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2018年6月20日晚,衡阳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打造的跨界融合作品——新编传统湘剧《新醉打山门》在 宁大剧院成功首演。

现场,观众随着剧情的深入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在婉转动人的唱腔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推进中,再次领略了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收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获得了叫好又叫座的双重好评。

衡阳湘剧是自明初至嘉靖年间,由引进的昆腔和弋阳腔,融合了本地民间音乐,发展成以昆腔为主,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兼容的多种声腔剧种,流行于湘南东部及毗邻的赣南西部等地区,是湖南省地方大戏剧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1952年10月,由该团国家一级演员谭保成主演的《醉打山门》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一等演员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高度赞扬和亲切接见,被前苏联戏剧艺术家奥布拉兹卓夫誉为“魔鬼的艺术”。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重整旗鼓 重新出发

丰富的衡阳地方戏剧,曾经是衡阳文化的代表符号,是湖南人感性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沉醉之所,积淀着楚湘百姓的根与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衡阳地方戏剧逐步被边缘化,走入了低谷。衡阳湘剧团毫无疑问也曾经在清冷中度日,九十年代以来,该剧团在演员流失、设备陈旧、剧目单一的“大锅饭”体制下,一度岌岌可危。2012年院团实行体制改革后,市政府加大了对剧团的扶持力度,使频临解散的衡阳湘剧团逐步走出困境,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批热爱戏剧事业,表演技能精,舞台形象好,经验丰富的演职人员,在剧团新班子阳小兵、龙丽萍的带领下,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戏剧的编排和创作中,先后创作了《龙舟会》、《妈妈,儿子回来了》等多台历史剧和现代剧,大大丰富了衡阳百姓的文化生活,赢得了百姓的喜爱。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 ■■■■

老戏新演 重塑经典

建国初期,衡阳湘剧赴北京,以昆曲散折《醉打山门》献演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谭保成先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卓绝的功夫斩获全国戏曲汇演表演“一等奖”,与常香玉、红线女等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跻身戏曲艺术表演大师行列。

《新醉打山门》是衡阳湘剧艺术公司在传承经典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心编排的一部集科技、创新和跨界融合特点的艺术作品。2017年8月,国家艺术基金对《新醉打山门》正式立项,现成功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新醉打山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末年。相传,每逢乱世,天有异象。天孤星降世,人间历劫,解救苦难,方修成正果。天孤星鲁达逃避官府追捕,在金翠莲的劝说下,拜入五台山文殊院,赐名智深。剃度之后,鲁智深与鲁达灵肉两分离,各成一体。鲁智深做了和尚,目睹寺庙内贪图香油、诳人愚民的怪状,甚是不爽,下山买醉。鲁智深与鲁达二人醉酒闯进山门,借着酒兴模仿罗汉姿态。二人耍拳震裂佛堂墙壁,惹得监寺智空不满,率众僧捉拿,冲突之中误碎佛堂墙壁。智真长老及时阻拦,点化鲁达和鲁智深,二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最终顿悟,圆寂成佛。

新剧在原《醉打山门》的基础上对《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作了重新改编,主要讲述的是鲁智深如何从一个疾恶如仇的英雄成为一个济世救民的活佛。为了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该剧跳过“醉打”,从山门入手,将“青灯古佛”、“红尘俗世”两个截然不同的处境,用一道山门隔开,把狂禅和尚变成了两个人,呈现狂禅和尚的肉身和空灵,通过“质疑”、“辩驳”、“融合”三个阶段来展现鲁智深(佛性)和鲁达(人性)合二为一的过程,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角度重新定义鲁智深的新“活佛”形象。这是一部非常正能量的剧作,从人性的方面去探寻慈悲与善良的意义,鼓励人们认清内心,追求善言、善行。

全剧重视主题的深入和开拓,形象鲜明感人,艺术表现力不断升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尤其是每一场演员对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刻画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科技创新 跨界融合

戏剧要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地方戏曲艺术,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靠创新创造焕发艺术生命力的,只有这样,戏剧才能真正地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引领、教化、审美、娱乐作用。《新醉打山门》从剧本、表演、唱腔到舞美、音乐等等方面,都做了大胆创新,融合了佛乐、皮影、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运用舞台灯光、投影融合、光电控制、多媒体动画和简约灵动的舞美,保留和映衬了传统表演的精华。摒弃了过去那些拖沓冗长的表现手法,使剧情精干集中,人物突出鲜明,一举一动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该剧唱词做了大胆创新,揉进了一些现代元素和警示语言,达到了劝世警世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升华了全剧的思想性艺术性!

该剧保持了湘剧唱腔的本体特色,强化了音乐的抒情色彩,通过音乐来说话,演员不再老腔老调,而是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全剧的主题音乐形象是主人公鲁智深参禅悟道的一生的形象写照。其主旋律的主体色彩和情绪“壮烈”“磅礴”,借鉴了佛教音乐,很好的体现了禅意的表达。

舞美效果也相当到位。其追求的是写意、空灵的艺术效果,几件典型、明了、简洁的装置道具点示出舞台特有的环境和气氛。通过融合当前世界舞蹈剧场的白色地胶装置来表现戏曲艺术,凸显了戏曲本体之美。全剧中很明显的“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清晰地表达了特定的环境,字体的移动变化,象征性地表达了寺庙在人物心中的分量。舞台调度也自然流畅,手法独具匠心,代表佛台、宝座和假山的几个高低不等的平台在场与场之间推动,使舞台空间产生了变化,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时空的假定性,融合了传统戏剧特有的表现手法与美学风格。

灯光美术效应也相当鲜明。台口设置的多媒体投影屏幕,强化了灯光的表现作用,营造了新剧气势恢宏的场面效果。灯光的变化和节奏与演员的表演有机配合,从色彩上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达到了完美的效果。在配器方面,有机融合了民族管弦乐与戏剧音乐,突出了音乐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演结束后,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连夜召开了研讨会,对《新醉打山门》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图 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易鸿斌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点文章上方蓝色字关注我。

重现衡阳湘剧的“魔鬼艺术”魅力!——浅评衡阳湘剧及新编传统剧《新醉打山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