在這裡「大」字已經被用掉了,所以,要表示顯性世界的字,只有這個「同」字。

所以,「天大,□大,道大,王亦大」的完整句子應該是「天大,同大,道大,王亦大

b、這句話含義

隱性世界中無處不充斥著「道的運行」,顯性世界中也無處不充斥著「道的運行」,「道」這種存在的本身也包含著「道的運行」,所以,作為一邦之王也要順應這種「道的運行」。

這個「王」是特指,是前一篇「以足之邦」的主角。

6、「□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的內涵

a、「□」缺字是前一篇「以足之邦」的「邦」

完整的句子是,「邦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

b、這句話的意思

一個完美的邦域,其中必然包括了天、同、道、王四個部分的「道的運行」,邦域之主的王,在這其中佔據了很重要的角色。

因為王能夠順應「道的運行」,這個邦域中的其他人才能也都學會順應「道的運行」,所以,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六、「人灋□,□灋天,天灋道,道灋自肰」的內涵

1、這個「□」缺字與前面缺字是同一個字,是「同」字,表示顯性世界。

完整的句子就是「人灋同,同灋天,天灋道,道灋自肰」

2、這句話的含義

這裡的「人」是指由「王」引領下的邦中之人,人所順應的「道」是「道」作用於顯性世界的「道」,作用於顯性世界的「道」又受制於作用於隱性世界的「道」,作用於隱性世界的「道」又受制於「道」的本身,「道」的本身,又受制於「自肰」。

這個「自肰」,就是老子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認知邊界,就像佛教中的「其小無內,其大無外」也是存在著認知邊界一樣。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甲骨解《老子》之十七:老子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親身體驗分享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