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第一把手有哪些人?

虛偽的人請繞道

蘇聯,一個曾經強大的國家,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雖然僅僅存在了69年,但它給世界留下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這之中蘇聯一共有過7位領導人。

1917年11月8日到1924年1月21日列寧時期。列寧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在列寧的領導下建立的蘇聯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闢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1922年4月3日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時期。如果說列寧是蘇聯的開創者的話,那麼斯大林就是帶領蘇聯走向強盛的人。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通過兩個“五年計劃”把蘇聯打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領導蘇聯紅軍,打敗納粹德國的入侵,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戰後他扶植了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蘇聯成為世界一極。但斯大林的集權政治、樹立個人崇拜、發動“大清洗”運動等行為也是貽害無窮。

1953年9月7日到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時期。赫魯曉夫應該算是一個蘇聯改革家,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期間,於1956年主持召開蘇共二十大從根本上否定斯大林,此後實施去斯大林化政策,放鬆對蘇聯各領域的管制,尤其是文藝獲得解凍,蘇聯文化空前發展;赫魯曉夫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赫魯曉夫最大的貢獻就是結束了秘密警察恐怖政治,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但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全面批判斯大林,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引發東歐的一系列騷亂。

1964年10月14日到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時期。在勃列日涅夫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期間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過度批判,穩固了社會主義陣營;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使蘇聯歷史性地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經濟飛速發展,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蘇聯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鼎盛期。但也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整個蘇聯貪汙腐敗之風盛行、國家僵化、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各種社會矛盾越積越深。

1982年11月12日到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時期。安德羅波夫是以克格勃主席的身份繼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因此他對蘇聯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有很深刻的瞭解,在執政的一年零三個月期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工作,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調整,改革經濟體制,扭轉了多年來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降和完不成計劃的狀況;整頓勞動紀律與反腐肅貪,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蘇聯的社會風氣。安德羅波夫被認為是蘇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最高領導人之一,可惜由於身體原因安德羅波夫挽救蘇聯命運的改革沒能進行下去。

1984年2月13日到1985年3月10日契爾年科時期。契爾年科實際上是一個過渡性質的蘇聯國家領導人,他繼任的時候已經73歲了而且健康狀況堪憂,執政僅13個月。在契爾年科任期內基本上延續了安德羅波夫的改革政策,保持了經濟發展和蘇聯政局的穩定。

1985年3月11日到1991年8月24日戈爾巴喬夫時期。戈爾巴喬夫蘇聯的掘墓人,典型的志大才疏,缺乏一個大國領導人應該有的擔當和氣魄。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缺少系統的計劃,給人的感覺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改革的好處沒有看到,反而將蘇聯原有的優勢全弄沒了,最終弄得東歐劇變,蘇共黨內和蘇聯社會的思想混亂,最終強大的蘇聯出人意料的轟然崩塌。

其實蘇聯在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上臺掌權這中間的應該還有一位可以稱為“無冕之王”的人,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內務部長貝利亞。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貝利亞名義上是蘇聯二號人物,實際上卻是新領導集體中的核心人物。貝利亞雖然執政時間僅有三個半月,但卻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平反冤案、大赦囚犯、改革機構、反對專斷、緩和民族關係、團結東歐盟國等等措施,可以說蘇聯後來的改革行為很多是借鑑了貝利亞的舉措。


當狗容易做人難

蘇聯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併而成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自蘇聯誕生之日直到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這個國家一共誕生了七位最高領導人,他們分別是誰?他們又做了些什麼?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生於沙皇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在學生時代就積極參與反對沙皇政府腐朽統治的學生運動,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因參與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被處決,列寧繼承了哥哥的遺願矢志不渝地嘗試推翻腐朽的沙皇政府。1892年列寧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1895年12月列寧因從事革命活動而被捕入獄,在經歷了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又被流放西伯利亞,正是在這段流放歲月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名字。1900年2月列寧在結束流放生活後轉赴西歐。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列寧從瑞士回國指揮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對的是國內白軍和外國干涉軍的雙重威脅,在這樣的局面下列寧一方面頒佈新經濟政策以安定人心、恢復生產;另一方面領導蘇聯紅軍贏得俄國內戰。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四個加盟共和國合併組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

斯大林全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維利,於俄歷1879年12月9日(公曆為1879年12月21日)出生在格魯吉的哥里城,父親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是農奴的女兒。斯大林16歲時進入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他成績優秀並獲得了獎學金。在這期間他接觸到一些革命書籍,並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由此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被逮捕7次、流放6次,從流放地逃出5次,正是在這段歲月他改姓斯大林(意為鋼鐵)。1917年二月革命後斯大林被釋放出獄。1918年蘇俄內戰爆發,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裡津徵糧,在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強了在軍隊中的影響力。由於成功領導了察裡津保衛戰,這座城市被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為斯大林格勒。1924年1月24日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領導蘇聯先後成功完成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奠定了蘇聯的工業化基礎。 1941年6月22日早上4時45分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不宣而戰。蘇德戰爭導致蘇聯全國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傷亡,但在戰後蘇聯從波蘭、芬蘭、捷克斯洛伐克、德國、羅馬尼亞等國取得領土補償並在科技、軍事、經濟和工業方面實現跨越發展,成為全世界唯一能和美國對抗的超級大國。

赫魯曉夫全名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1894年出生於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卡利諾夫卡,1918年加入共產黨。二戰期間他曾參與指揮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及基輔保衛戰。1953年9月3日他當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的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對蘇聯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個人崇拜現象進行了批判,這一度引起蘇聯的東歐盟國的動盪,對此赫魯曉夫加強了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東歐盟國的控制。與此同時赫魯曉夫在蘇聯國內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政治上逐步擯棄個人崇拜;經濟上進行了大幅的農業改革;文化上對文藝作品逐漸解凍。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曾開墾數千萬公頃荒地,一度使農業大幅增產,但由於破壞了生態平衡,幾年之後大部荒地重新撂荒。1964年赫魯曉夫被勃列日涅夫等人請下了最高領導人的位置。

勃列日涅夫全名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出生於今烏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一個冶金工人家庭。1931年10月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衛國戰爭時期曾任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時期對蘇聯的經濟歷史遺留問題的改革從沒有間斷過:減少中央的指令性計劃指標,改革管理體制、改進管理方法和擴大企業自主權,強調利潤對企業領導和工人的物質刺激作用。其實質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以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管理經濟。這個改革在當時曾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由於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使油氣資源豐富的蘇聯大賺了一筆,與此同時蘇聯在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上超過了美國,一時間美蘇冷戰呈現出蘇攻美守的局面。然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對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命令式的經濟管理體制等歷史遺留問題沒從根本上予以解決,這為後來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而其晚年出兵阿富汗的決定更是使蘇聯的局勢雪上加霜。

安德羅波夫全名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1914年6月15日出生在俄羅斯帝國斯塔夫羅波爾州古納·茲卡耶車站一個鐵路工人家庭。安德羅波夫13歲時父母雙亡,他先後幹過電報員、電影放映員助手和水手等工作。1936年他在水運專科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雷賓斯克一家造船廠工作,開始從事共青團工作。1939年25歲的安德羅波夫加入蘇聯共產黨。1940年他當選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團中央第一書記。蘇德戰爭初期他參加了卡累利阿游擊隊。1944年蘇聯紅軍解放彼得羅扎沃茨克之後安德羅波夫被任命為彼得羅扎沃茨克市黨委第二書記並在該市的一所國立高等學校學習。1947年安德羅波夫當選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黨中央第二書記。1950年至1951年安德羅波夫任第三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51年至1953年他調到莫斯科中央機關工作,先後擔任蘇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檢查員和蘇共中央第一處處長,同時進入莫斯科高級黨校學習。1956年匈牙利爆發反政府武裝行動,時任蘇聯駐匈牙利特命全權大使的安德羅波夫把這一事件定性為“反革命事件”並立即建議莫斯科出兵鎮壓。在這一事件中安德羅波夫得到了蘇共領導的賞識。1961年10月安德羅波夫蘇共二十二大起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1962年3月起安德羅波夫連續當選為第六至十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62年至1967年安德羅波夫任蘇共中央書記兼聯絡部長。1967年安德羅波夫被免去蘇共中央書記職務,在赫魯曉夫的推薦下接替謝米怡斯內伊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主席併兼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中和1979年制定出兵阿富汗的過程中安德羅波夫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1982年11月12日就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兩天後安德羅波夫被選舉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安德羅波夫一上臺就勵精圖治,把整頓紀律、改進黨風作為突破口,他主張“集體領導”,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與此同時在經濟上推行農業集體和家庭承包制、在工業和建築業中推廣和完善承包作業隊、工業部門給予工廠管理人員更多的權力,放鬆中央政府機構的控制。然而安德羅波夫在1983年9月1日後就因生患重病而逐漸淡出了蘇聯權力中心,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因長期腎病而病逝,終年70歲。

契爾年科全名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1911年9月24日生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大捷西村鎮(今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疆區新村區)的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契爾年科加入蘇聯共產黨。1984年2月13日契爾年科在蘇共中央非常全會上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蘇聯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契爾年科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時已73歲高齡,成了十月革命以後就任蘇共最高領導職務年事最高的人,由於身體狀態實在太差,以致於就任後常不能履行職務,上任僅一年即去世,任內並無太多建樹。

戈爾巴喬夫全名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1931年3月2日出生於蘇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普利裡沃利諾耶村。1952年戈爾巴喬夫加入蘇聯共產黨。1980年10月他升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5年3月10日蘇聯最高領導人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病逝,次日戈爾巴喬夫在葛羅米柯等人的支持下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國防會議主席。戈爾巴喬夫就任後對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全方位改革,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民族分離傾向也日益嚴重,與此同時蘇聯的經濟形勢也並未出現明顯的好轉。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12個國家組成的獨聯體取代了昔日的蘇聯,前蘇聯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則由俄羅斯聯邦繼承。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聯的一把手都有哪幾位?他們都做了什麼?

1. 列寧,蘇聯的建立者。列寧原姓烏里揚諾夫,在沙俄時期從事革命事業後取了列寧這個筆名。列寧很早就在俄羅斯從事社會主義革命,曾多次被捕、遭流放並流亡國外。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列寧從瑞士回國指揮十月革命成功,成為蘇俄的建立者。之後又和托洛茨基一同領導蘇聯紅軍贏得俄國內戰。內戰勝利後,1922年年底四個加盟共和國一同簽署聯盟條約,蘇聯正式建立。列寧於1924年去世。

2. 斯大林,超級大國的奠定者。斯大林是格魯吉亞人,因此原本有一個格魯吉亞味十足的姓氏——朱加什維利。斯大林這個名字意為鋼鐵,也是他在早期從事革命活動期間改的。1922年底,斯大林接替病重的列寧成為蘇聯領導人,事實上它是蘇俄改組成蘇聯後的第一任正式領導人。斯大林在任期間大力促進蘇聯的工業化,使蘇聯迅速由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同時,斯大林在任期間還試圖恢復沙俄時期俄羅斯的版圖,最終經過二戰,蘇聯基本恢復了除芬蘭大部之外的沙俄時期版圖,並迫使德國將東普魯士割讓給蘇聯。在二戰期間,蘇聯遭受慘重損失,全國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傷亡。但斯大林通過二戰勝利,使蘇聯完全控制了東歐和東德,獲得了大量戰爭紅利,在科技、軍事、經濟和工業方面實現跨越發展,在戰爭結束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兩極之一。但斯大林在任時對政治對手的嚴酷鎮壓也成為後世對其詬病的理由。

3. 赫魯曉夫,冷戰巔峰的助推者。赫魯曉夫1953年成為蘇聯領導人。在任期間蘇聯與美國在冷戰各個戰線全面對抗,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更是達到巔峰,一度使整個世界陷入核戰爆發的恐懼之中。同時赫魯曉夫在任期間試圖加緊對東歐的控制,出兵鎮壓匈牙利暴亂。中蘇交惡也發生在其在任時期。赫魯曉夫上任後曾試圖進行農業改革,開墾數千萬公頃荒地,一度使農業大幅增產,但由於破壞了生態平衡,幾年之後大部荒地重新撂荒。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發動政變,赫魯曉夫下臺。

4. 勃列日涅夫,蘇聯的黃金歲月。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國力達到巔峰,在世界各地通過冷戰和代理人戰爭與美國展開全面爭霸,一度迫使美國陷入全面退守。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對蘇聯經濟體系進行了多方面改革,使蘇聯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2/3,但也種下了過度依賴石油工業的禍根。在國際上,勃列日涅夫進一步加強對東歐的控制,曾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但他也利用美國深陷越戰,與西歐實現緩和,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同時全球出擊,在非洲和亞洲多地與美國打了多場代理人戰爭,並且大多獲勝。尤其是越南戰爭的勝利,使美國的國際聲譽陷入最低谷,也使蘇聯全球影響力達到頂峰。但晚年因蘇聯國內伊斯蘭主義萌牙興起,同時抱持冷戰僵化思維,發動阿富汗戰爭,被西方抓住機會,全力援助阿富汗聖戰者,將蘇聯託入戰爭泥潭,成為了託跨蘇聯經濟,乃至最終拖跨蘇聯的直接原因。

5. 安德羅波夫,1982年就任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出身於克格勃,上任伊始曾試圖拿蘇聯官場的腐敗問題開刀,並進行經濟改革。但其身體狀況卻迅速惡化,1984年年初去世。

6. 契爾年科,1984年就任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突然去世後,比他還年長三歲的契爾年科倉促接任蘇聯領導人。契爾年科搞意識形態工作出身,上任後曾試圖恢復蘇聯已經有了混亂苗頭的意識形態局勢,但其身體狀況也很快惡化,上任僅一年即去世。

7. 戈爾巴喬夫,埋葬蘇聯的人。應該說戈爾巴喬夫原本並不在蘇聯領導人的候選名單內,連續兩任領導人的促然離世,才讓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走上了前臺。說起戈爾巴喬夫的上任經歷,倒是跟中國歷史上的宋徽宗有些想像。宋徽宗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本來不可能繼承皇位,因此從小就專注於琴棋書畫,並沒有在政治政治方面接受太多培養。但其兄長,繼承父皇帝位的宋哲宗在24歲時突然駕崩,這才把完全沒有繼位準備的宋徽宗推上了皇帝寶座,其後果就是亡國。戈爾巴喬夫也一樣,他曾獲農業經濟學家學位,應該說是蘇聯經濟體制內難得的經濟專家。如果專門從事經濟主管工作,應該是個不錯的領導者。但接連兩任蘇聯領導人的突然離世,卻把他這個經濟學家推到了整個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上,但後續的歷史證明,他並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戈爾巴喬夫上任後,為解決因阿富汗戰爭和石油依賴帶來的蘇聯經濟困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其改革卻沒有侷限於經濟領域,而是擴散到了政治領域,就是“民主化”和“公開性”改革。但改革沒有使經濟得到發展,卻使各個加盟共和國成為事實上的獨立國家,蘇聯中央被迅速架空,民族分離勢力迅速坐大,社會動盪,經濟形勢雪上加霜。最終導致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分崩離析。

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全國人均壽命在1992年到1994年驟降5歲,盧布前後貶值上萬倍,對俄羅斯和多數蘇聯加盟共和國在人民生命和經濟上帶來的損失遠超二戰,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人道主義災難。這一點倒是也和宋徽宗所帶來的靖康之恥非常象了。


桃花石雜談

其他回答這個問題的人認為“前蘇聯第一把手”總共7個人,但我認為應該是8個人。具體陳述如下。

1、列寧。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是他的筆名。列寧主義所以能夠成為具有俄國特色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在於列寧能夠致力於俄國國情的研究。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開了第十次代表大會並通過決議,以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使蘇俄遭受戰爭破壞的經濟迅速恢復,工農聯盟日益鞏固,蘇維埃政權不斷加強。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南高加索四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全權代表在成立社會主義聯盟的條約上簽字。當晚,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和國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蘇聯”宣告誕生。列寧成為蘇聯第一代領導人。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

2、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維利,斯大林是他自己取的,意為“鋼鐵戰士”。列寧逝世後,斯大林成為蘇聯黨和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並提出了著名的“一國建成共產主義”理論,使蘇聯主要致力於自身發展而不是推動世界革命的完成,對世界共產主義進程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斯大林是個頗受爭議的人物,有人稱他是平庸無奇的暴徒,也有人――比如說邱吉爾――稱他是“百折不撓的統帥”。毫無疑問,斯大林長期籠罩在光環之中,即使在蘇聯解體以後,依然有人為他歌功頌德。斯大林在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行的“最偉大的俄羅斯人”評選活動中,位列第三,儘管嚴格地說,斯大林是格魯吉亞人,是蘇聯人,但並不是俄羅斯人。

3、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發現其他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將馬林科夫遺漏了,委實不該。這不僅因為斯大林逝世後,馬林科夫曾1953年3月在中央書記處中排名第一,在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而且因為同西方世界“緩和”及“反對個人崇拜”,都是由馬林科夫最先提出的,不是赫魯曉夫最先提出的。

4、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在1956年2月25日蘇共二十大內部會議上所作的題為《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通稱“秘密報告”),對斯大林模式展開“衝擊”。1964年10月13日,赫魯曉夫從療養地回到莫斯科後,遭到群起而攻之,無奈辭職。10月14日,蘇聯中央全會決定,解除赫魯曉夫一切職務並將他驅逐出黨中央。事實上,這是一場事先安排好的“倒赫”陰謀。1987年,“赫魯曉夫事件”重新成為熱門話題,許多歷史材料被公開於報刊,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蘇聯國內外學者尤其關注究竟是誰將赫魯曉夫趕下臺這一問題。根據以往的評價,通常將蘇斯洛夫視為赫魯曉夫下臺事件的主角,但如今絕大多數當事人所披露的新材料卻認為:赫魯曉夫並非被他的政敵(如蘇斯洛夫)、而是被他的門徒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謝列平等趕下臺。根據當事人的回憶,曾經深得赫魯曉夫信任的勃列日涅夫等人整整著手準備了一年,仔細研究了所有中央委員的材料並逐個進行策反,最後才斷然採取行動。

5、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入主克里姆林宮,他執政18年(1964-1982),時間之長僅次於在位達30年的斯大林。這18年對蘇聯社會主義的興亡,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請見我對“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到達鼎盛時期,為何針對他的評價卻很低”這一問題的回答。)

6、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由於勃列日涅夫因心肌梗塞猝死,死前未定下接班人,年邁的安德羅波夫(68歲)被“匆忙”定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安德羅波夫一直因曾經擔任克格勃(KGB)首腦而聲名不佳,實際上他在國內始終口碑甚佳。近幾年俄羅斯民意調查顯示,安德羅波夫是得到正面評價最多的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他的執政被認為在蘇聯歷史上“非常重要而富有啟迪意義”。

7、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契爾年科繼安德羅波夫之後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契爾年科基本上延續安德羅波夫的內外政策,最大的功績就是維持了政局的穩定。契爾年科執政時已年逾8旬,而且體弱多病,根本無法正常履行職責,執政僅13個月就去世了。


8、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繼契爾年科執政後,即在1985年4月開始對蘇聯進行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出版了《改革與新思維》,。所謂“新思維”就是改變以往對資本主義的看法,不再宣揚資本主義“腐朽、垂死”,同時強調“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但眾所周知,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蘇聯宣告解體。


馮瑋

列寧領導人民建立蘇聯,開啟偉大的紅色時代

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抗擊德國侵略,戰後經濟迅速恢復

赫魯曉夫,種玉米,搞古巴導彈危機

勃烈日涅夫,蘇聯鼎盛期,也是由盛轉衰期

戈爾巴喬夫亂搞改革,最後被葉利欽篡權,挑落蘇聯


啥都不知道

前蘇聯的一把手延續著一個規律,那就是一個沒頭髮的,一個有頭髮的,如此間隔,週而復始。

第一位 列寧 沒頭髮的


第二位 斯大林 有頭髮的


第三位 赫魯曉夫

沒頭髮的


第四位 勃列日涅夫 有頭髮的


第五位 安德羅波夫 沒頭髮的


第六位 契爾年科 有頭髮的


第七位 戈爾巴喬夫 沒頭髮的


有意思的是,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繼續沿襲了這一傳統。

第一位 葉利欽 有頭髮的

第二位 普京 沒頭髮的

第三位 梅德韋傑夫 有頭髮的

第四位 普京 沒頭髮的

第五位 ?? 有頭髮的



洋楊大觀

我來分析試試?

我是六十年代生人,赫魯曉夫當政的時候,我應該還沒有出生,但是憑藉天生對政治的敏感和對中蘇關係的深度吸引,對老赫做些評價,還是可以的;勃列日涅夫當權時,我就出生而且長大了;我成年的時候,戈爾巴喬夫就成了一代人的悲歌了,世界格局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而生。所以,我這樣一個五十多歲的老男人,來說說這幾任前蘇領導人,應該有點體會的,不敢說正確、深入,膚淺的認識還是有點的,與各位探討。

其一、先說赫魯曉夫。其實,赫魯曉夫也不能說就是一個萬夫所指、背叛斯大林的壞人;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任何一任領導都會這樣做的;除非是那些碌碌無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沒有追求的人;

總體上來說,赫魯曉夫除了戰功趕不上斯大林,在經濟領域、在美蘇抗爭、在民族問題、在維持東歐局勢和世界和平方面,還是有所建樹的。

最起碼,赫魯曉夫在,華沙條約國的攻勢是大於守勢的;赫魯曉夫在,北約或者就是美國,就不敢在中東亂來的;赫魯曉夫在,蘇聯戰後的工業體系、特別是重工、軍工體系是足以跟老美抗衡的;

一分為二的評價,赫魯曉夫最大的過失,應該就是全盤否定斯大林。

現在,權威的評價,赫魯曉夫最大功績,都說這位斯拉夫人會搞農業,把農業推上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把很多不毛之地開墾出來了,把西伯利亞、外高加索都變成了糧食豐產區。其實,沒有列寧的思想、斯大林的土改、沒有集體農莊,赫魯曉夫能做出這麼好的成績來嗎?

後期,赫魯曉夫為了青史留名,做出了愚蠢的決策,把自己曾經的老師、偶像、領導、世紀偉人—斯大林的遺體都挖出來了、移出了列寧墓,乃至恨不得鞭屍!這個就太不地道了!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出臺以後,個人慾望膨脹的老赫先生,就再也剎不住車了,為了反對權威、反對崇拜、反對封建,甚至搞了新的“肅反”、“清黨”,甚至比斯大林的動作都過猶不及了,這樣的行動,既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一招,也是“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的一大昏招了。我們判斷為修正主義也就不為過了;

其二、勃列日涅夫。總體上來說,老勃是個溫柔的社會主義者、慢熱的資本主義者,是蘇聯解體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勃列日涅夫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間,前蘇軍事是大大增強了,核武甚至超過了美國,成為了軍事上的超級強國。

但是,老勃有了武力支撐以後,就忘乎所以了,對小兄弟們,實行有限的主權論,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義;後期,老勃老了,越發保守,大搞個人崇拜,經濟陷於停滯。

歷史也是有眼睛的,這個黨政這麼多年的前蘇一把手,好事也做了,壞事也不老少;沒有繼承赫魯曉夫的現實主義、注重民生改善的優點,反而擴大了窮兵黷武、軍備擴充、勞民傷財的缺憾。

在我們已經有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的重要判斷、一心一意發展經濟的情況下,老勃還在關著門搞核武器、搞核擴散、搞大國沙文主義,這就不對了,你比老美都不弱了,還跟他較勁武力幹嘛呢?

最重要的一點,老勃在政治上、思想上是乏善可陳的,不僅把赫魯曉夫的民主趨勢徹底推翻了,而且還滋長了封建思想、老人政治、官位終身、做官腐敗、民生凋零等社會亂象的蔓延。老勃之後,幾任領導都是救急的、短暫的、過度的,頂層設計幾乎失去了方向;老勃最大的失誤,就是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導致了前蘇的衰落和最終解體;

老蘇任內,前蘇與我們的關係長期沒有改善。但老勃死前搞了一個“塔什干講話”,總算還講點友誼了,中蘇解凍應該還在老勃臨時的潛意識裡面了;老勃之後,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包括戈爾巴喬夫,其實都已無法扭轉前蘇解體的禿勢了,最重要一點,全世界範圍內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兩大陣營的勢均力敵,由老勃執政期間起,就變成了敵強我弱和不可逆轉的一方獨大的改變了;

其三、說說戈爾巴喬夫。大家把歷史的罪責歸結給戈爾巴喬夫,其實不是這樣的,老戈當權時間並不長,而且是尾大不掉、諸侯比天子跟牛逼的時候了,老戈管不了葉利欽了,現在,老戈還沒死,老戈自己寫回憶錄都承認,對於自己改革的緣起和失敗都談了自己的看法,老戈承認,自己確實是身不由己了,改革失敗了,老戈自己說,致死都不是社會主義的背叛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老戈跟常人一樣,至今仍有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的理念,畢竟,雖然共產主義產生於德意志,但是成功於俄羅斯,是列寧、斯大林做到的,敗於他的手上,他其實是很不甘心的。

這個一段世界史的終結者認為,失敗的原因,一是起步太晚,實質性改革,對積重難返的前蘇已為時已晚了;二是急於求成,改革開始後,矛盾激化了,節奏太快,民眾接受不了,終於胎死腹中,娘和兒子一起喪命了。


坐看雲起於此時

列寧,托洛茨基,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季諾維也夫,布哈林,斯大林,加米涅夫,施略普尼柯夫,託姆斯基,克魯普斯卡婭,斯塔索娃,柯倫泰,馬爾托夫、契切林,加拉漢等等這些都是早年俄國革命的領袖,都是俄國革命的精華精英


竹海夜雨

影響最大的算是列寧和斯大林!

第一任,弗拉基米爾·伊里奇· 列寧,他與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擔任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是第一個建立了有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任,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 斯大林 ,他與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使蘇聯在短期內從農業國家變成工業強國,並領導人民戰勝了法西斯國家。




第三任: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曉夫他與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他全面批判了斯大林,他讓中蘇關係經歷了蜜月期和破裂。


第四任,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他與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讓中蘇關係從破裂走向了全面對抗,並在社會主義國家大搞大國沙文主義。


第五任,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 安德羅波夫他與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第六任,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他與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第七任,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 戈爾巴喬夫 他與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擔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親手將一個

紅色帝國

埋葬,在國內的各個領域進行改革,最終導致將蘇聯解體。


時說新語

先後擔任蘇聯第一把手的,有以下8人:列寧,斯大林,馬林科夫,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爾巴喬夫。

人們提到斯大林之後的蘇聯領導人時,筆端往往一下子跳到赫魯曉夫,彷彿馬林科夫不存在似的。其實,關於馬林科夫的歷史地位,關於赫魯曉夫統治權的確立,情況並不是那麼簡單,而是一波三折。

斯大林去世後,短時期裡,蘇共並沒有確定某個人作為唯一的最高領導人,而是由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赫魯曉夫等高級領導人一起填補最高權力真空,於是,出現了形式上的“集體領導”局面。

不過,在“集體領導”中,馬林科夫由於在斯大林晚年已經是事實上的二號人物,這時,很自然地排在黨的最高集體班子(中央主席團)的第一名,還兼任了大權在握的部長會議主席(即總理)(此前,該職務曾經由斯大林親自長期兼任)。耐人尋味的是,在斯大林去世後的最初階段,赫魯曉夫在十個人組成的中央主席團裡僅排名第五位。

1953年春夏,馬林科夫是蘇聯的實際一把手,在國內外事務中,他以第一負責人的身份活躍在政治舞臺。

不過,馬林科夫的一把手地位並不太突出,也不怎麼牢靠,被赫魯曉夫一步步取而代之。馬林科夫先是在黨務中逐漸被赫魯曉夫排擠(赫魯曉夫1953年9月在中央委員會上當選為第一書記),接下來,1955年2月,馬林科夫不得不“辭去”部長會議主席一職,標誌著他從此離開了蘇聯的最高決策圈(但仍然是中央主席團成員之一)。

馬林科夫離開權力中樞,並不意味著赫魯曉夫統治地位從此牢不可破了。1957年6月,在蘇共主席團會議上發生驚心動魄的一幕:莫洛托夫提出對赫魯曉夫的不信任案,馬林科夫等多數到會者支持了這個議案,此時此刻,赫魯曉夫面臨著立即下臺的危機! 假如這個議案真的生效,那麼,馬林科夫並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是,赫魯曉夫利用黨政軍中的大量親信做後盾,四天之後成功實現了逆轉,馬林科夫被徹底從中央機構清除出去,被變相發配到邊遠地區(1961年被開除出黨)。赫魯曉夫的最高領導人寶座這才完全坐穩了。這時已經是1957年夏,斯大林去世四年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