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早期的面点有哪些?

huangrushiyi

无论是面点的制作工艺和烘焙技术、还是馅料的多样性。都在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而发展进步着。但是大家会好奇,古时候就有面点了?它们又会是什么样子的?面点以前是否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面点是一样的呢?

在我国各地,对面点的理解和概念因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理解各不相同。简单的划分就是:特指将粉状的食材(如精粗面粉)为原料,通过蒸煮、烘焙、煎炸等制作工艺方法的不同,制作出可以充饥,但不是正餐主食的方便食品。

在南方,习惯把这类食品叫做:“点心”,而在北方,则习惯将这类食品叫做:“面食”。现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紧密。“点心”与“面食”的叫法和制作手法,也比以前似乎更随意、更随性一些了。

但是在古时,因交通的不便以及通讯的落后。加上前期食材的匮乏,制作工艺的单调。面点的品种和式样也少而单调。但是随着不同历史时代的发展,食材的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逐渐多样。面点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面点。有史可询的,可供加工面点的食材就有:五谷、九谷、百谷、五畜、五菜、五谷、五味之多,而加工制作面点的工具也有:杵臼、石磨、石碓、蒸锅、陶饼铛、青铀刀具等。

在当时,制作的面食有:面(炒熟磨制的麦类谷物)、糜(谷物与肉类进行熬制)、饵(通过蒸制而成的饼类或糕类)、(饣侯)粮(战争时士兵的口粮)、蜜饵(添加蜂蜜的糕饼)、酏食(通过酒糟发酵的面食)、糁食(通过磨成颗粒的麦米与肉熬制的粥)......面点开始有了一点式样多样、口味多样的雏形。

二、汉魏时期的面点。汉魏面点有两个特点。一是记载面点的书籍逐渐增多、二是面点的花样品种、制作工艺逐渐增多。

比较有特色的面点有::胡饼(一个胡字,顾名思议,有点西域的面点风情。)、蒸饼(现代馒头的雏形。但是外形为饼状)、汤饼(类似于揪面片)、截饼(用牲畜的奶和制面粉后再油炸)、春饼(现代春饼的雏形)、索饼(切成比较粗的面条类)、髓饼(顾名思义,就是用牲畜的骨髓、水和制而成的饼类)、环饼(现代麻花的雏形)、面起饼(通过发酵后产生的酸浆来当酵母)、鸡子饼(可以理解成鸡蛋饼)、豚皮饼(先煎炸一下再进行蒸制。外观像猪皮一样,松垮而有咬劲)、蓬饵(现代莲子糕的雏形)、米壹(用枣、蜂蜜、栗子、糯米等制成的甜点)。还有象:糕、金饼、案成、馄等各种面食品种。

三、唐宋金元时期的面点。这个时期的面点,随着调制面团的方式、馅心的荤素的多样化、模子的出现、熟制方面的不同方式。而且在街市上也开始出现了专业制作、售卖店铺。面点的品种花样也开始变得繁多起来。

比较有特色的面点有:如蜜糕、粟糕、糍糕、社糕、新样、满麻、宽焦......、这个时期创新的面点品种有:薄脆、饺子、角子、河漏、水团、麻团、月饼、元宵、拨鱼、烧麦、五福饼、卷煎饼、油炸果子、秃秃麻失、百味饼、鹘突、雕酥、八方寒食饼、单笼金乳酥......。

与西域各国及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加深,各国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点心如:契丹的年糕、金的软脂、西夏的花饼、蒙古的溯罗脱因、维吾尔的天花包子,回回的哈儿尾、女真的高丽粟糕也一一流入到了内陆各地。并小小形成了一个风行高潮。

节日点心、筵席点心、食疗点心也慢慢露出了头角。除了汉魏时期的春饼外、象阴历二月十五的涅盘兜、重五的如意圆、入夏的绿荷包子、中元节的孟兰饼、腊月的萱草面。而筵席点心则有了:双下驼峰峰角子、蜜浮酥捺花、白肉胡饼、太平(饣毕)(饣罗)等10余款;而史书《韦巨源食单》中则记录面点有贵妃红、汉宫棋、玉露圆、金铃炙20等多种面点。

食疗面点多见于医学书籍。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神仙粥、牛髓膏、五味子汤和生姜末馄饨等多达50余种面点。

四、明清到新中国时期的面点。这段时期的面点,随着制作工艺的深加工、特殊馅料的研制、分类更加的细化、现代自动化机具的使用、营养配方的出现、面点进入到了其最为高潮的一个历史时期。

仅仅从面条来说,知名度较高的品种就有:抻面、刀削面、五香面、八珍面、伊府面、担担面、油泼面、鹅面、鱼面......),地方小吃的花样品种也推陈出新:如金陵薄皮包、淮扬三丁包、苏杭汤团、闽粤土笋等冻、湘鄂豆腐干、马蜀红油水饺、云贵饵丝、松沪南翔馒头、徽赣鸟饭团、冀豫四批油条、甘宁泡儿油糕、京津狗不现包子、秦晋羊肉泡馍、冀豫四批油条、甘宁泡儿油糕、内蒙哈达饼、西藏的推、新疆的抓饭.......

再就是节日点心和筵席点心的规范精细化。在现代节令点心中,几乎二十四节气和各种中西节日,都能节节都有相对应的面食。

在筵席点心中,祭筵有供点,婚筵有喜点,寿筵有寿点,茶果席有茶占,满汉全席有套点......

在面点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面点体系根据地域化逐渐地形成与各自壮大发展起来。面点有京式、苏式、广式三大流派;小吃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广东众多分支;点心则有北京宫廷御派系、山西民间礼馍系、苏州市肆粉系、无锡太湖船系、扬州富春茶点系、上海南翔花点系、广州早茶细点系、杭州灵隐斋系、回民开斋节系、满族敬神供系、蒙古毡房奶系、藏胞标花酥点系......

中华面点走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在现代科技的配合下,又焕发了新的青春能理。它其中蕴含的美食文化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慢慢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华面点会更加灿烂起来!

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恒实说"与您一同追寻历史的真相。您的阅读是对恒实的赞许!您的关注是对恒实的支持!


恒实说

粥和饭,这种粒食的应该很早。从人们发现谷物种子,使用杵臼舂谷,炊具加热就开始了。但是粉状的面食要晚一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磨盘和杵臼,原本是用来脱壳工具,但难免伴随着粉屑出现,所以先秦时期,我国面点已有一定雏形(不清楚具体模样,只能从名称判断和想象)。

1. 饵

一种蒸制的糕,也有说饼的。《周礼》里面有记是“粉稻米、黍米所为也。”杨雄在《方言》中说这是糕,《说文解字》中说:“饵,粉饼也。”

2. 糗

谷物炒成的干粮,也有用熬熟的谷物捣成粉末状使用。《孟子》和《尚书》里面有讲。有点类似后世的炒面,易于携带,方便食用。

3.餈 (ci第二声)

用稻米和黍米做成的,所以应该是黏黏的糕点,让我想到现在的糍粑,餈的外表会过上一层豆粉以防粘连。《说文》中解释为:“餈,稻饼也。”

4. 酏食 (yi第三声)

酏,现代解释是酿酒所用的清粥;米酒、甜酒、黍酒。在我国面点发酵技术上,酏有很大作用(因为酵面技术酒曲中发现的)。酏食,应该就是发酵后的饼,也可能是最早的。

5.糁食 shēn

周代宫廷食品。《礼记》:“糁,取牛、养、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薁稻米合为饵。煎之。”可见,这是一种肉丁米粉油煎饼。

6. 粔籹 [ jù nǚ ]

类似后代的馓子油炸食品。朱熹《楚辞集注》:“粔籹,环饼也”,说的是形状。也叫寒具﹑膏环。以蜜和米面,搓成细条,组之成束,扭作环形,用油煎熟。

7.蜜饵

楚地的一种甜品,有粉有蜜,具体啥样儿不知。

等到汉代以后,一是农作物尤其是小麦的普遍种植,二是加工技艺、酵面技术的发展,所以面点就变丰富了,以饼为主,烧饼、汤饼(就是各式面条)、蒸饼等。


文/GS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