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3》後記:致意曾經努力的你|渡過

《渡过3》后记:致意曾经努力的你|渡过

(一)

和《渡過1》 、 《渡過2》不同,我希望本書的讀者,不光是患者群體,更包括社會公眾。

或問:這本寫抑鬱症患者的書,對公眾有什麼用呢?

我認為用處有二:

其一,理解抑鬱症。

抑鬱症正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病症,它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在理解的前提下,去除抑鬱症病恥感,為患者營造一個友善的療愈環境,人人有責。

其二,預防抑鬱症。

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抑鬱症發病率都在提升,抑鬱症並不遙遠。未雨綢繆,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絕非多此一舉。

以上兩點,涉及對精神疾病的理解。

我有這樣一些觀點:

任何精神疾病,無論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還是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都是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失衡的結果,是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逐漸形成的。

在人類的精神世界領域,病與非病、正常與不正常,沒有明確的分界線。精神疾病的發作和痊癒,是一個淡入淡出的漸進過程,好比光譜的演變。

誰都不能說自己絕對與精神疾患無緣。現代精神醫學只能讓疾病者暫時擺脫臨床症狀,而精神世界的完善和修復,是每個人畢生的功課。

(二)

基於上述兩點,我認為本書的12個故事,因其代表性,都是有價值的。

本書12個故事,涉及抑鬱症防治的方方面面。12位主角都有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如果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面對困境,永不言棄,積極行動。

每個人稟賦不同,擁有的資源不同,選擇的行動方式也不一樣。結合本書,我想特別強調一下寫作的療愈作用。

本書中的主角,如今都已先後成為“渡過”公號的作者。他們的起點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對待生活,都是腳踏實地、積極熱忱的,無論主動還是被動。

行動是他們生存之必須,也是寫作的源泉;寫作也是他們對勞動和生存的記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寫作,助力了疾病的自我治癒。

當然,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每個人都還在路上。中國有9000萬以上抑鬱症患者,他們中很多人,至今仍然在黑暗中前行,祈盼著黑暗盡頭的一線光明。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這本書,以及我正在從事的工作,是有價值的。

是為後記。

2018年2月8日

蘋果手機用戶讚賞二維碼:

◀掃描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