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燒餅師傅的意外發現,竟讓它成為皇室貢品

說起山東的麵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粗糧煎餅,其實還有一樣主食,不僅味道獨特,歷史也很悠久。

它,就是“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又稱“香酥燒餅”或“大酥燒餅”,為山東省淄博市周村的特色小吃。它用小麥粉、白砂糖、芝麻仁為原料,純手工製作而成,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有很多酥孔,入嘴即碎,滿口香氣,如果不小心落在地上,就會成為碎片。所以它以薄、香、脆著稱,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周村燒餅有甜味的,香甜可口,久吃不厭;有鹹味的,鹹香開胃。此外,還開發出了奶油、海鮮、麻辣等多個味型的燒餅。

說起“周村燒餅”的歷史,迄今已有1800多年。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前160年),“胡餅爐”傳入齊魯,逐漸有人烤制並販賣胡餅,這種餅外形類似於新疆的饢,表皮有芝麻,餅子較厚,入口韌勁十足。一直到明朝永樂年間,老百姓仍在食用胡餅。

一位燒餅師傅的意外發現,竟讓它成為皇室貢品

周村燒餅

明朝永樂年間的周村,商賈雲集,南北方小吃彙集此地,一些外來售賣吃食的商販,結合南北方小吃特點,對胡餅進行了改良。

一位燒餅師傅在烤制厚厚的胡餅時,偶然發現這種餅鼓起來的部分薄而香脆,撒上芝麻,吃起來香而不膩,酥脆可口,好奇之餘,他大膽嘗試,將燒餅攤薄,撒上芝麻,重新烤制,經過多次嘗試後發現,果然比之前的胡餅好吃很多。

一位燒餅師傅的意外發現,竟讓它成為皇室貢品

製作“周村燒餅”

於是,他烤制了幾十個燒餅,去街上叫賣,人們看到燒餅居然可以這樣薄脆,紛紛購買。這位燒餅師傅果斷大批量烤制“新款”燒餅,周村周邊村子聽說此地的燒餅“薄而酥脆”,也紛紛前來購買。因此餅出自周村,人們就把它叫成了“周村燒餅”。

一年後,燒餅師傅靠著買燒餅掙的錢,擴大了規模並且收徒,當中的佼佼者後來去了縣城,也把這一美食帶了過去,並且在售賣時統一用紙包裝,使得這一包裝形式延續至今。

一位燒餅師傅的意外發現,竟讓它成為皇室貢品

禮盒裝“周村燒餅”

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周村燒餅老店“聚合齋”對燒餅製作工藝進行了一些改良。進一步提升了周村燒餅的口感,使其名氣更盛。

清末,山東官員把周村燒餅作為特產帶到了宮中,進而升格為貢品,被擺到了皇帝的餐桌上,使周村燒餅聞名天下。

當時山東省著名商號“八大祥”專門成箱定購周村燒餅發往外地,作為饋贈客戶的禮品。

新中國成立初期,“聚合齋”後人攜周村燒餅的配方加入了國營周村食品廠。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周村人以周村燒餅為禮品,慰問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

2005年,國營周村食品廠在改制後更名為“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

2010年,“周村燒餅”也同“周村”牌商標一樣,正式成為國家註冊商標。

如今,周村燒餅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極佳的品質而聞名於世,成了山東省又一張閃亮的“美食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