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今天我們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竹書《老子》第十三章(通行本《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請看原文:

智(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知)。□亓(其)□(兌),賽(塞)亓(其)門,和亓(其)光,迥(同)亓(其)□(塵),□亓(其)□,解亓(其)紛,是胃(謂)玄同。古(故)不可□(得)天□(親),亦不可□(得)而疋(蔬);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可不可□(得)而戔(賤)。古(故)為天下貴。

(以上內容錄自《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一、本章的主要內容

我們在此前的解讀中與大家分享過,郭店楚竹書《老子》有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前後章節的內容是連貫的。

第一至四章屬於前奏、鋪墊,講了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好處以及原理。從第五章至十章屬於專業內容,是專門講「心智系統轉換」的。從第十一章起,講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心智系統轉換」的初學者。

這章,第十三章的內容又有了進一步發展,老子的寫作對象設定為,已經學了一段時間,「心智系統轉換」有了一定收穫的初級學習者。

「心智系統轉換」的初級學習者,普遍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已經能夠運用「第二套心智系統」,感知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還沒有徹底擺脫「第一套心智系統」。所以,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有了收穫以後,人一興奮,很容易重新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統」。

這種情況,在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過程中是經常遇到的,所以老子專門寫了這章來講這個問題。

二、本章結構分析

解讀這章之前,我們從結構上把上面的原文梳理一下:

第一段: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

第二段:□亓□,賽亓門,和亓光,迥亓□,□亓□,解亓紛,是胃玄同。

第三段:古不可□天□,亦不可□而疋;不可□而利,亦不可□而害;不可□而貴,亦可不可□而戔。

第四段:

古(故)為天下貴。

這篇文章段落的正常順序,應該是一、三、二、四。老子在寫作的時候,把作為結論的兩段「古……」都放到了後面,這樣的段落安排,能讓問題的提出與解決變得更為直接、完整。

第一段是「心智系統轉換」初級學者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第二段是解決方案。第三段是第一段問題所帶來的後果,第四段是第二段解決方案的結論。

下面,我們開始正式的解讀……

三、「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的內涵

1、「智」字的意思

這個「智」字,在這裡主要表示「第二套心智系統」的認知能力,「智之」就是運用「第二套心智系統」認知事物。

2、「言」字的意思

這個「言」字,在這裡主要表示「第一套心智系統」的思辨能力,而不是指說話。

沒有經過「心智系統轉換」訓練,思考,就是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依靠語言進行思辨。所以,我們以往一直都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基礎,語言確實是「第一套心智系統」思維的基礎。

4、「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的內涵

「智之者弗言」的意思是,用「第二套心智系統」認識事物,這種認知的結果,只能認知者自己心裡明白,卻不能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思辨確定下來。

為什麼用「第二套心智系統」對事物認識的結果,不能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思辨確定下來呢?這個,我們在之前解讀「名」字的時候,已經分析過。

「名」字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對事物進行認識,這樣的認識,只能對「固定的現象變化」進行認識,並加以定義,這就是《老子》中「名」字的意思。不固定的變化,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就沒法加以認識、定義。

「道」的變化,超出了「第一套心智系統」的認知範疇,所以,一旦進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統」中認識事物,是很難用語言思辨界定清楚的。說到底,語言是對人的「共同經驗」的語音標記,超出了「共同經驗」,就很難用語言思辨界定。但是,又不是絕對不能用語言思辨,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用語言思辨,這就是「弗言」。

「弗」字在甲骨文中並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而是表示剛、柔之間的彈性關係。

「言之者弗智」的意思是,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統」用語言思辨的方法認識事物,很難再發揮「第二套心智系統」的作用,但是,也不是絕對不能,一旦學過心智系統轉換以後,在語言思辨中,「第二套心智系統」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只是這種作用非常有限,這就是「弗智」。

5、「心智系統轉換」初級學習者經常犯的錯誤

在兩套「心智系統」之間來回跳,這是「心智系統轉換」初級學習者基本上都會犯的錯誤。

甲骨文「欲」字表現的就是這種情況,明明已經知道了「第二套心智系統」的存在,也已經開始練習了「心智系統轉換」,但是,注意力總是會回到顯性世界中,心智系統也總是轉回「第一套心智系統」。

這種錯誤對學習者有什麼不良影響嗎?

當然,是有很大影響的!我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給大家分析過一個觀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看起來非常有用、實用的屬於「術」的東西,比如周易數術、鬼谷子……

嚴格的說,這些「術」東西,只有學過「心智系統轉換」以後,才能自然而然地運用,而不能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帶有目的、企圖的運用,如果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用了,對應用者的健康、命運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現實中,從古自今,但凡拿著周易數術給人算命,拿著鬼谷子謀略為自己謀名利的人,很難找到人生是順順利利的人。中華傳統文化中「術」的應用,都是以「道」為基礎的,而「道」就是「心智系統轉換」。

而初學「心智系統轉換」的人,總是會轉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了「心智系統轉換」以後,認知能力有了突破式的提升,於是,又強化了對顯性世界的預期,重新轉會到了「第一套心智系統」。

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認識到,相信,這也就是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終點了。所以,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老子在第三章中就曾經論述過「辠莫重甚欲,咎莫憯乎谷得,化莫大不智足。智足之為足,此恆足矣」。在這篇文章的後面段落中,老子提出的解決方案也都圍繞這「智:足之,為足」。

這裡,我們回顧一下挺早之前前的解讀,甲骨文「足」字的意思就是「把衝出去的內在意識收回來」……

四、「□亓□,賽亓門,和亓光,迥亓□,□亓□,解亓紛,是胃玄同」的內涵

1、「亓」字是「元」字的誤讀

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上圖右邊的甲骨文「元」字,就是「亓」字原形,具體原因我們在上一篇中已經解讀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這個甲骨文「元」字,指的就是內在意識——在「重疊結構世界」的人體中,真正人的意識主體。解決第一段所提出的問題的方法,都是圍繞這個「元」字展開的。

2、「□□、賽門,和光,迥□,□□,解紛」的內涵

這一段中,有六組「X元X」的短句,其中,缺字的有三組,另外三組一字不缺非常完整,其實,這六組短句的核心內容,都是在講「智足之為足」,所以,即使缺了三組也不影響我們對整體內容的瞭解。

a、「賽元門」的意思

「賽元門」就是堵塞內在意識向外感知的通道。這個「門」字表示內在意識向外感知的出口。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借鑑《陰符經》中的一段話: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一個人耳、眼、口、鼻、舌都是內在意識感知顯性世界的通道,按照《陰符經》的說法,關閉其中一個通道,感知能力就能提到十倍(用師十倍),全部都關閉了(三返晝夜),感知能力就能提高萬倍(用師萬倍)。

「賽元門」講的也是這個意思,把內在意識直接感覺顯性世界的通道關閉掉,這就是在「足之、為足」。

b「和元光」的意思

這裡先解釋一下甲骨文「光」字的意思,下圖是甲骨文「光」字:

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甲骨文的「光」字並不是指自然環境中的光亮,而是指內在意識的精神之光。理解這個「光」字,我們可以參照呂祖呂洞賓的《太乙金華宗旨》,《太乙金華宗旨》總共13章,其中有5章用了「回光」命名,這個「回光」的「光」字指內在意識的精神之光。

人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的時候,內在意識的精神之光,總是非常直接地、猛烈地向外直射,在做到精神內守的「回光」之前,老子提出了「和元光」的概念,那麼,「和」字是什麼意思呢?

甲骨文「和」字就是一個吹奏排簫的象形,吹過樂器的人一定知道,你直接很猛烈地吹樂器,那是吹不響的,需要控制自己的嘴型域氣息,柔和地吹才能吹出聲音。

所以,「和元光」的意思,就是內在意識向外直射的精神之光先要得到控制,柔和起來。

c、「解元紛」的意思

甲骨文「解」字就是除去牛角的象形,是除去什麼東西的意思。

而這個「紛」字是把一股絲線分開的象形,在這裡表示內在意識往外衝的意思。

這個「紛」字與老子在第一章結尾提出的「視索」的「索」是相對應的,甲骨文「索」字是把兩股絲線擰成一股繩,表示內在意識往裡收的意思。

所以,「解元紛」就是「視索」的意思,把衝出去的內在意識收回來。

3、「玄同」的意思

a、「玄」字的意思

我們在本系列開篇的解讀中,解讀過甲骨文「玄」字,甲骨文「玄」字是一團鬆鬆纏繞的絲線的象形,被用來表示從「顯性世界」洞察「隱性世界」。

b、「同」字的意思

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上圖,是甲骨文「同」字,這個「同」字包含著非常深刻的意思!

甲骨文「同」字的上半部是個「方框結構」,這個「方框結構」在甲骨文「方」、「旁」、「靜」等字中都出現過,這個「方框結構」表示顯性世界的意思。所以,「同」字本身就可以當做顯性世界的意思來用,在《道原經》中,「同」字就表示顯性世界。

《道原經》:恆先之初,迥同太虛。虛同為一,恆一而止……

「迥同、太虛」指的就是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虛同為一」就是古代對「重疊結構世界」的表示,「虛」表示隱性世界,「同」表示顯性世界,「為一」就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世界重疊在一起。

但是,甲骨文「同」字不僅僅表示顯性世界的意思,下半部的「口」字是內在意識的感知衝了出來,迷失在了顯性世界中的意思。

c、「玄同」的意思

「玄同」的意思就是,在顯性人體中感受內在意識,最終,讓內在意識「足之、為足」,把衝出去的內在意識收回來。

五:「古不可□天□,亦不可□而疋;不可□而利,亦不可□而害;不可□而貴,亦可不可□而戔」的內涵

這段話是對第一段「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的後果,所展開的分析,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能夠認識到,停留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的危害。

a、甲骨文「可」字的意思

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甲骨文「可」字,是認知+表達的意思,在這裡,其實是「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中「智」+「言」的集合。

「不可」的「不」字不是否定意思,在甲骨文中「不」字表示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相反的意思,所以,「不可」是「元」的「可」的意思。

b、完整的句子

「古不可□天□,亦不可□而疋;不可□而利,亦不可□而害;不可□而貴,亦可不可□而戔」是省略表達的句式,完整的句子應該是:

古不可□天□,亦不可□天□而疋,

古不可□天□而利,亦不可□天□而害,

古不可□天□而貴,亦可、不可□天□而戔。

「可」字等於「智」與「言」字集合,「智之」與「言之」的集合應該是「可之」,所以,第一個「□」是個「之」。

「不可之」表示內在意識在第一套與第二套心智系統之間來回轉換中的認識。

第二個「□」是「不可之天」的結果。「天」字在這裡表示是的「重疊結構世界」中隱性世界的部分,所以,內在意識在兩套心智系統來回轉換的過程中,也能認識到隱性世界中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道」。

所以,第二個「□」應該是「道」字。這段完整的句子應該是:

古不可之天道,亦不可之天道而疋,

古不可之天道而利,亦不可之天道而害,

古不可之天道而貴,亦可、不可之天道而戔。

這段話的完整意思是:

因為內在意識在兩套心智系統中來回轉換。

所以,既會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認識到隱性世界中的道,也會因為轉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統」而遠離道。

所以,既會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認識到隱性世界中的道而獲利,也會因為轉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統」遠離道而受害。

所以,既會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認識到衝在顯性人體中的內在意識,也會因為轉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統」遠離道,而讓外在意識、內在意識同時受到傷害。

「戔」字是上下兩個方面都是受到傷害的意思,不是賤的通假字。

六、「古為天下貴」的內涵

這裡要重點解釋一下這個「貴」字。

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上圖中間這個字是甲骨文「貴」字,「貴」字的上半部分是「兩隻手要把下面的東西弄上來」的象形。

「貴」字的中間部分是個「方框結構」,這個「方框結構」與上圖右邊的甲骨文「同」字上半部分的「方框結構」是一樣的,都表示顯性世界。

「貴」字的下半部分是個甲骨文「土」字,這個「土」字的下面一橫,也表示顯性世界,上面那個「圓圈結構」,其實就是上圖左邊甲骨文「光」字上半部的中間結構,是內在意識衝入顯性世界中的精神之光。

在「土」字上有一豎,直接穿透中間的「方框結構」,來到了上半部兩隻手的中間,表示內在意識衝到顯性世界的精神之光要回歸隱性世界,這種情景就是呂祖呂洞賓說的「回光」。

所以,這個甲骨文「貴」字就是「足之,為足」意思,把衝出去的內在意識收回去。

「古為天下貴」是第二段解決方案的總結,「……賽元門,和元光,……,……,解元紛,是謂玄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衝到顯性世界中的內在意識,收回去!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