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福建村村有祠堂?以客家人爲例

據一份調查顯示,截止2015年8月,福建擁有宗祠總數約在13272座,平均每萬人擁有宗祠3.59座,宗祠總數全國名列第一,每萬人擁有的宗祠數也是全國第一,在福建村村有祠堂,村中不光有總祠,各房各脈也有支祠,祠堂內供著著一脈相傳的列祖列宗牌位,紅白喜事也都在祠堂舉辦,逢年過節燒香祭祖也都在祠堂裡,可見福建宗族文化多麼盛行。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歷史上從中原地區遷往福建、廣東、臺灣等地,成為本地原住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的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為什麼福建村村有祠堂?以客家人為例

一、圍屋與祠堂。

客家人歷史上不斷的從中原地區遷往福建,和本地的土著爭奪資源就不可避免,歷史上明確記載於史冊上的土客鬥爭就有數十起,為了一口井為了一畝地,可能引發數千人之間持械打鬥,生死自負。圍屋作為客家人移居他鄉的建築,建築是便要首要考慮安全的因素,實時防禦敵人的偷襲,圍屋就是客家人在異鄉安身立命的屏障,作為圍屋的最中心的建築必然是祠堂。

二、中原漢族南遷。

永嘉之亂,北方少數民族強勢入侵,對中原漢民奴役屠殺,不堪忍受的漢人被迫南遷,此次移民持續時間長達170多年,移民人口達百萬眾。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藩鎮割據,相互攻伐,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詐盤剝,民不聊生,後爆發黃巢起義,戰爭波及長江南北十數省,包括永嘉之亂中原漢民南遷之後的生活居住地,不得已客家人祖先再次南遷,這次南遷,延續到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公元1126年,發生靖康之亂,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民為躲避戰亂和金人的奴役,迫不得已背井離鄉,渡江南遷。隨宋高宗南渡的臣民達百萬眾。

滿族入關及以後的太平天國運動,都導致客家人再次遷徙,和出走海外。

每一次的遷徙就是離開生養之地先人歸葬之所,一旦離開基本再無可能回鄉祭祀,能帶走的就是先人牌位,而集中安放牌位之所就是祠堂,面對遷徙路上的艱辛苦難,團體協作才能降低危險,相互提攜幫助,造就了福建宗族文化的繁盛,祠堂作為宗親文化的附屬品也應運而生。

三、士族南遷,帶來的儒家忠君愛家敬祖先的思想。

延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的家國觀念,在鄉村形成了清一色的同姓聚落分佈,保留非常完整的中原祭祀文化和習俗;再加上兩宋時期,福建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在福建一直以來就具備著比其他地區更濃厚的敬祖情感。

在兩宋時期的福建就出過,朱熹這樣的大儒,在總結儒家學說的基礎上重新定義家國理念和宗族準則,從那時起福建的泉州就有這樣的美譽“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也正是從宋時開始,福建大大小小的家族走上了道德自治的道路,以耕讀為紐帶,科舉畫龍點睛,讓大大小小的宗族村落呈現出濃厚的耕讀文化氣質。以宗族祠堂為紐帶緬懷先祖美德傳承優良家風,保持宗族團結共同抵抗外力。以血緣為紐帶集中力量辦大事,造就福建祠堂文化的昌盛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