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救國大典”未能挽救大清頹勢,流入日本造就明治維新大發展

甲午海戰震驚世界,結果也令人瞠目結舌,遠居海外的小日本戰勝地大物博的大清朝,由此外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浪潮。其實早在鴉片戰爭失利之後,國人就已經在思考如何振興領邦,朝廷以李鴻章、為代表開展洋務運動進行實業報國,在民間也是奇人輩出,以學術革新啟迪思想救國。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魏源,他編撰新書意圖振興鄉邦,可偏偏無人支持。後該書流入日本,被日本人奉為救國大典。

中國“救國大典”未能挽救大清頹勢,流入日本造就明治維新大發展

因英國人炮船鋼槍強勢打開中國國門,林則徐等主戰派被大清朝治罪流放,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未能實現,而魏源繼承林則徐部分著作手稿,參考外國書籍報刊,將世界各國的政治、社會、人文、科技等百科歸集在一本書中。魏源本意在國內推廣普及,喚醒國人封閉思維,結合洋務運動拯救中國。但這本書完稿後,不是被墊了桌角,就是入了茅房,根本沒有人重視。這本書就是《海國圖志》。

中國“救國大典”未能挽救大清頹勢,流入日本造就明治維新大發展

一次偶然機會,這本書流落至日本。當時日本人也面臨著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威脅,國內開展明治維新運動自救,正苦於無方的時候它的出現立馬被日本人奉為自主救國的“聖書”。該書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不僅完整介紹了列強的社會制度,從美國的三權分立到英國的君主立憲,再到俄國的君主制度,還進行對比分析並詳細闡述。

中國“救國大典”未能挽救大清頹勢,流入日本造就明治維新大發展

這無疑給日本政治改革點燃一盞明燈,日本由幕府統治到還政天皇經歷痛苦的探索歷程,日本藉助此書快速完成政治變革從而國力昌盛。這本書還以插圖的形式,將各國的科技成就通過圖文並茂描述,在當時日本國內掀起一股學習浪潮,日本人藉此對國內生產技術和裝備產業進行升級,在短時間內海軍實力躍然居上。

中國“救國大典”未能挽救大清頹勢,流入日本造就明治維新大發展

而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朝一敗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