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六:領導者「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的應用

這篇,我們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第十四章(通行本《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先看一下原文:

以正之(治)邦,以□(奇)甬(用)兵,以亡(無)事取天下。□(吾)可(何)以智亓(其)肰(然)也?夫天【下】多□(忌)韋(諱),而民爾(彌)畔(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天,□(奇)勿(物)□(滋)□(起);灋(法)勿(物)□(滋)章(彰),覜(盜)惻(賊)多又(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化),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欲)不穀(谷)而民自□(樸)。

(以上內容錄自《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一、本章的主要內容:

上一篇,是講「心智系統轉換」初級學者普遍會遇到的問題,這篇是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上)的最後一篇,主要是講「心智系統轉換」學成以後的應用,是對之前章節的總結。

這個「心智系統轉換」學成者的人設,被設定為一個諸侯國的管理者。

二、本章的結構分析:

第一段:

以正之邦,以□甬兵,以亡事取天下。□可以智亓肰也。

第二段(上):夫天多□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昏;人多智天,□勿□□;灋勿□章,覜惻多又。

第二段(下):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不穀而民自□。

這章總體上分為兩大部分,「□可以智亓肰也」句前,為第一段,之後的,是第二段,在第二段中,又分為上下兩部分,「覜惻多又」之前的,為第二段的上半部分,之後的,是下半部分。

這章與之前章節在寫作特點上,有著一個很明顯的不同,之前章節,老子用的是非常古老的「文、言分離」的文法,以表象為主的。而這章是對之前章節的總結呈辭,所以,老子用了當時「文言合一」的文法,以表意為主。

三、「以正之邦,以□甬兵,以亡事取天下。□可以智亓肰也」的內涵

1、「正」字是「足」字的誤讀

「以正之邦」應該是「以足之邦」。

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上)總共14章,其核心都是圍繞著一個「足」字在講。這個「足」字的甲骨文字義是,把衝出去的內在意識收回來

在甲骨文中,「足」字與「正」字是同一個字形。在後世的解讀中,甲骨文字義已經失傳,又因為在後句中出現了「以畸甬兵」句,這個「畸」字被當做了「奇」字的通假字,所以,後世學者就以這個「奇」字為依據,就把前面的「足」字,根據當時「正」、「奇」相對的字義,把確定「足」字為「正」字。

這是誤解!這個「正」字應該是「足」字,是《老子》原書的核心。

2、第一個「□」是個什麼字?

「以□甬兵」的這個「□」字,我們參照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來看,「□」字是「畸」字比較合理。這個「畸」字不是「奇」字的通假字。

「畸」字左邊的「田」字,並不是農田的象形,而是軍隊「排兵佈陣」的象形。右邊的「奇」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騎馬」的象形,表示一個人對坐騎的控制與駕馭。所以,「畸」字所表示的意思就是對軍隊的操練與控制。

這個意思正好與後面的「甬」字是相吻合的,「甬」字就是一個帶有把手的木桶的象形,重點是那個把手,表示掌控的意思。

3、第二個「□」是個什麼字?

「□可以智亓肰也」的「可」字,我們在上一章「智之者弗言」中解讀過,是「智與言」的集合,是認識與表達的意思,所以,在這個「可」字之前的「□」字,是個第一人稱代詞。

這章的最後,出現了第一人稱的「我」字,但是,這個「□」字不是「我」字,因為「我」字是從顯性世界的角度對自我的稱呼,而這句「□可以智亓肰也」中的「亓」字,表示內在意識,所以,這個「□」字應該是「吾」字。

在《老子》原書中,「吾」、「我」是從「重疊結構世界」的不同角度對自我的稱謂。

4、完整的句子以及內涵。

a、完整的句子:以足之邦,以畸甬兵,以亡事取天下,吾可以智元肰也

b、本句的內涵:

以足之邦」的意思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全面推廣「心智系統轉換」,讓所有的人都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把學習「心智系統轉換」在社會中,變成一種文化。

這個「之」不是「治」的通假字,就是運用、推行的意思,起了把名詞動詞化的作用。

以畸甬兵」的意思是,用排兵佈陣的訓練方法掌控軍隊。

以亡事取天下」的意思是,擺脫自己的感覺、偏見、預期,用「第二套心智系統」洞察天下的各種關係。

吾可以智元肰也」我能把如何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管理自己國家的道理說得清清楚楚(吾可),因為我已經認識到了真正的我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是如何運用的了。

後面整個第二段都是「吾可」的內容,所以,這句不是疑問句。

這段句隱含了一個城邦管理者所做的三方面工作,「以足之邦」是社會層面的管理,「以畸甬兵」是國家軍事力量的管理,「以亡事取天下」是外交的管理。在這篇中,老子重點闡述的是社會層面的管理。

四、「夫天多□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昏;人多智天,□勿□□;灋勿□章,覜惻多又」的內涵

1、結構分析

解讀這段,首先要從結構上梳理清楚,內在結構是這樣的:

天多 □ 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 □昏

人多智天, □ 勿 □ □;灋勿□ 章,覜惻多又

「夫」字在這裡是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不像之前章節中「夫亦」的「夫」字有實際意義。

整個這一段由兩部分組成。「天多□韋……」與「人多智天……」組成。

2、「天」字與「人」字的含義

「天」字的一般含義是表示「重疊結構世界」或者「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隱性世界部分,但是,在這裡「天」字表示城邦的管理者。

而這裡的「人」字,其實,就是「天」字下面人的正面象形,表示城邦中的民眾,被管理者。

3、本句內涵:

天多□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昏」的內涵是,城邦的管理者用第一套心智系統,想要強化城邦的管理(這就是「韋」字的意思),城邦中的民眾就會因為管理者的干預而齊心抵制這種管理(這就是「而民爾畔」的意思)。

這個「畔」並不是反叛的意思,而是相對「韋:要圍起來」的意思而言,這個「畔」字類似我們現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意思。

這種「下有對策」過多以後,管理者對整個社會的管理效率就會大大下降,這就是「民多利器,而邦□昏」的意思。

人多智天,□勿□□;灋勿□章,覜惻多又」的內涵。「天多□韋……」是起因,「人多智天」就是產生的結果。

民眾的對策越來越多以後,整個城邦的管理效率會越來越低,民眾就會去研究管理者,對付管理者,這就是「人多智天」的意思。

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勿□□;灋勿□章,覜惻多又」。

這裡雖然缺字不少,但是,不影響對整體內容的認識。這裡的兩個「勿」字都是不是事物的「物」,就是「萬勿」的「勿」字,表示民眾的行為。「□勿□□」意思是,因為民眾開始研究管理者、對付管理者,所以,打擦邊球,以及找漏洞的行為會越來越多。

這會帶來什麼結果呢?就是「灋勿□章」!

「灋勿」就是用法律告之天下民眾的行為準則。「灋勿□章」就是用法律條文約束民眾的行為會越來越多。

「覜惻多又」是城邦社會的最後結果,民眾熱衷追求更強的能力來抗衡管理者的條條框框,「覜」是尋求占卜的意思,「惻」是尋找心動與暴力的意思。

五、「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不穀而民自□」的內涵

1、這段話的核心內容:


這章是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上)的收尾,而這段話是這章的收尾句,所以,老子在這段話中點出了整篇(甲編上)的核心內容: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

2、「我無事、我好青、我谷不穀」是「智濁以朿」的三個階段

「智濁以朿」是「足之、為足」的具體方法,作為城邦管理者實踐「智濁以朿」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無事」,意思是不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發號施令。這個「事」字在這裡是發號施令的意思。

第二個階段是「好青」,「好青」是「足之、為足」從顯性人體角度的表述,意思是心智系統轉換的開始。

第三個階段是「谷不穀」,「谷不穀」是心智系統轉換成功的意思。

3、「民自□,民自正,民自□」是「萬勿之自定」的三個階段

「民自□,民自正,民自□」是對應「我無事、我好青、我谷不穀」而發生的「自定」的結果。

4、這段話的含義

其實,要理解這段真正蘊含的含義,我們需要藉助系統的概念,一個社會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在自組織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內在動力,整個社會都會在這種內在動力中運行。

要想讓這個自組織系統能夠正常運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這個社會中所有的人都來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會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的人越多,在這個自組織系統運行就越穩定。

所以,這就有了開頭的「以足之邦」,作為城邦的管理者要帶頭學習「心智系統轉換」,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甲骨解《老子》之十六:領導者「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的應用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