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其实很自私

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其实很自私

跟一群小孩去韩国,他们是一次绘画比赛的优胜者,小的5岁,大的13岁,我女儿算最小的一个。排队上厕所的时候,我经常发现前面一个孩子出来以后没冲厕所。

结束行程那天,在旅游大巴上,导游接完一通电话后,问213跟305房间是谁住的,几个孩子举起手。“房间怎么可以弄那么脏,方便面盒子都堆在床上,旁边就有垃圾筒。清洁阿姨都气哭了。”

导游是中国东北人,她说:“韩国人特别爱清洁,他们理解不了中国孩子的行为,觉得是故意侮辱她的工作。我知道,中国孩子可能就是习惯吧,在家都是父母帮忙做。”

父母帮忙做,包括冲厕所。邻居的宝宝比我女儿小一岁,经常来我家玩,每次她上完厕所后,女儿就会大叫:“Lucky没冲厕所。”我提醒了孩子的妈妈一次。“她就是总忘,我懒得说,有说话那力气,我不如动动手就冲了。”她说。

我们的教育里,一直有一种功利主义,即这件事培养好了,是否可以获奖牌、有助于升学、能赚钱、找工作。冲厕所这件小事,显然不在这个范畴内。冲厕所谁不会呢,再说永远不冲厕所也死不了人。

不冲厕所的孩子,多半也不会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因为父母不在意这方面的培养。他们的生活逐渐成了这样的模式:只要学习就行了。然而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活。生活才是我们需要终生学习的技能。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细节培养感情,如果觉得生活中的小事都是负担,需要外包给他人,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是否能够爱上生活。

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其实很自私

歌手龚琳娜谈中西方教育差异时,说到一个细节。丈夫老锣在儿子2岁时,开始让他自己倒小便盆,并且冲洗干净。他告诉孩子:“这是你的责任。”龚琳娜的母亲一来,规矩就改了,怕孩子弄脏手。然而,当外婆主动帮孙子冲洗了便盆后,孩子大哭,说“这是我的责任”。

豪门公子霍启刚自己去超市扛大米,与太太郭晶晶一起带孩子做家务。去里约奥运会观赛,被问到太太为什么没来,他说太太在家带孩子。这就是生活,有温度的生活。无论一个人最终获得多大的成功,都无法逃避这样的生活,它是点点滴滴的责任,是在凡事亲力亲为中,逐步构建起来的对生活的情感、对家庭的热爱。

“孩子只要会赚钱,以后什么事都能请保姆做。”这种话,我听过不止一次。从逻辑上似乎不错,但从孩子的成长体验上,他们缺失了与生活培养感情的重要一课,不知道保持自己居住环境的清洁,是一种悦己。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做家务就是培养对家的爱。为什么妈妈最爱家,因为她对家里的一砖一瓦投入精力最多。一张桌子,第一次擦的时候是出于义务,第一千次把它擦得光洁如新,就是出于感情,你的温度与它的肌理已经融为一体。这样的感情与愉悦,不应该仅仅属于妈妈,而是每一个家庭成员,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快乐所在。

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其实很自私

一切包办的父母,表面上对孩子付出更多,其实存有私心:在潜意识里,他们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不会照顾自己,这样他们就永远被需要。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学习优秀的生活低能儿,大学毕业还与父母住在一起,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都靠父母。这样的孩子,学习再好,也是没被教育好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培养成懂得在平凡生活中体会乐趣,永远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人。有审美、有要求、有责任,无论最终生活情境如何,住别墅还是单身公寓,都能通过双手与智慧,活得有品质有滋味,成为一个为环境、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人。

这是我眼里成功的教育。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但这些例子不会惊醒那些喜欢给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可是扪心自问:我们不能陪着孩子一辈子,一旦孩子离开我们,他该如何独立面对生活?真正负责任的父母,是在孩子嗷嗷待哺的时候,尽心地照顾,在孩子长大成人,得体地退出。本文选自《莫愁·家教与成才》,您可以在“莫愁大观园”公众号栏目里打开“杂志订阅”,选择购买《莫愁·家教与成才》;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打开“莫愁优选”小程序,选择“父母课堂”栏目——

莫愁优选

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其实很自私

审核:韩丽晴

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其实很自私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