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自從西安借“摔碗酒”摔成為網紅城市,除了賣碗的老闆開心得睡不著覺,西安的旅遊業也同步爆發,並且因為“吃饃”的名聲而被冠之以“饃都”的稱號。

不過呢,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饃都人,除了要懂得精準掰饃的技巧,還得愛得起饃的各種形式:幹饃、煮饃、泡饃、夾饃。

文 | 西夏

圖 | 部分來源網絡

中國的八大菜系中並無陝菜,但這絲毫不妨礙西安是我心目中最好吃的城市之一。身邊的北京妞們一提起西安的吃,都親的像半個老家。

可是,在南方人的眼裡似乎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聽到過很多南方朋友對於西安被稱為“美食之都”的不理解——哪有什麼美食,明明就是“主食之都”嘛。

這句話,我只同意後半句。

八百里秦川,關中人把對吃的心思都花在了麵食上,沒有什麼是一個饃、一碗麵解決不了的,即便沒有濃墨重彩的調味,也能吃出麥子的香甜。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圖/匯圖網

而來到西安的人,從坐在泡饃店裡掰饃開始,便無法忽略饃的存在。西安,是一座真正的“饃都”,想要了解西安的吃,首先要了解西安的饃。

管他是饃還是鍋盔,反正都是麵餅

將近十年前我第一次去西安時,根本搞不清楚羊肉泡饃的饃和肉夾饃的饃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就更別提有其他的研究了。

沒想到,去過三次西安以後,我對於“饃”的概念反而更加糊塗:死麵的飥飥饃是饃;發麵的黃饃饃也叫饃;個頭大到一定程度的饃似乎就是鍋盔了。然而,當我在街上看到“鍋盔饃”三個字時,整個人又不好了……

真想兩手一攤,仰天大叫一聲:這些,還不都是餅嗎!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陝西十八怪之一的鍋盔

不管怎麼說,鍋盔和饃在本質上都是一種用火烤制的麵餅類主食。再延伸一點,四川的鍋盔、新疆的饢、北京的火燒,還有南方的薄酥燒餅都屬於此類範疇,都是當年從西亞經過絲綢之路一路東傳,在中國各地依照自然條件和人們的飲食喜好二次發揚光大的結果。

不一樣的是,饃和鍋盔雖然都是麵餅,在北方是扛頂的主食,來到南方卻是調劑生活的小吃。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成都的軍屯鍋盔,油煎而得

拿鍋盔來說,陝甘一帶烤的時候不放油,個頭巨大、質地紮實、頂飽,有種一家之主的派頭;而在成都配肥腸粉吃的軍屯鍋盔一般要經過油煎,比較酥香,也有夾涼粉的版本,麵餅中空,更酥更脆;等到了湖北,鍋盔已經從“麵餅”薄成了兩層“麵皮”;類似的還有當年在南昌吃到的“小程燒餅”,能做成鮮肉、白糖、梅乾菜等多種口味。就算10個起吃,也仍然覺得像是零食。雖師出同源,但麵食在南北兩地承擔的角色完全迥異。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南昌的小程燒餅,鮮肉的實在是香!

在西安掰饃的社會人,才不滿足於羊肉泡饃

饃在外地人,尤其是不諳麵食的南方人看來,難免千篇一律。其實,關中不同的地方對於饃的吃法都有不同的講究,東府的水盆羊肉,西府的豆花泡饃,都有別於西安的羊肉泡。即便在西安本地,肉夾饃和羊肉泡也只是眾多打開方式中最常見的兩種而已。

第三次來到“饃都”,感覺總算摸出了一點門道,以我有限的吃喝經歷做個總結,饃的吃法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簡單概括就是:煮饃、泡饃和夾饃。

第一類是以羊肉泡饃為代表的“煮饃”。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煮饃”是從饃的烹飪方式上來說。吃過羊肉泡的人都知道,羊肉泡饃實際上並不是泡出來的,而是煮出來的。饃是九分死麵加一分發面的“飥飥饃”,要先掰成指甲蓋大小的饃粒,再交由後廚加上羊肉、粉絲、木耳、黃花等配料經過旺火煮得。

“煮饃”講究的是湯鮮饃筋,在西安很是主流。饃煮到最後一定要保留嚼勁,不能糊成一坨。同屬於“煮饃”的還有酸辣口的小炒泡饃、漢民的三鮮煮饃和葫蘆頭等等。我個人最愛葫蘆頭泡饃。正宗的“葫蘆頭”指的是大腸連接小腸的那一小段,其嚼勁非普通大腸可比,再來一盤拼了肥腸、肚子和豬耳朵的“梆梆肉”,實在是西安給肥腸愛好者的一大隱藏福利。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葫蘆頭和梆梆肉,後者有一種煙燻的味道,極富嚼勁,一盤吃完真是意猶未盡

出了西安,這種“煮饃”的做法也廣泛存在於關中各地。這次本來想嘗試一下渭南的豆腐泡,殊不知這玩意是渭南人的早餐,下午才到的我撲了個空,好在還有“豆花泡饃”聊以安慰。一字之差,就從東府的渭南來到了西府的寶雞,邊吃嫩滑的豆花邊喝豆漿,對我來說也真是一種新奇的吃法了。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寶雞鳳翔縣的豆花泡饃,還有小麻花

如果羊肉泡饃實為“煮饃”,那真正的“泡饃”到底是什麼?

答案就是起源於渭南下轄的蒲城、澄城和大荔縣一帶的水盆羊肉。水盆在當地的叫法就是羊肉泡饃,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羊臐”。很多本地人認為,這才是陝西真正意義上的羊肉泡。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東府的水盆羊肉才是名副其實的“泡饃”

來不及去東府,我就在西安市內吃了一家朋友推薦的澄城水盆羊肉,沒想到愛了羊肉泡將近十年的我就此劈腿了。一個原因是,比起羊肉泡吃的是饃的筋道,水盆講究吃肉的暢快。

羊肉連湯裝在大碗裡,湯寬肉多,吃起來大快朵頤;還有就是,終於不用掰饃掰到手疼了……配水盆羊肉吃的月牙餅屬於發麵餅,比飥飥饃宣乎得多,撕成小塊泡在羊肉湯裡,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泡饃”嘛。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配水盆羊肉吃的月牙餅,有濃郁的麥香,幹嚼都能吃掉一個

泡饃和煮饃的主要差別就在這饃的一“撕”一“掰”,一“泡”一“煮”,箇中差異,大家可以自己體會。

更自成一派的吃法,就是夾饃。

最早聽說“肉夾饃”時就有一個疑問,明明是“饃夾肉”,為什麼偏要反過來說。有人說是受倒裝句的影響,肉夾(於)饃,也有人說把肉放在前面,突出重點,引人垂涎。不管怎樣,“XX夾饃”的格式就此定下。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臘汁肉夾饃,個人覺得比回民的臘牛肉夾饃更勝一籌 圖/匯圖網

陝西的肉夾饃如無特指,說的就是漢民的臘汁肉夾白吉饃。饃烤到外皮焦香,饃瓤柔軟,夾上臘汁肉,再配上涼皮和冰峰,就是當地人眼裡的完美組合“三秦套餐”。

我個人覺得漢民的臘汁肉夾饃比回民的臘牛肉夾饃更勝一籌,贏在了饃的酥軟和肥瘦相間的油水上。

一個饃都人,不能滿足於羊肉泡饃

有鹹鴨蛋黃的加持,蛋菜夾饃的美味堪比肉夾饃

饃便於攜帶的特點,決定了夾饃的吃法完全不拘泥於形式和搭配。天津能用大餅卷一切,陝西就有饃饃夾一切。高端一點的夾鴨蛋黃、粉蒸肉、岐山哨子、擀麵皮,家常一點的,夾進油潑辣子或者鹹菜也不足為奇。

饃的終極歸宿,其實是陝西人的三餐日常,越平淡的滋味越讓人難忘。寫到這裡,也讓我想念起老北京饅頭夾醬豆腐的日常了。

排版:陳倩琳

封面圖: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