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语录】

*无论吟诗作画,迫于倾吐才能出好作品。


*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最大的巧妙是任其自然。

*区别一个艺术家与其他艺术家的根本之处,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与生存状态的不同。

*古朴、怪诞、神奇的艺术,必出于高人之手。

*伴随艺术家一生的,往往是一种常人难以知晓地孤独,以及苦行僧的生活方式。

*真正优秀的艺术,都开创了从自己开始的历史。

*作为书法艺术,从历代经典作品中不难看出,良好地笔墨修养及忘我地情感投入,是铸成杰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中国书法及中国画尤其写意画中,笔墨修养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品品格的高下。是由迹而达意决定的,“意”中包含着思想、情感、精神、气息、味趣、志向,借助良好的笔墨而最终铸成作品格调、境界的高华深远、独存孤贵、气象非凡。这样的作品,其笔墨必定是精致入微,充实内秀而言之有物的。

*在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品评体系中,笔墨本身即可上升为独立的审美判断,笔墨本身就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双重价值取向,是内涵的语言构成。作品中的物象,依赖于良好、优秀、个性的笔墨而具有了生命、情调和味趣。

*中国艺术,唯韵独尊。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灵魂。作品中的神韵、精神、气息,产生和蕴含在高超、精湛、微妙、神奇的笔墨中。因此,对笔墨的掌控和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必心手相应方能达其功用和述其宏旨。

*无笔墨,就无“意”的生成和存在,无笔墨,作品就没有了生命和灵魂,无笔墨也就谈不上有风格。于是我们认知,就书法艺术而言,笔墨即是形式,又是本质。

*对此,傅雷先生亦有卓见,他说:“中国画在世界艺林中葆其高度和独立地位,亦即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而黄宾虹更有真知:“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画中三味舍笔墨无由参悟。”可谓言之确切。

*书画艺术真正要加以抒写表达的并非客观世界,而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意念。

*书法艺术最切近于抒情诗,在抒情表现上,同抒情诗一样,最为真切不隔。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天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笔墨性情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之方为善画。”余深以为是。

*佛家说:“法由心造,心外无一法。”一语道破艺术创造的秘密。

*歌德说:“要将作品熔铸成‘一个生气灌注的整体’。”亦即要使外在的文彩象美丽的花纹一样交织成体并错落有致,内在的意蕴要象血脉一样流动贯通,这也就是说要达到因内符外,表里一致,首尾一体,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间则首尾应的浑然一体。而李清照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的词作时很不客气地说:“虽时时出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亦属此意。

*结构布局的第一要义是要使作品内在生气贯通,渠道必须载着潺潺清水,婴儿还须有啼声。离却这个必不可少的“生气”,一切惨淡经营都将黯然失色,作品终将导致失败。

*开合、收放、促展、聚散、虚实、疏密、起伏、断续、长短、大小、轻重、曲直、刚柔、奇正、隐显、明晦、浓淡、枯润、动静、详略、,这些对立统一的规律,既是宇宙生成规律,又是艺术创作规律,浑然一体,又变化万千,运用得好,才能收到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效果。其中微妙处尤见功力。

*艺术创作,要在精妙曲尽地表达出深微的情和意,准确地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生命。此亦是极难处,要在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生认知。

*陈继儒《容台集叙》云:“凡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皆鉏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胸次,而发现于豪端……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迈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按,这里道出了做人为艺的修炼过程,及至渐老、渐熟、渐离,渐迈于平淡自然,而终至浮华刊落,于是姿态横生,堂堂大人相独露,亦即终于到达人的本性,本质之地,亦正是人与艺术都到达了绚烂之极复归于朴的至美之地,这正是艺术大师、圣人的人生历程。

*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愈能在艺术创造中发挥其潜在的才能。

*文学艺术纯化与深化的程度,决定于作者人格、性情纯化与深化的程度。真正的艺术唯有在道德与性情不断向上升华中始可产生。人文的教养愈深,艺术心灵的表现必然愈厚,而学问必归于人格、性情。学问不归于人格、性情,对艺术家而言便不是真学问,便与艺术为无干之物。这种在学问滋养下的人格修炼的极致,即是超然的“淡”,亦即从人格深处所发出的平淡天真,这恰是庄子的精神。由此再透上一关,则为禅学的“寂”。在因此而获得的大自由、大解脱中,不断加深精神的向往,一步步地走向寂守孤绝的艺术极境,这恰是上帝所规定的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宿命。这个过程,亦正是促令艺术家寂守清出幽、本性复归,在幽玄的氛围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篇》),虽然独怀苦辛,然而湛寂之中,自然而感,于是在简淡放逸的情境中,终于遗世独立,到达了“醉眼看山百自由”(《渔父辞》),“眼前无非生机”(《画旨》)的绚丽多彩的自由王国。这是精神由得到净化而生发出的淳朴洁净中的生机,从而回归曾经迷失了的真正人生,走向艺术的圆成,在艺术中完成一个最人性的人格。

*唯处虚,方能受。《易.象》:“泽上有风,中孚。”意谓泽是止水,风在止水上行,寂而感,虚而通,风感水受,有至诚无所不入之象。

* “内足者神闲而意定。”其所谓内足,不仅在知识学问,实乃虚静之心所成。

庄子不是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所以庄子追求的是大美、高美,其所谓大美、高美,必是合于自然的纯朴。所以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刻意》)

*山川是未受人间污染,且其形象深远嵯峨,因时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然唯有以清明洁净之情怀才能以童心天性玩味由道所显之象,即在山川的形质上发现其趣灵,实则亦即由观者之灵、观者之道而探知和发现山川之秘。于是,发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然而,这必是斋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的心性修炼的结果。

*此于对景写生和创作中见其差别和优劣。 对于优秀的中国艺术来说,儒、道、释就如同土地、阳光和水一样重要,缺一则难结出丰盛的硕果。此中尤以老庄和禅宗为最。因而成为中国艺术家必修之课。 庄子云:“以天合者,迫穷贱患难相守者也。”


【简介】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郭子绪,字楠石。1940年生于河北乐亭。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肄业。现任辽宁画院专业创作、教授。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名人书画院副院长。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世界禅佛书画家协会副会长。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博士。历任第四、五、六届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书协副主席。沧浪书社社员。

【作品欣赏】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连载」卧谿随笔(郭子绪画语录)(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