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利溼湯治療盆腔炎 、痛經、排卵期出血等病而體現異病同治法

清肝利溼湯原書記載主要用於治療溼熱所致之盆腔炎,李發枝教授於臨證時不斷地拓展了清肝利溼湯所治病症,實際體現了為中醫學之異病同治精神。我們認為這即是李老中醫與時俱進及在中醫方證辨證方面的創新。

1 慢性盆腔炎

董某,女,43 歲, 2013 年6 月8 日初診,訴腰痛2 年餘。其痛勞累及夜間尤甚,夜間時或痛醒,少腹痛,伴冷感,左側為甚,手足逆冷,易煩,溲頻不利,面白無華,體倦乏力,患者平素白帶量多,色黃質稠味重,時陰癢,舌質紅,苔黃稍膩,脈弦數。彩超檢查發現: 盆腔左側液性暗區,大小約3 cm × 4 cm。診斷為慢性盆腔炎。予清肝利溼湯,藥用: 瞿麥15 g,萹蓄20 g,柴胡10 g,黃芩10 g,川楝子10 g,醋延胡索12 g,蒲公英30 g,車前子( 包煎) 30 g,牡丹皮10 g,川牛膝10 g,荊芥10 g。7 劑,水煎分2 次飯後溫服,每日1劑。囑忌食辣椒、羊肉。1 周後複診,諸症大減。守上方10 劑繼服告愈。

清肝利溼湯治療盆腔炎 、痛經、排卵期出血等病而體現異病同治法

2 痛經

賈某,女, 29 歲。初診: 2014 年4 月4 日,訴痛經1 年餘。經將至即感少腹冷痛,痛甚伴汗出、欲嘔,常服散列痛、安乃近等止痛藥。伴腰骶部痛、休息疼痛不減反而加重、夜間痛重偶或痛醒,起床後稍事活動痛減; 經量偏少,帶下色黃或白,量多味重,平素畏寒、手足逆冷,失眠,寐則多夢,心煩,時有溲頻而不利,大便調。就診時適月經週期第18 天。切診按其腹部,左下腹稍覺壓痛,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彩超: ( 1)子宮腺肌症; ( 2) 宮頸納氏囊腫; ( 3) 盆腔積液。診為痛經,證屬溼熱下注; 治擬清利肝膽溼熱。方選清肝利溼湯加減,藥用: 瞿麥15 g,萹蓄20 g,柴胡10 g,黃芩10 g,川楝子10 g,醋延胡索12 g,蒲公英30 g,車前子( 包煎) 30 g,牡丹皮10 g,川牛膝10 g,荊芥10 g。7劑,水煎2 次,取汁300 mL,分2 次飯後溫服,每日1劑。囑忌食辣椒、羊肉。二診: 2014 年4 月11 日。帶下明顯減少,心緒轉佳,睡眠改善。守上方繼服10 劑,囑經期暫停服藥,經後續服。三診: 2014 年4 月29 日。二診服藥3 d 經至,痛經較前明顯減輕。經行5 d,月經乾淨後服完所剩7劑,諸症若失而告愈。

清肝利溼湯治療盆腔炎 、痛經、排卵期出血等病而體現異病同治法

3 排卵期出血

盧某,女,35 歲。2013 年6 月27日初診。主訴: 經間期陰道少量出血反覆發作1 年,平素乏力,失眠,月經量少,色黯,經期長,帶下量多色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曾查B 超有盆腔積液,診為排卵期出血,證屬溼熱下注,方用清肝利溼湯加減,藥用: 萹蓄15 g,瞿麥15 g,柴胡12 g,黃芩10 g,川楝子12 g,延胡索12 g,蒲公英30 g,車前子30 g,丹皮12 g,赤芍12 g,黑荊芥6 g。10 劑,水煎服,日1 劑。2013年7 月10 日複診: 訴服藥後乏力好轉,睡眠明顯改善,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繼服上方加醋香附10 g,12劑,以固療效,煎服法同前,服藥後第2 個月,月經正常,前症悉除。

清肝利溼湯治療盆腔炎 、痛經、排卵期出血等病而體現異病同治法

病例1 之慢性盆腔炎,主症腰痛,少腹冷痛,面白無華,手足逆冷等症類似寒象,但實際上並非真寒,患者易心煩,溲頻不利,帶下色黃質稠味重,陰癢即非寒可證; 其貌似寒像實乃溼邪鬱滯於內,陽氣被遏,失於溫煦所致。故其治不可一見寒象,即予以姜附桂等溫陽之品。此等症狀,患者服用清肝利溼湯方後,往往手足變溫,少腹冷痛得以緩解。

例2 之痛經,其特徵為休息疼痛不減反而加重、夜間痛重偶或因痛至醒,起床後稍事活動疼痛得減。李老指出,不可但見患者腰痠腿軟甚或疼痛即以“腰為腎之府”而貿然即定腎虛或籠統認為虛證。因為虛證往往勞累加重,而痛經辨證合清肝利溼湯方證者,患者腰骶、少腹疼痛症狀多夜間加重,甚至夜間痛醒。稍事活動,症狀即會明顯減輕,此乃活動氣機得以暢通,除卻溼熱阻滯之故。

例3 之排卵期出血,中醫學稱之為“經間期出血”,多於有規律的月經週期第12 ~ 16 d,陰道少量出血,一般出血持續2 ~ 3 d 或數日。李老師認為系因溼邪阻於衝任胞宮之間,日久化熱,經間期,由於陽氣內動,溼熱擾動衝任血海,失於固攝所致,以邪熱上擾,患者亦多伴失眠、下注致帶脈失約,多見帶下色黃; 患者舌象多質偏紅、苔薄黃,其脈多弦數。李老師易原方中白芍為赤芍以活血祛瘀,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複診時加入醋制香附,既能疏肝理氣,又可引諸藥入肝經,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收到良好療效。

清肝利溼湯治療盆腔炎 、痛經、排卵期出血等病而體現異病同治法

三者雖於疾病名稱( 包括中西醫診斷) 不同,但三者中醫病理機制均屬厥陰肝經溼熱下注,故均徑予清肝利溼湯,藥證合拍,均收效甚佳。李發枝教授主張方證相應、專方專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並認為方證辨證不僅對“經方”的臨床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後世的“時方”以及現代名老中醫的“經驗方”同樣也可以用方證辨證的方法,抓住方證辨證之精要,臨證融會貫通,則更能發揮方劑的治療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