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三招綁定巨嬰皇帝反擊東林黨

閹黨的怎樣設計,令皇帝朱由校將裁判的天平偏向了魏忠賢?請欣賞本人新作《東林沉浮》選13——

魏忠賢三招綁定巨嬰皇帝反擊東林黨

我們前面說了,魏忠賢還沒有爬到司禮監秉筆太監位置前,是朱常洛寵妃李選侍的近侍太監,彼時的魏忠賢已經顯露出其陰狠超人的本色,在移宮案中,扮演了一個冷血幕僚的角色,一直勸李選侍把帶頭鬧事的楊漣、左光斗騙入宮殺掉,然後挾持朱由校效仿武則天垂簾聽政。然而,李選侍貪心有餘,膽略不足,乃一庸常婦人,沒有聽取魏忠賢的話,最後在這起移宮案中成為輸家。

魏忠賢三招綁定巨嬰皇帝反擊東林黨

但是,這一次,魏忠賢還是魏忠賢,而他的女同黨客氏,可不是李選侍。《明季北略》記載客氏,其野心不小,“謀為呂不韋故事”,是想效仿呂不韋,養個始皇帝出來。而且,她心狠手辣,這一點從此前所講的王安事件中就可以看出。

在客氏的勸慰下,面對東林黨人排山倒海般的彈劾奏疏,魏忠賢冷靜下來了,他找回了信心,召集爪牙,準備反撲。

而這時魏忠賢身邊,也不再是移宮案時那群無用太監,而是各種歪才,濟濟一堂。東林發難、魏忠賢找人商量應對之策時,身邊出了不少高人,給主子送了顆定心丸。

史料記載,天啟四年六月,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七月,魏忠賢即組織閹黨全面反攻。

主要採取了三招:

第一招,捂蓋子。魏忠賢對皇帝嚴防死守,不讓朱由校上朝,這些東林大臣想見皇帝一面,比登天還難。

第二招是抹黑。此時閹黨大腦崔呈秀,這個五虎之首排上用場了,他給東林黨人來個登名造冊,向魏忠賢呈現兩部黑名單《天鑑》和《同志》,把東林黨人都拉進了這兩個黑冊子、黑名單了。

按圖索驥?受到啟發的魏忠賢,馬上又喚來一個手下——左僉都御史王紹徽,繼續“整蠱”開發,搞了一個更通俗更有趣的黑名單。仿民間《水滸傳》,把東林黨人歸結為“梁山賊寇”,按照《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位置,依次給排了座位了,取名為《東林點將錄》。這部《東林點將錄》,合《水滸傳》“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像模像樣地也給東林要員依次封了名號

關於這份《東林點將錄》,完整名單將附錄於書後,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王作家將這本書獻給魏忠賢,說您可以按照這個排序,依次罷黜、剿滅東林黨人。魏忠賢接到這本點將錄,是如獲至寶。通俗易懂,整人整出了趣味性,太合他的口味了,他要派上大用場,結合這一招,祭出下一招大殺器了。

第三招:請神。

魏忠賢帶著客氏,拿著楊漣的奏摺和《點將錄》,來到了天啟皇帝面前。先給小皇帝講了一段《水滸傳》的故事。這朱由校也沒多少文化,聽著梁山故事,覺得非常有趣,漸漸聽入神了。

魏忠賢看小皇帝這麼沒心沒肺,心想不能跑題,必須要給小皇帝一箇中心思想了。於是及時給故事收了尾,板起面孔,說:這些所謂的梁山好漢,不是好人,都是賊寇。隨後,又鄭重其事地引申到現實,說:現在,現實的賊寇,就在你的身邊。令人拿出楊漣的奏章,開始給天啟皇帝展示。

魏忠賢知道天啟皇帝朱由校語文水平有限,沒有完整閱讀奏章的能力,一般都是讓身邊有文化的那個掌印太監王體乾朗讀給他聽,這一次也毫不例外。魏忠賢知道王體乾是自己人、自己的馬仔,二人事先已經通氣,面授機宜,使出花招。

什麼花招呢?選讀。

王體乾開始朗讀了,他故意將奏章的要害處略去不讀,專讀無關緊要處,這樣就顯得楊漣的奏章小題大作。王體乾每念一段故意停頓,給魏忠賢使個眼色,那麼魏忠賢就及時地為自己辯護一番。兩人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無縫。天啟皇帝絲毫沒有覺察到,他聽到的上疏是“刪節本”。

王體乾唸完了,魏忠賢表示自己要辭職,不讓皇帝為難。

這一招真是夠絕,在皇帝面前不是示強而是示弱,意在博得皇帝同情。

此時,客印月的作用也發揮出來了。在一旁敲邊鼓,說:魏忠賢忠心為主,卻遭到東林黨人的陷害,我們這些人痴心為皇帝服務、當皇帝的好奴才,沒想到最後落得這個下場,真是讓人寒心。一邊說一邊和魏忠賢倆人一起,在皇帝面前嚎啕大哭。

到了皇帝站隊的時候了,在閹黨的設計之下,巨嬰心理的朱由校果然將裁判的天平偏向了魏忠賢。

史料記載,朱由校讀過《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疏》之後,“次日,乃下漣疏,切責不少貸。”他不僅沒有責怪魏忠賢,反而認為東林黨人捕風捉影,下旨將楊漣、左光斗訓斥了一番。同時還替魏忠賢辯護,說:“政事朕所親裁。”什麼意思呢?說天下所有的政治大事,都是我親自處理的,哪有什麼代言人。我想這個小皇帝說完這句話,大概就會轉過頭來對魏忠賢說:告你的事,你替我看著處理吧。何等的諷刺啊!

為什麼天啟皇帝不應東林內閣請求,親自出來處理政事呢?

因為沒那個能力,吃不消。

權力是個好東西,很迷人,但它和有沒有政治才能是兩碼事。政治不僅是享受權力,更要表現能力、擔當,不僅是個技術活,而且更是力氣活。大明16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有這樣的精力,一般皇帝都疲於應付。

據統計,朱元璋統治的洪武時期,僅僅八天,內外諸司送到皇宮裡的奏章,就有一千件之巨,平均一天一百多文件請求批示。而且每件奏章裡,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有三千多件事。八天處理一千個報告、三千件事,不是強人乃至超人,吃得消嗎?

也許有的觀眾會問了,奏摺為什麼有這麼多?

因為中國地方大,一切事集中到中央,中央政府所管的事當然多。而皇帝你又想高度集權,什麼事都一個人做主、說了算,那就都堆給你好了。偌大一個國家,件件事要經皇帝批核,當然超負荷。

除了超負荷,還有超折騰。今天我們看故宮,前面三大殿,是朝會之所,後面乾清宮等,由皇帝住宿。皇帝天天要從後宮到前殿來辦公,距離相當遠。要相當花些功夫。好季節還好說,連賞景都有了,而到了秋冬,就吃些苦頭。我們都知道,現在北京的氣候,跟著全球步調變暖,還經常體現獨具特色的霧霾,但是古代不然,沒有工業汙染,空氣質量好,如此也有一個後果,就是冷得快,九月底就老涼快了,甚至局部開始結冰,第二年開春三月才解凍,早上天氣尤其冷。而中國曆代王朝的傳統習慣,朝會總要在日出前,早上天不亮就開會,朝會朝會,就是早會,皇帝也須黎明即起,等到太陽出來便散會了。而官員多半住宮城外,早上跑進皇宮有很遠的一段路,他們的交通工具就是馬,騎著一匹馬,帶著一個僕人,掌一盞燈籠,四更五更就要去。到了紫禁城,還得下馬,仍準騎馬的只有少數幾個人。一律須先到朝房,靜候皇帝上朝。朝房也沒有暖氣,倒是有火爐,很簡陋生些炭火,熱量有限。遇到天氣寒冷,就夠他們哆嗦的。

我們知道,明朝的朝會制度是很規矩的,一日三朝,一天要開三次會,跟吃飯的頻率一樣,早朝、午朝、晚朝,正常的皇帝一天要三次出面見群臣。甚至,有的上訪百姓你也得見。

所以我們試想一下,一個皇帝一天要上三次班,開三次會,累不累,麻煩不麻煩?明朝16個皇帝,只有兩個沒有喊累,頂住了,那就是兩個稱祖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是開國皇帝,天下是他打來的,以前他是寺廟和尚,掃地挑水,起得比雞早,他有這樣精力,做個工作狂,可以做獨裁的皇帝,玩命工作,不知疲倦。而明成祖呢,也是親手打天下,從北京打到南京,奪了大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他也有精力可以親裁事務。但是,再下去的兒孫,就不行了,他們個個生長在深宮,精力能力逐代萎縮,那樣的工作量,吃不消。別說一天開三次會,八天處理三千件事,就是天天出來上朝見群臣,也是難以完成的任務,皇帝做不到啊。今個不上朝,明個事就斷片了。

所以,能力不濟的天啟皇帝必須尋找代理人。不堪政事的天啟皇帝或許從心底慶幸,身邊出現了魏忠賢這麼一位既能幹又忠心的代辦。在東林人攻打客魏時,他幾乎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客魏一邊。

當然,除了上面這些原因,還有感情因素作祟,導致身為最高裁判的天啟皇帝,做不到一碗水端平。

朱由校覺得客氏和魏忠賢,比楊漣左光斗親。他對從小把他喂大的奶媽客氏感情非常深,和從小陪他玩的魏忠賢也非常親。雖然他覺得東林黨人也不錯,通過移宮案扶他上了位,但是如果把東林人和魏忠賢放到同一天平上,那孰輕孰重就顯而易見了。可以說,東林黨與客魏,對皇帝朱由校而言,一個是走心,一個是走腎。東林黨人與魏忠賢拼的不是是非,而是與皇帝的距離。這個距離具有心理和生理雙重意義。

皇帝發話了,站在魏忠賢一邊,所有的倒魏動議就此化為烏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