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做了這麼多檢查,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許多人過這樣的經歷:到醫院看病時總少不了做一些檢查,其中常常包括超聲科、X光、CT、磁共振等等。然而,一些影像學檢查是帶輻射的,那麼,這些年來,我們吃了多少輻射呢?又該如何防護呢?

去醫院做了這麼多檢查,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醫生給我開了影像檢查申請單,這項檢查有輻射嗎?

“超聲科”的檢查項目是沒有輻射風險的,所以做多少次超聲檢查,都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

“放射科”的檢查項目包括X線檢查(各種拍片、造影、骨密度測量)、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MRI)。X線檢查和CT檢查中,要使用著名的X射線,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放射科有輻射”的根源,因此是有輻射的。不過,可千萬別錯殺了磁共振檢查(MRI),它不使用X射線,因此沒有輻射,完全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

“核醫學科”的檢查項目包括各種SPECT顯像以及知名度極高的PET-CT。這些檢查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放射性藥物,這些藥物主要發射γ射線,從而具有輻射性。此外,PET-CT還需要用到CT,因此會疊加CT相關的輻射。

所以,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檢查(MRI)是完全沒有輻射的,不要再跟專業人士談論超聲和MRI的輻射危害了。除了這2種外,其餘影像類檢查都是有輻射危害的。

X線檢查、CT、核醫學科檢查是有輻射的,那輻射有多強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大自然,我們生活的環境。由於存在氡元素及其子核、地表輻射和宇宙輻射等,自然界中輻射無處不在,換句話說,我們每時每刻都會受到自然界的輻射。這種輻射稱為天然本底輻射,通常約為2.0~3.0 mSv/年(mSv為衡量輻射劑量的一種單位)。把醫院裡各種影像檢查的輻射強度估算值,與天然本底輻射對照看看,做檢查的輻射危害強度一目瞭然。

去醫院做了這麼多檢查,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資料截圖

以吸菸者為例:如果每天1包煙,每年受到的輻射劑量約為35 mSv,遠大於大多數的醫療輻射劑量。再例如,一次X線檢查,相當於坐飛機飛行2萬公里。

去醫院做了這麼多檢查,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做影像檢查一點危害都沒有嗎?

醫療輻射有危害,儘管這種危害小到我們根本感覺不到,但還是要儘可能少地接觸醫療輻射。

國家規定,接受醫療輻射有三大原則:實踐的正當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制。簡單說,如果一個患者確實病情需要(正當化原則),接受多少醫療輻射都不算多;如果沒有必要,就儘量不接觸。

還有一個特別常見的問題,做體檢是否要選PET-CT呢?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個人需要,自己決定,因為首先要確定這種體檢是否符合診斷需要。

輻射危害到底有哪些?

我們所講的輻射危害,通常指的是電離輻射危害,可以分為隨機化效應和確定性效應。

隨機化效應:只要接觸了輻射(不管量多量少),就可能發生的危害,主要包括輻射致癌和輻射致基因突變。

確定性效應:接觸了輻射,但輻射量必須高到一個閾值,才會出現的危害,包括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內障、皮膚放射性損傷、和輻射致不孕症等。

影像檢查中,醫療輻射量通常遠低於閾值,因此不會出現確定性效應,但隨機化效應是可能出現的,而且沒有辦法預測和預防。按估算,若某人接受了10mSv的醫療輻射,終生輻射致癌的幾率約為萬分之五。

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檢查(MRI)沒有輻射,X線檢查、CT檢查和核醫學科檢查存在輻射,但輻射量並不大,其危害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因此,為了病情的需要,應該坦然接受相關檢查;但是,如果沒有必要,請儘量避免接觸醫療輻射,因為這種輻射畢竟還是有潛在危害的。

去醫院做了這麼多檢查,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

面對醫學檢查,需要綜合考慮

既然醫學檢查確實有輻射,同時,除了醫學檢查,自然界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輻射,那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呢?

第一,人體具有修復損傷的能力。美國《癌症治療與研究技術》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證實,人體有能力修復低劑量輻射造成的損傷。我們身處地球上數百萬年來,身體已經進化出了相應的應對機制,能夠處理如此劑量水平的輻射。

其實,人體在DNA複製過程中,由於複製出錯而突變幾率,是環境中低劑量背景輻射導致的突變幾率的 250 萬倍。這樣看來,環境輻射所致的突變其實只是總突變可能性中很小的一部分。

第二,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影像檢查的輻射量正在不斷減少,一般來說一次 PET-CT 檢查帶給患者的輻射量已經能夠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第三,平衡利弊,綜合考慮。這些檢查方法雖然存在輻射,但是這些電離輻射並不是“白吃的”。只有醫生懷疑我們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為了進一步瞭解其信息,才會讓我們做檢查,比如說肝癌、肺癌等等。

其實,這些檢查已經是現有最好的技術手段了,它們使得醫生不用開刀,就能夠清晰的看到人體內部器官的結構,為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帶來巨大的幫助,其好處遠遠超過潛在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