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怎麼被阿富汗拖垮的?

豆燜飯


說蘇聯被阿富汗拖垮是不正確的,阿富汗一個彈丸之國哪有有能力拖垮一個超級大國,蘇聯之所以在阿富汗深陷泥潭,主要原因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介入。

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開始仗打的很順利,很快就佔了阿富汗全境,可這時蘇聯最高當局不知收斂,也可以說勃列日涅夫也不知道打下阿富汗後下一步要幹什麼,是退兵啊還是扶持傀儡啊,總之蘇聯從上到下也不知道佔領啊阿富汗後下一步要幹什麼?就在糾結時,美國發現了戰機,那就是全力扶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其中就包括塔利班,而美國等盟國對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援助是全方位的,所以阿富汗抵抗力量從來沒缺過軍火彈藥,也沒缺過糧草醫藥,只要有人,武器裝備是要多少有多少,而且美國還把阿富汗當做新式武器的實驗場,而蘇軍是最好的陪練對象。

在政治上而美國又派出了大量戰地記者來到阿富汗監督蘇軍,只要蘇軍打死了平民百姓或者使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些戰地記者就大肆報道在輿論上譴責蘇聯沒人性,這樣一來蘇軍在戰場上就被束縛了手腳,所以怎麼也消滅不了阿富汗抵抗軍,這樣一來天長地久,阿富汗就成了蘇聯的無底洞,無休止的消耗著蘇軍的戰爭資源,最後蘇聯實在熬不住了只能退兵,可是蘇聯卻因為阿富汗戰爭元氣大傷,蘇聯政府在付出了重大代價後無法和國內人民交待,這也可以說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人總愛誇大阿富汗越南等國的實力,認為美蘇都是敗在阿富汗越南,其實不是那會事,如果沒有美國全力支持阿富汗早滅亡了,同理越南也一樣,要沒有中國蘇聯對越南的無私援助,越南也早完蛋了。

最後說,如果伊拉克背後有大國支持,伊拉克同樣也會成為美國的泥潭。


天宇的文史情懷


蘇迷俄粉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就是當年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蘇聯,這樣一個超級大國,居然搞不定一個小小阿富汗。這一篇咱就單講蘇聯人在阿富汗的遭遇。

首先,我們要明白,阿富汗人並不是第一次與強者交手。早在大清國輸給英國的那個年代,阿富汗就曾與英國人打過好幾仗,開始英國人也很順利,一舉拿下坎大哈,阿富汗國王投降——但若是以為阿富汗戰爭就此結束,那就大錯特錯了,英國並未將阿富汗成功地轉化為殖民地,起義軍或者說游擊隊,很快成為英軍的剋星。1841年喀布爾起義,第二年英軍便在游擊隊的打擊下被迫撤離——請注意,那是鴉片戰爭的年代,難道說阿富汗人的武器比大清國先進?還是說阿富汗人比大清國人多?

其次,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軍事發展水平當然比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強很多,但阿富汗,其實依舊是那個阿富汗。現代文明僅僅是表面而已,內裡還是部落聯盟。也因為落後,所以蘇聯反而拿他沒有辦法,英國打大清,攻下南京或是北京,大清就求和了。但阿富汗不是,你攻下喀布爾,阿富汗那些部落完全不當回事。甚至蘇聯人扶植的傀儡也沒人當真,因為蘇聯從山羊部落找代理人,駱駝部落就不滿,從駱駝部落找吧?瞪羚部落又不滿了。於是蘇聯人哪個部落都不找,自己培植一個,好嘛!山羊駱駝瞪羚全怒了。

而且,阿富汗的地形,是多山。鐵路沒有,水運不發達,主要交通就是靠公路。蘇聯人有現代化重裝備,可坦克沒辦法進山區,大炮飛機也不好使。阿富汗游擊隊的戰術,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摸清蘇軍的行軍路線,而後在公路或是山口埋下地雷和炸藥,蘇軍一到,先炸裂山崖,山崖落石滾下來,要麼砸爛蘇軍坦克,砸不中也讓你沒路可走,而後一頓亂槍,打完就跑。中國人在抗日戰爭期間用慣的地雷戰,在阿富汗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與推廣利用。

所以,即便沒有制式的反坦克武器,阿富汗人也可以充分利用山區有利地形施展各種形式的襲擊,蘇軍坦克、裝甲車和軍用卡車被地雷炸燬者,絕不在少數。而蘇軍士兵若是下了戰車巡邏,更容易成為游擊隊襲擊的目標。

為了搞定游擊隊,蘇聯人也曾通過設卡、哨所、流動巡邏車,甚至是一段距離就修一個碉堡,裡頭駐軍。然後在周圍佈設地雷,很多地方,只要是活動的物體,就會引來蘇軍的槍擊甚至是轟炸,一旦發現游擊隊,敢於包庇的村莊會被夷為平地——這些套路,中國人都太熟了。

而到了戰爭中後期,蘇軍還調入特種部隊和空降突擊部隊,增加直升機的數量,以適應反游擊戰的需要。軍隊行進之前,蘇軍會先派直升機對前方道路兩側實施偵察,報告無礙後,車隊才開始前進。前進中的車隊若遇路障和伏擊,或只是懷疑有埋伏,武裝直升機、坦克和火炮都會集中火力,射擊游擊隊可能藏身的地域。

蘇軍車隊,還裝備了一種發煙罐,一旦遇到游擊隊伏擊,就拋出發煙罐,使車隊被煙幕遮住,以減弱游擊隊火力殺傷效果。而後車隊在煙幕掩護下迅速撤離危險區。如有車輛被擊中或拋錨,該車和前後相鄰車輛的車長立即將發煙罐拋到這輛車周圍,形成煙幕屏障,然後,牽引車在煙幕掩護下接近被損壞車輛,掛上鋼纜,將這輛車拖至安全地帶。在拋發煙罐、搶救遇險車輛的同時,還要組織火力掩護,以壓制游擊隊火力。蘇軍還將高射炮改裝在卡車上,以仰角壓制射擊高地上的游擊隊。

甚至,蘇軍還會在行軍途中,模擬一車輛出故障,以此引誘敵人,其餘車輛則繼續前進,暗中留下設伏分隊。“故障車”的乘員下車佯裝修理,另一部分人則在車內做好射擊準備。

但阿富汗人也越戰越精,他們會分組作業,一組人在陣地上堅守,吸引蘇軍直升機,當飛機一出現,他們就會開火。但直升機飛向他們實施近距離攻擊之際,另一組人就會在山腰或是某個高處出現,用火箭炮擊落直升機。

至於坦克,一位曾與蘇軍坦克作戰過的游擊隊員說,“再先進的坦克進了興都庫什山都會成靶子:一個有12輛戰車的蘇軍坦克分隊夜裡進入谷地,我們打掉他們首車和尾車,然後居高臨下像打獵一樣射殺他們。等天亮之後,整個分隊沒剩下一個活人。”

用中國人古典的軍事觀來說,蘇聯人在阿富汗是天時、地利、人和,那樣都沾不上。巴阿邊境是地形複雜的山區,蘇聯人根本斷絕不了阿富汗人與外界的往來,又不能搞三光亂殺人,蘇軍的重裝備完全沒用,光用輕裝備又搞不過愛打冷槍的阿富汗人,最後是一上路就捱打,不上路則給養斷絕。所以最終,蘇軍只能宣佈撤退。

當然,還要講一句: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固然強大,可阿富汗也不是孤家寡人,他的身後,有美國,有巴基斯坦,也有中國。這些國家,都曾付出一定程度的支持,所謂“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確實如此。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對蘇聯的評價,可以用”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來形容,曾經龐大的蘇聯帝國,地域橫跨歐亞,面積是中國的兩倍多,勢力範圍遍佈全球,是當時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可這樣的國家居然說倒就倒了,甚至沒有明顯的徵兆,也沒有大的衝突,也不見千百萬共產黨員奮起反抗執政權的丟失。其實這種結果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就已經埋下結果。

蘇聯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從建國之初到解體就沒有大的變動,國家經濟極為僵化。產業結構上輕重比例不合理,軍事工業佔據了工業產值的大頭。可以說,美蘇爭霸,刺激了蘇聯軍工企業的高速發展,同時也抑制了事關民生的輕工業發展,主要的日用消費品都是靠進口。

蘇聯不僅經濟韁化,政治制度更是問題重重,黨員階層分化嚴重,特權階層完全脫離了普通民眾。即使到解體的90年代,蘇聯境內仍然有大量這種赤裸裸的特供商店。腐敗問題更是十分驚人,蘇聯解體後,高級官員和國有企業高管搖身一變,全部變成了寡頭,其第一桶金完全就是蘇聯時攢下的。

此外,蘇聯戰略決策上犯了嚴重的失誤,在阿富汗問題,以及應對美國“星球大戰”計劃上嚴重判斷失誤,本就虛胖的經濟被拖跨。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制定了錯誤的政策,造成蘇國內意識形態混亂,進一步加深了各加盟國之間的分裂。

當然,美國的作用不可缺少,自美蘇爭霸起,美國就不遺餘力地從各方面進行滲透,外交上孤立蘇聯,並用“和平演變”的方式摧毀蘇聯,並最終實現成功。但是,蘇聯的解體根本原因還是內部問題,這其中最主要的主是階層分化和經濟失敗,失去了民心的帝國解體是必然。


華哥雜談


其實用武力打碎當時阿富汗的政權不難,無論是很早以前的英國入侵阿富汗的時候,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哪怕是今天美國入侵阿富汗,都做到了這一點。然而問題在於,在打碎阿富汗政權之後,如何在阿富汗重建秩序呢?英國人沒有辦法,只能重新扶植原來的統治者上臺,跟原來的統治者簽訂了條約就撤了。蘇聯人也沒有辦法,最後導致阿富汗全境都是游擊隊,推翻了蘇聯人扶植的政權,阿富汗落入了塔利班的統治。美國人還是沒有辦法,現在塔利班又重新在阿富汗很多地區掌權,而美國扶植的政權想在阿富汗做到全面掌控,已經失敗了。

所以你看到了吧,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哪怕是今天的美國,也難以在阿富汗取得完全的勝利,過幾年,說不定美國當年在阿富汗取得的勝利果實就要被當地軍閥和塔利班竊取掉了。

當時蘇聯面對的情況比現在的美國還要困難,因為美國現在並沒有什麼國家偷偷敵對它,而在蘇聯當時面臨的阿富汗各路軍閥有美國,巴基斯坦,甚至中國各路或明或暗的幫助。

那麼這些和蘇聯作戰的阿富汗人究竟是什麼人呢?阿富汗當地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社會,民間有很多族群,構成許多支軍閥勢力,就相當於中國北洋時期的各路以同鄉構成的各路軍閥。然而和中國不同的是,阿富汗地形崎嶇,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地,這就給這些軍閥打游擊戰以可乘之機,如果你想去打他們,他們就逃到山溝溝裡,飛機大炮都進不去,很難徹底把他們清剿。哪怕現在用無人機打,都很難徹底清剿這些部落軍閥。蘇聯的飛機大炮坦克,比較適合的是在歐洲打那種大兵團作戰,就像和納粹德國打的那樣一樣,但是在山溝溝裡打游擊戰,打治安戰,顯然不是蘇聯人所擅長的,就這樣在不利於他們的地形裡,在陌生的環境下,他們被拖垮了,其實他們殺的阿富汗人一點兒也不少,然而他們已經耗不下去了。對於蘇聯來說,不斷的投入資源在這場戰爭中,而軍隊則一直在消耗,民眾也產生了很大的厭戰情緒,還不能達成什麼好結果,這場戰爭就越來越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蘇聯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這是因為其經濟體制十分僵化落後,而蘇聯還要耗費大量國力在全球對抗上,尤其是維持在東歐的軍隊,以及在世界其他地方介入軍事活動。蘇聯不僅僅要在阿富汗進行戰爭,還要幫助古巴人在非洲打游擊,還要幫助越南對抗中國,這些都大量牽制了蘇聯的精力。可以說,把蘇聯拖垮的可不僅僅是阿富汗一個地方,還有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以及蘇聯本身體制就很僵化,很容易被拖垮。所以也沒有必要非得神化阿富汗打下來有多麼困難,阿富汗只不過是蘇聯眾多問題之一。


地球知識局


蘇聯被阿富汗戰爭拖垮是人們認識的誤區,是美國和西方宣傳上的一種說詞。十年的阿富汗戰爭,蘇聯在阿富汗政府最危險的時刻受邀參戰,當時美國支持的反政府游擊隊及世界各地找來的僱擁軍巳經距離阿首都只有不到100公里,精裝武器一點不比阿政府軍差(全有美國武裝的),蘇聯3000名空降兵前線交火點上降落,把敵人殺的一敗塗地!從此開始了蘇聯紅軍十年把持阿富汗的局面。從牢牢把持局面來看衡量,紅軍是勝者,沒有被拖垮!雖然死傷達幾萬紅軍,但消滅的敵人是幾十倍之差。十年後,蘇聯撤軍,全世界觀看了撤軍的實況,阿富汗男女老少湧上街頭歡送,依依不捨,熱淚不止,紅軍英雄和勝利的形象震憾全世界!這才是我們同吋代的人看到的真實阿富汗戰爭!


施乃平


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開始,到1989年全部軍隊從阿富汗撤出,蘇聯在阿富汗待了九年又三個月,而本來,蘇聯是打算三個月內結束戰鬥、拿下阿富汗的。


70年代後期,阿富汗國內政局陷入動盪,蘇聯支持左翼分子上臺,先後在阿國內發動多次政變,以保證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關係。1979年,蘇聯軍隊大舉進入阿富汗,殺害阿富汗前領導人哈菲佐拉·阿明,打擊阿境內各派反對勢力,但是,蘇聯人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阿富汗國內各方勢力的汪洋大海——游擊戰中苦不堪言。大批反對蘇聯入侵的阿富汗武裝力量在美國、巴基斯坦等國的協助與訓練下,與蘇聯開展各式各樣的武裝鬥爭,蘇聯在阿陷入了戰略困境。

(反抗蘇聯入侵的阿富汗游擊隊戰士)


阿富汗戰爭消耗了蘇聯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蘇聯先後投入150多萬官兵赴阿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如果是單純的損失的話,其實並不會拖垮超級大國蘇聯,問題是蘇聯此時的國民經濟已經進入衰退,輕工業生產能力極為弱小,只有軍事工業和重工業在國家全部資源的支撐下勉強過得去。在此時,長達9年多的阿富汗戰爭消耗了蘇聯大量的資源,經此一役,蘇聯國力大為衰弱,在全球層面上也有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戰略擴張轉為戰略收縮,曾經在全球範圍內大幅擴張、與美國爭奪影響力和勢力範圍的行為一去不返。


蘇軍入侵阿富汗,對蘇聯的形象也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此前,雖然有武裝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事件,但蘇聯在國際舞臺上,整體還是以社會主義國家和反帝反殖民的形象出現。但是,自公然入侵阿富汗後,蘇聯成為“霸權社會主義”的代表,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蘇聯的形象一落千丈。


北海圖


最近讀書(王偉先生的《石油戰爭》)裡面也介紹了蘇聯與阿富汗之間的事情,正好可以來談談。蘇聯解體應該可以說是上世紀80、90年代最大的事情了,與其說是被阿富汗拖垮的,不如說是被自己玩死的。

先來說下當時的歷史背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埃及的失敗告終,1976年薩達特宣佈廢除《蘇埃友好合作條約》,之後蘇聯海軍被禁止使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大量的蘇聯顧問還有情報人員被驅逐出埃及。當時的中東一共有這麼幾支力量:伊朗、埃及、伊拉克、沙特、土耳其。這幾個國家中土耳其、伊朗都是美國最可靠的盟友;沙特更不用說,伊拉克在薩達姆上臺後事實上也傾向於美國,所以中東的幾個大國當中,真正站在蘇聯一邊的只有埃及。 埃及和蘇聯反目之後,蘇聯在整個中東的地緣環境開始迅速惡化,從進攻態勢一下子變成了防守。

而美國和沙特、約旦這些阿拉伯君主制國家看準整個時機開始把手伸向中亞地區。伴隨著沙特的傳教人員的滲透,地處戰略要地的阿富汗國內的局勢開始動盪起來。這對於蘇聯來說威脅是非常大的。一旦阿富汗局勢失控,那麼來自中東的宗教勢力就可以以它為跳板,向蘇聯中亞地區的加盟共和國進行滲透。從蘇聯的角度來講,在阿富汗地區建立一道“防火牆”,是一個非常迫切的需求,當時阿富汗的阿明政權,名義上是蘇聯的盟友,實質上卻一直在美蘇之間兩頭下注,而這最終導致蘇聯出兵阿富汗。




在當時的蘇聯高層看來,對阿富汗的用兵,其實和“布拉格之春”一樣,是一場“清理門戶”的軍事行動。20世紀60年代的“布拉格之春”讓軍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那場軍事行動之後,眾多指揮員獲得了軍功,1976年蘇共二十五大後軍人代表數量驟增,蘇聯的政治天秤隨之向軍方傾斜。對勃列日涅夫來說,一方面他需要從軍隊那裡獲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他也不想讓軍隊權重過於強大,那樣會使得蘇聯政治生態失去平衡,進而威脅到他本人的地位。所以勃列日涅夫決定把軍方提出的用兵人數打一個對摺,從20萬人減到了10萬;並且為了不太刺激西方,對蘇軍的獲得範圍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可是戰爭只會按照它自己的規律前進,而不會屈從於任何政治考慮。如果當時一次性投入足夠多的兵力,把整個阿富汗境內的反蘇武裝徹底肅清,戰爭可能在不長的時間裡就可以結束。然而由於政治上的諸多限制,阿富汗最終打成了蘇軍版的“越南戰爭”。長達十年的戰爭,雖然蘇軍一直壓著阿富汗的反蘇武裝打,可始終沒有達到任何目的,蘇阿戰爭打成了一場鬧劇。

蘇聯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12月蘇聯解體,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共存在了73年,對於“垮掉”的原因有很多,客觀上的、主觀上的;外在的、內在的,在這多重因素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還是人的問題。

在斯大林之後,蘇共從一個以共產主義為核心和最高理想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慢慢蛻化成了一個以個人利益為軸心來吸納各種所謂精英的全民黨;到了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代,共產主義在蘇共的口中越來越虛無化,它僅僅是會議的一個口號,勃列日涅夫自己曾經對他的兄弟說過:“什麼共產主義,不過是騙老百姓玩的。”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蘇共官員無論在利益上還是心理上,都已經倒向了他們口中的帝國主義國家——像雅克夫列夫、切爾諾梅爾金、葉利欽,當然也包括戈爾巴喬夫本人。這些人在蘇聯最困難時期一直和西方國家打得火熱。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自己的個人權力。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鬥得你死我活互不相讓的時候,蘇聯這樣的一個大國竟然要求美國的外交部門出面做他們的政治協調者和仲裁者。

蘇聯有著和美國不相上下的軍事力量,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器庫,可蘇聯的高層在面對美國資本主義物質上奢華的生活時,他們紛紛選擇了下跪。這才是蘇聯解體最大的、也是最核心的因素。歷史上任何一件政治意義上的大事,都是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產生的結果,而阿富汗戰爭只是其中的一根稻草,加重了蘇聯崩潰的力量。



觀海雲遠3006


蘇聯是被美國、沙特、埃及、巴基斯坦聯合阿富汗游擊隊拖垮的。

二戰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領土糾紛(橙色地區),蘇聯在領土糾紛中支持阿富汗,然後把阿富汗拉入了自己的懷抱。


在1970年代,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爭霸蘇聯處於攻勢,咄咄逼人,蘇聯對阿富汗的控制不僅在經濟領域,還在軍隊、警察領域都要控制,還阻撓阿富汗進行改革,阿富汗最後忍無可忍,阿明通過政變當上了阿富汗總統,阿明不聽蘇聯的,於是蘇聯攻打阿富汗。

蘇聯軍事能力果然很強大,阿富汗政府軍幾乎都投降了,阿明也被蘇聯處死了,只剩下各種聖戰游擊隊。

阿富汗是穆斯林國家,於是埃及、沙特、巴基斯坦等一眾國家跟誰美國,出錢出槍給阿富汗聖戰游擊隊。我不知道中國有沒有出錢出槍,反正譴責蘇聯了,並且後來把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當做中蘇關係正常化條件之一。

美國出錢出武器,武器多到美國打阿富汗的時候塔利班還在用,其它阿拉伯國家不斷有人去阿富汗聖戰,其中有個從沙特去的聖戰成員叫本·拉登。這樣阿富汗游擊隊人越來越多,武器也越來越多,蘇聯不是在跟阿富汗打,而是再跟美國和整個中東穆斯林打。

最後美國放了大招,讓沙特等產油國使勁增產,然後油價一路下跌,但蘇聯石油開採成本高,低油價導致蘇聯財政幾乎破產,最後狼狽從阿富汗撤軍。

如果沒有美國、沙特、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援助阿富汗,後果就是蘇聯會接下來攻打巴基斯坦,打通到印度洋通道,然後直接威脅到沙特、美國利益,所以蘇聯有退路,但美國、巴基斯坦等國家只能拼命了。


上丞工作室


阿富汗戰爭只是表象,窮兵黷武才是蘇聯被拖垮的本質!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前後,蘇聯“武”字當頭,全面與美國對抗,西線華約北約陣線分明大軍對峙一觸即發,東線蘇聯陳兵百萬於中蘇邊境,南向蘇聯覬覦中亞、威脅西方石油命脈中東,終於在1979年聖誕節蘇軍十萬閃電戰佔領阿富汗。蘇聯的佔領看似神速勇猛,不過這才是噩夢的開始,至1986年蘇軍戰死超過一萬人,1989年終於國力不支狼狽撤出。

十年阿富汗戰爭看似局部,卻牽動全局,成為了蘇聯紅色帝國的掘墓之戰。

軍事上,蘇聯的投入一家獨大,畸形的軍事工業、戰備支出強大,難掩輕工業的弱小,戰爭潛力消耗殆盡。尤其是蘇聯支持越南駐兵金蘭灣,經年日久耗資巨大。

經濟上,蘇聯入不敷出,如牛負重幾到崩潰邊緣,支撐戰爭難以為繼。最突出的就是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罕見的64個國家抵制,經濟制裁更是雪上加霜,蘇聯損失可見一斑。

民心上,民生凋敝導致上下離心離德,蘇聯“聯”而不合,已埋下了日後分崩離析的種子。

窮兵黷武走到盡頭就是國家的災難,阿富汗戰爭就是壓垮蘇聯這個老大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千萬不要忘了的是,當年的我們國家也是和英美衝在反蘇抗蘇一線,南邊的自衛反擊戰讓蘇聯背上包袱難以發展,莫斯科奧運會我們抵制也有一份。終於功到自然成帝國垮塌,來自於北方的巨大威脅終於消弭,換來了改革開放的30餘年黃金髮展。

鑑往知今,不可忘本;明心強腦,實事求是。


今古達觀


所謂蘇聯被阿富汗戰爭拖垮這個講法,被專家們說了很久和無數次,真的是如此嗎?記得以前看過一則報導,前蘇軍總參謀長寫的一個回憶錄,裡面講到蘇軍參加阿富汗戰爭的原因,是為了維護阿富汗的社會主義制度,防止阿明總統投美,應阿政府的請求而而參戰的,在十年的戰爭中,蘇軍始終是佔據主動和優勢,蘇軍在作戰過程中,採取軍事與政治手段相結合的方法,並與反對派進行談判,也取得了很大效果,包括像馬蘇德這樣的人,都與蘇軍達成了協意,這部回憶錄國內後來也有出版,但對某些內容進行了刪減,這對我們客現公正的認識阿富汗戰爭,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