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五

至於秦國何以滅亡,歷代眾說紛紜,比較影響的是《史記》直接搬來的賈誼的《過秦論》,認為秦的滅亡是“仁義不施”,這是典型的儒家觀點,後世很多人支持這樣的觀點,成為主流。作為今人,尤其掌握了辯證法的工具後,就該從各個方面思考了。鉅著《大秦帝國》對秦國的分析十分全面細緻到位,有興趣的人可以一看,在此我只是簡單梳理。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五

過秦論

秦國大廈傾覆的表面原因在沙丘之亂。秦始皇在臨終前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且連續犯了好幾個致命錯誤。

一是不該把蒙毅派出去祭祀。蒙毅是什麼官職?中書令。中書令幹什麼的,掌管皇帝玉璽和文書的。蒙毅走了誰代替了呢?趙高。

二是不該臨終只傳趙高一人。說到底還是太信任的緣故。三不該在自己身體不好的情況下還把自己中意的繼承人扶蘇派到北地。按常理來說,始皇帝這麼做也不會成為致命因素。但是因為有身邊3個特異,這些就成了不可饒恕的錯誤。第一個是是胡亥對趙高的言聽計從,第二個是李斯的私心深重,第三個是趙高對權勢畸形熱愛以及對人性黑暗的深徹洞察。這樣,焦點就集中在趙高身上。他一面筆錄了始皇遺詔,另一面攻下了李斯,又說動了胡亥,大秦帝國從此任他擺佈。

根源在戰時法制。

秦法是商鞅變法時確立的,百多年來一直少有更改。秦法獎勵耕戰,屬全民動員法制,力求發揮全國的全部力量。有了深厚的根基,秦人才能大出於天下,一掃六國於塵埃。但是統一以後,民不得休息,繼續搞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據說工程量比後世朝代總和都多。“天下苦秦久矣!”民不堪疲憊,加之秦法嚴酷,於是陳勝吳廣登高一呼,在六國舊世族勢力的鼓動下,天下大亂。針對這一狀況,在漢朝建立以後幾十年中,一直採用黃老無為思想為施政方針,與民休息,直到武帝時國力才真正強盛,才有能力騰出手去與匈奴刀兵相見。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五

陳勝吳廣起義

秦人凋敝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連年的滅國大戰,所需兵力增多,關中實虛。秦軍主力當時駐紮在兩個方向,一是九原以拒匈奴,一是江南以鎮百越,恰恰是中間的地區出了戰亂。後駐紮北地的王離軍被章邯拖下水,鉅鹿一戰,土崩瓦解。駐紮百越地區的尉陀見勢不妙,封鎖了道路,保證了江南不亂,才為後世逐漸擁有江南地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上而下的強力,如同大壩,一旦出現裂縫,會迅速造成土崩之勢,直至覆滅。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也是如此。中央強勢,地方弱勢,政令通暢,國家就能凝結成一個整體,歷朝強盛時如此。中央弱勢,地方強勢,容易形成割據,三國時期、唐中後期、清末民國如此。強弱轉化、國家傾覆,在歷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唯獨秦帝國和隋帝國屬於在極強盛時土崩瓦解的。由此看來,過於強勢往往會走向它反面的極端。

後續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讀史小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