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滴攻防戰兩個月後,美團向左,滴滴向右

美滴攻防戰兩個月後,美團向左,滴滴向右

一向以“快”制勝的美團,卻在打車業務上“慢”了下來。即便多個城市的網約車市場呼之欲出,美團也仍未迅速開城,而是轉頭把精力用於治理平臺不合規車輛和司機。“慢下腳步”的背後,美團打車有著怎樣的考量?

明末清初有一個頗具俠氣的文人,叫周容,和他同時代的文人一樣,在詩文書畫各方面都很用功,但後來人們評價他時說,畫勝於文,詩勝於畫,書勝於詩。

可見小至一人,大至一個組織,都會有其力不能及的地方,而聰明的選擇則是揚其長,補其短,方可成就大事。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謂,天下之大事,必做於細的道理是也。

但努力也是有回報的。周容流傳甚廣的作品《渡者之言》,卻是他最不擅長的文章。

短文講的是周容一次和書童趕路進縣城,在離縣城兩里路的時候,因擔心縣城關門時間問題,問一個船伕說,我還能趕上南門開嗎?船伕說,慢慢走還能趕上,快走就關了。以為玩笑話的周容急急趕路,結果書童摔了一跤,“束斷書崩”,即帶了一捆書散了,結果真的誤了進城。

周容在文章最後說,天下之以躁急自敗,窮暮而無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其猶是也夫!

最後一句是嘆語,就這麼個破事,嘆兩遍,可見這個周容還是挺小氣的。

但理是這個理。

老夫子的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如果將這些話對照近日的美團、滴滴相互進入對方領地,熱火朝天地做專車、做外賣的事上,便可得些映照,也許能反射出未來成敗的一些跡象來。

美團打車“慢行”

最近,上海地區的網約車車主普遍反映,想加入美團打車不容易了。不僅要到美團打車線下驗車點進行核驗,還上線了人臉識別比對系統,確保駕駛員與註冊人一致。

這是被美團打車稱為“颶風行動”的一部分,據說這個行動還將繼續。據報道在4月7日至4月11日期間,美團打車已累計拒絕不合規駕駛員賬號及車輛入網30483個;通過消費者舉報的方式,已封禁不合規駕駛員賬號及車輛1161個。

美團打車正在放慢速度,著力於解決好網約車領域中極其重要的安全問題,而這一問題背後的關鍵,就是網約車司機與其所駕駛的車輛是否合規、安全。

作為互聯網出行行業的巨頭滴滴,在經歷了跑馬圈地快速生長的階段後,如今正面臨著多種問題的爆發,以及來自社會和輿論的質疑。在此背景下,美團打車選擇慢下腳步,主動核查,顯然是一個明智而成熟的舉措。

成功快速地攪動南京、上海網約車市場之後的美團打車,改變了其當年在“百團大戰”中所形成的“閃電戰”速度,而是選擇了更為“剋制”的發展策略,“先治理再發展”,將用戶體驗放在首位。

這種自我剋制之下的“慢”動作,正是美團打車在目前出行行業發展整體格局之下,對自身節奏的調整。他們正以一種穩健而有條不紊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節奏。

美團的“快”和“慢”

股神巴菲特在總結經驗的時候曾說,自己不過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

對個體來說,正確與否的判定不過一念之間。但對於需要戰略智慧的平臺型企業來說,其在行業中的發展節奏,是否能實現“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同樣也是關乎其命運走向的重要參數。

縱觀美團的發展史,其能穩坐“生活服務第一平臺”,正是因為走出了自己的節奏。

2010年美團進入團購市場,從“千團大戰”一路廝殺到“百團大戰”,再到“草莽時代”結束,轉而進入“剩者為王”階段。大批團購企業倒閉,而美團則憑藉“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衝出重圍,在二三線城市中迅速壯大。截至2013年12月,美團覆蓋城市數量305個,佔據行業半壁江山。

此後的2015年10月,市場份額分列第一、二位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宣佈合併。合併後的美團點評佔據了行業超八成的份額,O2O領域獨角獸就此誕生。

在那個階段,“快”成為了美團在硝煙叢生的戰場中制勝的法寶。具體則表現為,快速發展供應端,吸納用戶從而形成規模,這正是互聯網公司在賽道中與競對拉開差距的通行做法。

而目前,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多次架構調整,美團已經形成了酒旅、到店、到家、出行四大業務部門並駕齊驅的格局。通過各業務部署之間的連接和打通,形成了線上線下聯動的生態體系。

正如自然生態中結構最為複雜的熱帶雨林,具備著最高的抵抗力穩定性,足以去面對外界的衝擊。而美團則背靠穩定的多維生態體系,得以傲立於生活服務第一平臺,這成為了其發展的壁壘,也成為其在出行領域發展的推動力。

然而此時,以“快”贏得市場的美團,卻在出行領域的佈局上“慢”了下來。

美團首次試水打車業務,是在去年2月。十個月之後,王興發佈內部信宣佈成立出行事業部,就此美團打車業務從試水納入戰略方向。

而在今年3月,南京試水一年之後,美團打車業務才正式在上海上線。而即便在上海得到了不錯的市場份額,美團打車並未趁熱打鐵在城市間快速鋪開,而是選擇了“先規範再發展”的策略,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務品質上。

這樣穩紮穩打的動作,是美團在如今出行市場環境下的戰略選擇。

顯然,經過多年的市場教育,網約車領域已經是較為成熟的市場,進入了精耕細作的階段。而此時選擇冒進而不顧服務質量,留下安全隱患,反而成為了“沒那麼正確”的選項。

可以看見,已經上升到事業群高度的“美團打車”和正在大舉開城的“滴滴外賣”,雙方都正在實質性地相互進入。但一反“快”的常態,進入“慢節奏”的美團打車,有著怎樣的考量呢?

節奏背後的變量“野心”

高爾基說,每一次剋制自己,就意味著將更加強大。

美團打車的“剋制”,無外乎也是同樣的打算。從其近期熱推的廣告語就可以窺知一二:用美團打車,吃喝玩樂通通都打折。而視頻的表述更為具象:用美團打車吃飯最高減三十、看電影最高減二十、點外賣最高減二十……

也就是說,美團正在為其打車業務,提供來自於其整體生態的支撐——美團打通了打車、吃飯、看電影、外賣等多種生活服務場景,並進行協同化運營。而這背後,依靠的是美團經由酒旅、到店、到家、出行四大業務所形成的生態閉環。

而這一閉環的構建,使得其打車業務自適應了一系列新老變量,得以在行業現狀的基礎上實現更多維度的競爭,更穩健發展,進而再次推進大協同。

顯然,這一系列變量的“自適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實現了用戶消費習慣的自適應。

目前美團、滴滴已經分別成為了大部分用戶在生活服務、出行需求的首選,產生了相當用戶較為固定的消費習慣,但當他們提供跨界新場景服務時,用戶的變遷成本反而會上升。

不過,美團擁有吃喝玩樂行旅在內的生活服務全場景,能夠在多個觸點接觸自身的用戶。因此,用這一集合場景解決同城出行場景時,相比滴滴單一的出行場景,美團的延展效應具備更大的勢能。

另一方面則是監管的自適應。

價格因素曾是網約車領域最為敏感的因素之一,而當互聯網企業在爭奪市場份額之時,鉅額補貼是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美團打車在集團生態內進行場景化補貼,採用打車就送吃飯、電影票、外賣等優惠券的方式,不僅能夠為用戶的真實生活服務需求提供補貼,而且繞開了價格戰泥淖。

此外,諸多網約車司機對滴滴高抽成的不滿愈來愈多,這加強了對美團打車到來的熱情,也讓後者能夠堅定地從一開始就制定更規範的制度。

正是在上述新的變量面前,美團改變了自己的節奏,以一種悠然、有條不紊的步伐,走出了自己的節奏。

反觀滴滴,似乎一路激進。此番進軍外賣領域,依然故我,會不會中途也面臨周容的問題,束斷書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