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战国时期的铠甲造型都很浮夸?

用户65268749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情,日本的图腾崇拜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然而说到浮夸的造型,我认为地球上绝大多数地区比不上非洲部落吧。(笑)

日本的冷兵器时代防具

日本的铠甲+头盔,别称是叫做具足

除去铠甲+头盔,其他的小部件如护手等等,叫做小具足

具足这个词汇,含有“一应俱全,十分完善”的含义,意思就是“全都足够了”的概念。

日本古代战争护具的发展、形制

短甲(弥生时代~古坟时代)

鉄製鋲留短甲と小札鋲留眉庇付冑(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叫做短甲,也叫做挂甲,但是按照步兵用、骑兵用的称呼分离,被确定叫做短甲。类似的遗物从九州到关东地区都有出土,所以应是普及性的形制装备。

虽然我们总说日本资源少,铠甲用不起金属等等,事实上不见得如此,重要角色的护具仍旧是金属造。

考虑到有杠精会说竹子的铠甲保存不下来,所以我才说重要角色的护具,没毛病了吧?但是我确实不能肯定,这东西已经是完整形态了,也许其他的部分确实是用皮革等材料制作的。

挂甲(古坟时代)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全身铠甲武人雕塑

飞鸟博物馆藏古坟时期挂甲+冲角付胄(复原品)

这类铠甲采用了连缀甲片的形制,日本称为“小札(こざね)”,是将连续的金属、皮革小片依次穿在一起,不降低防御性能的基础上更加节约材料、减少成本的方式。

而且,按照陶俑的样式来看,大腿部分的防护已经明显受到来自大陆骑马民族(中国?)的影响,也侧面证明这个时候骑兵应该已经出现。

大铠(平安~镰仓时代)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沢瀉縅大鎧

这种形制的铠甲,基本为上层武士穿着,骑马+弓箭的作战方式已经成为了主流,其中有一些特色的设计被应用:

1、胸前看起来是皮革,其实是在铁板上多加了一层皮革,目的是防止弓弦被胸部铠甲的功能锐角刮断;

2、护肩(日文称呼叫:袖)因为重力下垂,不会妨碍拉弓;左侧叫做射向之袖,右侧叫做马手之袖,一般左侧持弓,右手拉弦,左侧护肩更加坚固被当作正面盾牌的作用;

3、胸口挂着的一长一短两块板,一个叫做鳩尾板(きゅうびのいた),一个叫做栴檀板(せんだんのいた),目的是保护后面固定整个铠甲穿着的绳索,免得被砍断或者弓箭射中这块区域导致伤害;

4、巨大的吹返(头盔两侧的弧形铁板),作用是增加面部两侧的缓冲,弓箭不易穿透造成头部重伤;

原则上来说,大铠是日本铠甲中实战防护力最高的品种,但是价格非常昂贵,而且做工也非常复杂,即便战国时期,大铠也多被应用于礼仪、赠与、供奉等等。

胴丸(平安时代中期~室町时代)

黒韋肩妻取威胴丸(東京国立博物館所蔵)

别以为名字怂就档次差,叫做“胴丸”只是因为身体部分的铠甲是一个整体,整个包住躯干以后在右侧腋下进行固定,大铠该有的部件一个都没少!

而且,裙摆(日文叫做草摺くさずり),虽然叫做草摺,不是说他是草做的!千万记住!!增加为8片连续,比大铠的4片包围更加适合地面移动、奔跑。

腹卷(镰仓时代后期)

正面

背面(東京国立博物館所蔵・黒革肩白威腹巻)

轻装铠甲的一种,头盔(兜)、护肩(袖)都成为选装配件,这个时候地面战、阵形使用越来越频繁,轻便铠甲开始广泛使用。

穿着方式也更加简单,类似妹子们的连衣裙,背后一根拉链搞定,利于分散重量,便于奔跑。

腹当(镰仓时代~室町时代)

日本最简陋的铠甲,腹当,你把它看做金属连片的围裙就行,只防御正面,不防御屁股的神器(笑)。

不过即使如此,都是用金属板连片固定在柔软的皮革上制成。

当世具足(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

本银箔押黑丝威三支剑前立南蛮胴具足[织田信长]

战术的变化、武器的更新、欧洲铠甲的影响等等多方因素,让日本的铠甲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后的产物。而“具足”这个词汇,更多也特指这个时期的“当世具足”。

所谓“当世”这个用词,是在当时的日本战国时代,区别于过去的铠甲形式的一种称呼。

当世具足的优势?

1、一体成型,防护面积更大,尤其是身体部分采用整片金属板金制成;

2、便于批量生产;

3、吸收欧洲铠甲的曲面设计,对于子弹、弓箭具备了更好的弹开可能性;

4、采用欧洲的束腰设计,使更多的重量被分摊在腰部,适宜保存体能;

5、在基础造型上,个人特征的附加更加自由化;

  1. 胴 (どう) - 右図のものは仏胴。躯干防护部分;
  2. 草摺 (くさずり)- 裙甲
  3. 佩楯 (はいだて)- 大腿甲
  4. 立挙 (たてあげ)- 膝盖防护
  5. 臑当 (すねあて) - 右図は篠臑当。小腿甲(全金属为筒臑当)
  6. 甲懸 (こうがけ)- 鞋子
  7. 袖 (そで) - 「当世袖」とも言う。护肩
  8. 籠手 (こて) - 右図は篠籠手。护臂(全金属为筒笼手)
  9. 手甲 (てっこう、てこう) - 右図は摘手甲。
  10. 兜鉢 (かぶとばち) - 兜の頭部を覆う部位。右図は日根野形。
  11. 腰巻 (こしまき)- 头盔整体除了顶部以外的部分(日根野性特有)
  12. 眉庇 (まびさし) - 兜の額の庇(ひさし)。帽沿
  13. 吹返 (ふきかえし)- 脸边上的翘起小铁片
  14. 錣 (しころ) - 右図は日根野しころ。头盔的金属下摆,防后颈
  15. 立物 (たてもの) - 水牛脇立。头盔侧边的装饰,叫做肋立
  16. 立物 - 日輪の前立。头盔额前的装饰,叫做前立
  17. 面頬 (めんぽお、めんぽう) - 頬を護る。
  18. 垂 (たれ)- 脖子部分的铠甲,也叫做“喉轮”
  19. 襟廻 (えりまわし)- 肩甲(袖)的上缘直立竖起的部分

日本古代的头部防御

头盔,叫做兜,或者胄。

甲胄,是身体防具(甲)+头部防具(胄)的总称。

日本中世的头盔

日本的头盔,主要是采用金属,附加使用皮革、木材、布、毛皮进行点缀装饰形成的头部防护器具!

拆解说明——鉢(はち)

头顶部分的金属结构,叫做钵。

拆解说明——忍緒(しのびのお)

头盔上的绳子,用来绑在下巴、脖子上,固定头盔所用。

拆解说明——錣(しころ)

头盔后面的活动铠甲,方便抬头、低头,不妨碍防护后颈部分,《进击的巨人》里不设计它真是悲剧了,对吧?利威尔长官?

拆解说明——眉庇(まびさし)

金属帽沿儿,遮阳、防止滴水在眼睛上、保护额头等作用。

拆解说明——立物(たてもの)

锹形前立

头盔上的装饰物,装在额头上叫做前立,装在两侧叫做肋立,装在后脑勺叫做后立。

拆解说明——附物(つきもの)

头盔上的植毛,都属于附属物。

回忆下武田信玄的诹访法性兜、石田三成冲天肋立乱发兜等等。

日本古代常见的头盔形制

星兜

头顶上的铁板用类似“铆钉”的方式连接,铆钉的部分就叫做“星”。

大铆钉就是“严星兜”,图上这种密集恐惧症杀手叫做“小星兜”。

筋兜

头顶用一片一片的金属,利用拼接、卯榫等方式拼接成型,相互连接的部分有一条线,被叫做“筋”。

就像西瓜皮上的纹路一样的东西。

中间的的铁片叫做“间”,比如“五十四间筋兜”就是代表用54片金属片拼接成的头盔。

头型兜

用4片金属板拼接成整个头盔的顶部整体,形状就像剃光头发的脑袋,最著名的就是日根野型。

桃形兜

奥特曼看过吧?

两片铁板拼起来,结合位置留出一道边,和半个桃子核一样,就这东西了!

浮夸的原因

主要是为了彰显自身存在,有两方面的考虑:

1、显示自己的位置,便于己方士兵团结在周围

小兵背后插个旗(指物),大将也插?太LOW了吧?而且很多将领背后背的是母衣,没有地方插旗。

虽然有个叫做“马印”的标志物,代表主将在这里,但是拿指物的随从也可能会阵亡啊,出现极端情况下,只看铠甲就知道大将在哪里,多省心?

2、彰显自己的心态和理想:

伊达成实的蜈蚣前立:为了表达自己和这个昆虫一样,只有前进、掉头、没有倒档移动的模式。

以上这个例子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有兴趣发掘一下日本战国铠甲盔饰(立物)的含义,还是挺有意思的。


战国泥趣史御伽众

日本根本没有什么“战国时期”,那时候只是几个县的山贼头子打来打去而已。所谓的“战国时期”不过是抄袭中国战国时代的叫法。

为什么日本古代的铠甲非常夸张?

只有一个原因,因为矮,太矮了。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织田信长,这些家伙没有一个人超过一米五的。那个时代在日本,凡是个子超过一米四的人,都是“彪形大汉”。


所以,这些矮个子山贼头子为了在战斗中提高“海拔”,增加“威力”,就发明一个大妙计,穿一些奇奇怪怪的铠甲,借以“吓退”对手。这就类似于一些乡下神婆装神弄鬼吓人是一样的道理。

那个时候日本的情况是职位越高的人穿戴越夸张的铠甲,什么一米多的猪头面具呀,半米的狗头头盔呀,这些东西层出不穷。

那效果怎么样呢?别说,在日本战场上是“很有效的”。你比如说,一米四几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织田信长,等等这些人走出来,身上穿了一个一米多的猪头面具。顿时间,身高就活生生增加了一倍。那个时候日本人愚昧,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于是乎,以为对方是“巨人”,给吓得半死。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织田信长,这些不到一米五的“英雄人物”就可以借此“大获全胜”。

最后说一句,如果那个时候日本几个县的人打来打去,就是“战国时期”,那么,中国的每个县城都有“战国时期”,都有“英雄人物”。

日本是近代给美国人当孙子才崛起的,它的历史都是假货。


二蛋天王

艺屿EYESVOT |日本战国铠甲

浮夸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铠甲性能,也就难怪曾经的倭寇横行,火枪和铠甲,帮助日本敲开邻国沉睡的大门。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日本的铠甲造型有哪些样式?

日本武士所穿的铠甲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演变,每个历史时期都因实用性、抗敌性、美观性、御寒性、防御性的不同需求而发生了各种形态、样式、颜色的改变。





日本甲胄历史

上古时期至平安时代前期

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的制作经验也不足,甲胄的样式大多朴素简单,形式单一,以短甲和挂甲为主,当时的武士用坚固的绳子把层叠的甲片穿连固定,下层的甲片覆盖在上一层甲片的底端,保证下层的甲片边缘露于上层的甲片,从而形成了挂甲。

两档式的挂甲产生于奈良时代,所谓的短甲就是将金属或者是皮革的札片连缀成一起,固定为整体,从而保护胴体主要部分的甲胄。



平安中期到镰仓幕府时代,

甲胄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大铠、胴丸、腹当,它们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大铠就是只有日本才有的盔甲形制,同时其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赋予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初期的胴丸是下等武士所穿着的,并且没有袖甲,而主要是由高纽、押付、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以下的菱缝板及草摺所组成的,胴丸上的甲片是有严格的数量规定的。

腹当又叫做上腹卷,它与开口在左肋的大铠、胴丸不同,其开口是在背后

它是由一块胸腹甲、左右长侧,和一定数量的草摺组成。

南北朝至室町时代(13-16 世纪)

政局混乱,地方势力膨胀,战争频繁,宜战的轻便装备胴丸和腹卷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武士的青睐。

这些装备十分适合徒步的武士在战时穿配。


战国到桃山时代

极度的动乱使甲胄得到了更加完善的设计,结构丰富,款式多样,质量坚固。

迷信崇拜



洋枪洋炮进入战争中的同时,西洋的铠甲也影响了日本甲胄的形式发展,铠甲的防御性变得十分强悍。

改良




而到了江户时代初期和幕末时期

德川家康领导的太平盛世中,战争减少,武士甲胄也就逐渐失去他战时的主要功能,多存在于文化交流和艺术装饰之中,战争性越来越低,开始讲究色彩搭配,做工精良,以及本身样式涉及的豪华奢侈。












以此看来,日本武士的盔甲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用途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PS:我国古代绘画上面的铠甲图





👉艺屿EYESVOT 历史读后感👈

艺屿EYESVOT

铠甲造型浮夸还是体现在头盔上,不光浮夸,还挺萌,意外撞脸抖音同款,比如下面这个。



战国时代的日本,火枪已经是作战主流,大名已经不怎么亲自上战场杀敌,都是拿把扇子坐在帐中指挥作战,跟诸葛亮似的(但是智商是学不来的),所以大名的盔甲在增加防御性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形式,而且很多人为了增加辨识度,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加入进去,装饰性变为主导地位,略显夸张的头盔可以增加辨识度,增加威严,以及……个性。


(感觉一阵风能吹倒)

日本战国时代江户时代,盔甲制作工艺提高,用在铠甲上的素材也多,各种铁片,竹木编织物,皮草,牛角,还有不怎么结实的纸都会用在头盔上,就是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放在了头盔上,还有头盔上各种突出的装饰物,什么前立,后立,顶立……


这样真的好吗?一点都不搭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以前的平安时代,基本都是弓箭射击,日本人好面子,必须得保证“颜面”,所以对脸的保护尤为重要,再到后来南北朝时代的近身战,则改变为了保护眼睛为主,室町末期,又时兴可以完全包裹头部的阿古陀头盔,看起来像个大南瓜,至于安土桃山时代的桃形兜,因为头盔整体比较光滑,所以刀剑砍上去会打滑,起一点保护作用。


军事一点通

你好,日本人“战国时期”的村斗确实很夸张,明明是村级械斗,非把中国的战国时期的名头安在自己脑袋上,直接拉低了中国战国时期的品味。这跟南朝鲜非要盗用战国时期韩国的国名一样,把一个战国七雄生生的降低了档次。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戴那种夸张的高帽子,无非是让自己显得很高,要知道,日本人在十九世纪之前评论身高只有一米四。战国时期的日本名将中,丰臣秀吉身高1.4米,多忠胜身高1.43米,武田信玄1.53米,日本还有一个战国名将山县昌景身高才1.3米。就这身高,在战场上很快就会被人流踩死,不戴和高帽子,没人能找得到。



再说盔甲,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将领就是士兵的灵魂,士兵唯将领马首是瞻,所以不管是那个国家的将领的盔甲都会铠明甲亮,以增加将领在千军万马中的辨识度。中国是这样,作为以中国为榜样的日本人,同样也会这样,只是日本人为了突出将领的尊贵,做得有点变态。


日本人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但是到了日本,就变了味,有点淮北为枳的意思了。中国的衣冠他们学了一半,生生把枕头也随身携带,可能跟日本人的性观念有一定关系吧(呵呵)。所以盔甲当然也不能幸免,威武没有表现出来,看上去倒是有点瘆人,穿出了鬼的风采。
&穿上这一身,打不赢也能把人吓半死


风云说收藏

日本的战国时期,也属于是大权旁落,军阀割据的特殊时期,因此,军阀在征战中,独树一帜,特立独行,表现出与众不同,就会搞出很多浮夸的盔甲造型,借以弘扬军威,震慑敌对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