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現代意義遠超《出師表》你背過沒?

諸葛亮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位傳奇人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故事成為了書籍、電視劇和電影中的常客,他所寫的《出師表》可謂是豪氣凌雲、謙卑有志,是家喻戶曉的一篇文章。

但是各位是否知道,諸葛亮還有一篇文章,其現代意義遠超《出師表》呢?

這篇文章就是國學和個人教育的經典之作《誡子書》,其中的幾句經典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

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現代意義遠超《出師表》你背過沒?

諸葛亮一生為了蜀國基業鞠躬盡瘁,47歲得子,由於平時忙於國務,很少能陪伴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在54歲即將過世的時候,給8歲的兒子寫下了這封《誡子書》,他一生的學問精神,可謂是都濃縮在這封信裡了。

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現代意義遠超《出師表》你背過沒?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求靜是修身,至於學靜就有各種方法了,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很多都談到了“靜”字,可見其重要,這個我們以後也會詳談。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瞭,一切乾淨利落,就體現在這個“儉”字。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中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學問,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非澹泊無以明志”,是指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是指修身治學方面;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幹要靠勤奮學習才能培養出來。

“非學無以廣才”,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偉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哪裡來的?求學來的,“非靜無以成學”。連貫的層次,連續性的對仗句子。

“慆慢則不能研精”,就是自滿,慢就是自以為對。主觀太強,那麼求學問就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為什麼用“險躁”?人做事情,都喜歡佔便宜走捷徑,走捷徑的事就會行險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輕人,暴躁、急性子,就不會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年齡跟著時間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化了;時間像馬一樣跑過去,光陰把握不住的。人的思想跟著年齡在變,人生的意氣、志氣,跟著年齡而老化,有的意志和勇氣也沒有了。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後悔,已經沒有法子了。

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現代意義遠超《出師表》你背過沒?

看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同他作人的風格一樣,什麼東西都簡單明瞭。這道理用於為政,就是孔子所說的“簡”;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說的“儉”。但是文學的修養,只是學問的一種附庸,這是作學問要特別注意的。由歷史文化談到諸葛亮的學養,到此告一段落。(據說唐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根據這句念來的)

本想六一期間發表此文,一來因為前兩天蹭了實事的熱點,有所拖延,二來我想表達的是這篇《誡子書》絕僅僅是家長們用來教育下孩子就可以了的,我們自己,這些所謂的成年人又做到了多少呢?不論是學、還是靜、還是廣,恐怕想做好其中一點都很難,而慆慢、險躁就更需要我們家長自己來以身示範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家長自己都是進入了“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的狀態,要想子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恐怕更多不能強硬要求子女,更應全家人一同努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