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太子成功转正为皇帝吗?

韩圣剑


历史上太子转正的皇帝有很多呀,虽然太子的宝座有很多人在窥伺,但是,被立为太子的人,还是有别人没有的优势的。

就说汉朝的皇帝,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大汉的第一位国君,他的帝位就传给了,早早被他立为太子的刘盈,也就是刘邦和吕后生的儿子汉惠帝。

虽说在刘盈当太子的这段时间内,也是不很太平的,毕竟遇到了戚夫人为他的儿子刘如意争夺太子之位的事,但是,总体来说刘盈这个太子继位还是比较顺利的。

刘盈人生比较悲剧的地方,就是他遇到了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就是因为他母亲的残忍,导致了他过于受惊吓,而沉迷于酒色之中,年纪轻轻二十四岁就死掉了。

刘盈死后,吕后执政。吕后不但执政,而且他还乱政。他在执政期间大肆的屠杀和打压了刘邦的皇子皇孙。

就是因为吕后的这种作为,导致了皇族派和外戚派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吕后死掉之后,他们吕家也随之被灭了族。

紧接着登场当皇帝的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很意外的当上了皇帝,他的皇位也是传给了自己的太子刘启,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皇帝,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的盛世,文景之治。

到了汉景帝这里传位的时候就出了意外,本来当时的太子是刘荣,但是,因为刘荣母亲栗姬的愚蠢,他到处惹事生非,还得罪了当时的权贵,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

最终导致了汉景帝把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给废除了,随后他又把皇十子刘彘给立为了太子,刘彘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说到汉武帝,这个帝王是很有争议的,有的人说他就是第二个秦始皇,比较残暴,爱杀戮。但是,也有很多人在赞扬他,说他为国争光,打的匈奴四处逃窜。总之,这些已经成了过往。

至于汉武帝的传位,也不是太子刘据继承了他的皇位,他本来早早的就把长子刘据,卫子夫生的儿子给立为了太子,可是,到了晚年他任用了小人江充,江充和太子有过节。他就开始为了搬到太子而利用汉武帝了。

结果汉武帝和自己的儿子刘据兵戈相见在战场上,最后太子刘据兵败自杀,汉武帝不得不让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总之,中国历史上太子成功继位的皇帝是比谋逆夺来的要多的多。


史学达人


这个太子转正是不太多,太子这个职业风险太大,正所谓树大招风。自古皇家无骨肉亲情。以明清举例。

纵观清朝,康熙应该是唯一以皇太子身份继位的。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注意,顺治帝生前都没敢公布皇太子人选。

康熙以后,只有康熙的次子,也就是嫡皇子胤仍是太子。以后都是立个皇储,就是没有太子名分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算是唯一一位太子继位的皇帝。

明朝,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早死,后来继位的是太孙朱允炆(这个不算太子吧)。一直到靖难之后,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和儿子朱瞻基都是太子顺利继位的。两人之后,太子基本能比较稳定的继承皇位。这要归功于明朝文臣的努力,太子继承制基本完整的延续下去。

朱瞻基——明宣宗——太子朱祁镇

朱祁镇——明英宗——太子朱见深(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兄弟朱祁钰当了皇帝)

朱祁钰——明代宗——太子朱见深(夺门之变以后,朱祁钰再次成为皇帝,太子顺利继位)

朱见济朱见深——明宪宗——太子朱祐极(悼恭太子)

朱祐樘朱祐樘——明孝宗——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熜——明世宗——太子朱载基(哀冲太子,追封)朱载壑(庄敬太子)

朱载垕——明穆宗——太子朱翊釴(宪怀太子,追封)、

朱翊钧朱翊钧——明神宗——太子朱常洛(明光宗)


勇战王聊历史


我来数一数明朝的太子吧,题主看看

1.朱元璋太子-朱标

没转正,在他老爹之前就领了盒饭,朱元璋后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2.朱元璋之孙,朱标之子-朱允炆

转正成功,在猪队友(李景隆)和自己作死(嘱咐平叛大将不要让他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贴心的给朱棣定制了金钟罩铁布衫穿上),于转正四年后下岗,下落不明。

3.朱允炆之子-朱文奎

建文元年(1399年),立为皇太子。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之后,与其父朱允炆一起失踪。

4.朱棣之子-朱高炽

朱棣是强行转正的,所以他当然不算,从他儿子开始算起,这哥们比较苦,跟自己弟弟斗的你死我活,血流遍地,转正10个月就去地下和他的强悍老爹接了头,不过他是个好皇帝,如果不是早逝,应该很有作为。

5.朱高炽之子-朱瞻基

这位就不用说了,也是祖父朱棣钦定的继承人了,仁宣之治说的就是他和他爹统治下的盛世了,可惜可惜,不长寿,当了11年皇帝之后就领了便当,当皇帝真是个苦力活啊朋友们!

6.朱瞻基之子-朱祁镇

她爹走的早,所以他继位的时候才九岁,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大家看明妃传应该知道,在北边狩猎一去就是7年,回来后发动夺门之变,又坐上了龙椅,两次登基的皇帝,一次以太子的身份,一次以太上皇的身份,明朝历史上是独一份的。

7.朱祁钰之子-朱见济

本来朱祁镇去北边狩猎(当俘虏),他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是稳稳的,毕竟这也是朱祁钰登基的条件之一,不过既然坐上龙椅,出尔反尔也是正常的(朱棣常干,也是传统了,帝王嘛),朱祁钰登基后还是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结果这位太子才5岁就夭折了,朱祁钰就他一个独苗,只能呜呼哀哉了。

8.朱祁镇之子-朱见深

这也是个历经坎坷的同志了,毕竟他爹那么坎坷,作为继承人,他没吹过北边狩猎的寒风,但是绝对饱受紫禁城权利更迭带来的风霜,他爹是皇帝,他是太子,他爹狩猎去了,他被迫拉下太子位,他爹回来了,他又是太子,这坎坷也是一把辛酸泪,第一次被立为太子时两岁,第二次被立为太子时10岁,宫变带来的童年阴影是妥妥的没跑了。当了皇帝,后宫被万贵妃把持,还差点被弄得不孕不育,总之,是个悲催的可怜人儿。

9.朱见深之子-朱佑樘

著名的明孝宗,年号弘治,说起来这也是个苦孩子出生的皇帝(老朱家做了什么孽呢),他母亲纪氏,两广人氏,蛮族土官的女儿,朱见深时期征讨蛮族,纪氏与其他俘虏被压入宫廷,偶然的机会被朱见深宠幸,生下朱佑樘,但是此时后宫又万贵妃把持,皇后都得往后靠,后宫有孕的嫔妃都会获得由万娘娘亲手熬制的“轻轻松松三分钟,早孕烦恼去无踪”独门堕胎药一副,搞不好,还有阴曹地府单程参观券一张,神奇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纪氏生下了孩子并在宫内抚养到六岁,直到某一天朱见深看着镜中的自己,两鬓发白却还没有继承人,不禁哀叹,身旁的太监抓住机会,告诉他其实他有一个6岁的儿子了,朱见深大喜过望,随后册立朱佑樘为太子,其母纪氏封淑妃(很快就去世了),为防未来继承人安全问题,太子由太后抚养,朱见深死后朱佑樘登基。

10.朱佑樘之子-朱厚照

朱佑樘一生只有皇后张氏,可以说她和朱佑樘是封建社会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现实写照了,生子朱厚照,朱厚炜,可惜朱厚炜早夭,就只留了朱厚照这么一个独苗,自然多有溺爱,这伙计也很不辜负这溺爱的前所未有的爱折腾,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呈现两极化,主要还是他爱玩,逃出皇宫去战场打败鞑靼是他干的,强纳有夫之妇的孕妇为妃也是他干的,只能说,不适合做皇帝,是个孩子啊。

朱厚照子嗣,所以他这支到他这就没了,他后面的继位者是他的堂弟,他爹的侄子,他爷爷朱见深第四子的儿子。

11.朱厚熜之子-朱载壡

由于嘉靖是以藩王世子继位而非太子,所以不讨论他,直接到他的儿子,嘉靖十八年,嘉靖册立次子朱载壡为太子,可惜嘉靖二十八年,太子就去世了,此后嘉靖没有再册立过太子。

12.朱载垕之子-朱翊钩

明穆宗朱载垕之子,隆庆二年被立为太子,四年后成功转正,是为明朝万历皇帝,对,就是历史上最懒的那个皇帝。

13.朱翊钩之子-朱常洛

因为生母出身卑微,这是最不受亲爹待见的太子了,万年十年出生,万历二十九年被立为太子,为了给他争太子之位,多少人送命,太子乃国之根本,历史上的“争国本”事件就是说他,不过最后还是转正了,仅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暴毙,他的死也是迷云一团。

由于朱常洛在位时间短,根本还没来得及立太子,所以他的儿子朱由校和朱由检都是直接继位的,没有立太子,朱由检立儿子朱慈烺为太子,后来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的孩子都四散飘零,抓的抓,杀的杀,明朝气数已尽。

最后,再回归主题,就明朝历史来说,太子转正率还是比较高的,究其原因,都跟立太子时间早,其他皇子没那么多幺蛾子高作有关,明朝历史上夺嫡的问题也只有永乐年间比较激烈,然后就是土木堡之后的夺位之争,而万历皇帝迟迟不立太子,争国本问题延续下去几十年,徒增内耗,帝国也就又到了尽头。


美丽孕妈


这个问题我没看明白,啥叫太子,就是明天的皇帝。转正的不要太多,是什么情况下能问出能不能转正这种幼稚脑残的问题呢?

在汉代,太子就是能转正,无论你是不是刚满月的婴儿,还是脑子抽调的瞎搞的成年人,除了被坑掉的那两个,都转正了。汉代太子不能转正的,最著名的当属汉武帝的太子。汉武帝末年,因巫蛊案,皇后自杀,太子自杀。因此死亡的人数大约在三万人。当然,因为汉武帝非常出名,就让一些人的感觉里,汉代的太子不能转正。这只是个例而已。

真正太子不能转正的时期有没有呢,有的,而且是连续六个太子都死于非命。从北周开始,北周静帝,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到武则天才突然正常了。

之后就是比较著名的两个皇帝了,明成祖和清圣宗。也就是朱棣和爱新觉罗玄烨。或者叫做永乐皇帝和康熙皇帝。估摸着,这个题目应该是从康熙皇帝两次废太子引发的。而实际上,明朝的太子除了早死的朱元璋的长子以外基本都成功登基了。清代,除了康熙立过太子以外就没立过太子。

所以,不是很明白这种所谓太子不嫩成功继位的flag是哪冒出来的。


无所事事161773009


什么是“太子”?

“太子”是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

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 ,但惟皇储称“皇太子”。

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专属称呼。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从以上的释义可以看出来,题主以为太子就是皇帝的嫡长子。

太子与皇帝的嫡长子其实关系不大,可以是嫡长子,也可以不是。只要是被定为皇帝的继承人,不管他是几皇子,都是太子。

太子是封建王朝政权交接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皇帝继位。不经立太子而继位皇帝,这在封建王朝里就是法理不合,属于不合法的继承行为。

这就是大家为什么会在古装电视剧里,经常看见“太子不可轻废”这句台词的原因之一。

除非是发动政变,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比如“玄武门之变”或者“靖难之役”等特殊情况,一般这个皇子被选定为皇帝继承人,就一定会被立为太子。

这是毋庸置疑的,哪怕这个皇帝一生中立了几个太子,只要他想要立另一个皇子作为太子,就必须把前面那个太子废掉,而且是先废后立,绝不会存在两个太子同时出现的情况。

历史上由太子成功转正为皇帝的不要太多。

纵观中国历史,由太子继位皇帝的王朝,比如汉朝、宋朝、明朝等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汉人为帝的王朝

这是由于汉人王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皇权交接上都是遵从礼法的约束。清朝也是一样,主要还是满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几乎与汉人相同。

而不是由太子继位或者通过武力夺权继位的王朝一般都是与胡人有关联,比方说唐朝,虽然李唐竭力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人,但是从他们的政权移接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李唐皇室中胡人的习性还是很浓重的。

这个朝代里最著名的几个盛世帝王:李世民、李隆基,甚至武则天,都是通过政变获得了政权。

但是期间也是有通过太子继位的,比如李治、李享等人,就是从太子继位的。

那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太子转正很难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法,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太子被杀这种情节,以及史书记载中对太子被废立一事大书特书。

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拍电视剧嘛,情节越冲突越激烈越吸引眼球,按部就班的太子继位能有什么抓人眼球的情节?而史书里对废立太子大书特书,其原因是由于废立是一个国家非常重大的一件事,事关国家政权的稳定,以及今后历史的走向,因此重点记载也就很正常了。


有书博物馆


在明朝,所有的太子(除了两个半路病死的),全部都当上了皇帝。

整个明朝的太子,我记忆中觉得最危险的就是朱棣时期的太子和万历时期的太子。

明成祖朱棣,一生嗜武,而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大儿子)体态肥胖、行动不便,专心于文学和典籍。所以,朱棣十分不喜欢这个太子,而比较喜欢当时经常随他出征的汉王朱高煦(二儿子)。虽然朱棣十分强势,但是由于得到了文官们的大力支持,太子朱高炽还是成功地登基,成了明朝第四位皇帝。

还有万历年间的国本(太子之位)之争。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大臣们按照嫡长的原则,大多数支持皇长子朱常洛。但是万历皇帝宠幸郑贵妃,所以特别喜欢朱常洵,想立他为太子。

1586年,郑贵妃生下朱常洵,国本之争开始。直到1601年,才确定皇长子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历时十五年。但是,即使确立了太子,万历皇帝仍然不死心,还是想让朱常洵(当时被封为福王)当太子,所以特许他不用就番,可以一直留在京城。直到梃击案发生(1615年),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最后,靠着一大群官员的死保,朱常洛成功登基,成为了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

从这一点来说,明朝的官员,尤其是文官,战斗力真是炸天了,没有让一个皇帝成功地换掉太子。


中世记


中国历代皇帝以皇太子身份继位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还是从大一统王朝和著名王朝来看,还有一些不是十分明确,但基本可以确定。以下意见均属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西汉

汉惠帝 刘盈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汉宣帝 刘询 他之所以能够继位,是来源于他祖父戾太子刘据,所以,是皇曾孙继位

汉元帝 刘奭shi

汉成帝 刘骜


2.东汉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少帝 刘辩


3.三国

曹魏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齐王 曹芳

蜀汉

蜀后主 刘禅

东吴

会稽王 孙亮



唐高宗 李治

唐中宗 李显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懿宗 李璀

唐僖宗 李寰


北宋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神宗 赵顼

宋哲宗 赵煦

宋钦宗 赵桓


南宋

宋光宗 赵惇



明惠帝 朱允文

明仁宗 朱高炽

明宣宗 朱瞻基



明英宗 朱祁镇

明宪宗 朱见深

明孝宗 朱祐樘

明武宗 朱厚照

明神宗 朱翊钧

明光宗 朱常洛



清圣祖 玄烨



清穆宗 载淳


一一小和尚


高危职业!比副教授转正教授难太TM多了!提到转正,很多曾经的太子都哭了!最出名的就现今英国太子查尔斯,1958年,年仅十一岁就被封为威尔士亲王(英国王位继承人在储位期间的专用封号),今年已六十岁高龄,还、仍然、一直、无尽……地担任太子一职!当然,查尔斯早就不哭了,因为他的眼泪……都TM流光了,再也不出水了!“Long long ago,There live a poor little boy,His name is chars.……Now,There live a poor old man,His name is chars……”


明月山脉


虽然太子这个职位风险非常大,但是成功即位的太子还是不少的。首先,汉高祖刘邦的太子,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刘邦一度宠爱戚夫人,想立她儿子如意,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汉文帝传位给汉景帝也算是太子成功转正。汉景帝起初立长子为太子,但是后来废除了这个太子立幼子刘彻为太子,刘彻即位为汉武帝,这个勉强也算太子转正吧。



再下来尤其是太平盛世年代,太子转正机率是非常高的,真正容易出现问题是乱世年代,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导致接班经常出现一些异常情况。


平安读史


大部分还是由太子顺利登基为皇帝的。太子为储君,即未来的皇帝,除非发生宫廷政变或者皇帝在任时间短,仓促来不及立太子。

至于题主要问的可能是太子是否会经常变化,涉及到太子的废立及废立标准。古代,立太子的标准一般是立嫡长子,但并非绝对。汉武帝并非汉景帝嫡长子,因受汉景帝喜爱,因此被立为太子,之后,顺利接班。

立了太子之后,即为立了国本,除非太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否则不会轻易被废。所以册立太子是一件关乎国本之事,除了皇帝的喜爱,还要综合考虑是否符合礼仪和祖宗规矩。所以,万历皇帝与大臣们关于册立太子的事情展开了十多年拉锯战,最终万历皇帝还是屈服,立了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但是,被立为太子以后,太子并非就能够高枕无忧了,在未成为皇帝之前,太子其实是很难做的,能否熬到正常接班,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否能够抵御其他皇子的竞争。皇帝只能有一位,作为未来储君的太子,也只能有一位,因此,夺嫡也是围绕皇位争夺中最激烈的斗争。太子明确的情况下,太子需要做的事,一是不犯错误,特别是原则性重大错误。另外,就是持续保持对其他皇子的优势,持续取得皇帝的信任,防止被离间,中伤。

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是能干的太子容易忽视的一点。做好太子的本分,尤其是需要敬畏皇帝的权威,不可操之过急,如果让皇帝心生疑心,认为太子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已经绕过皇帝本身,那太子之位很可能不保,而且很可能有悲惨的结局。

琅琊榜里的祁王就是忽视第二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赐死的。

如果能够小心谨慎,同时持续取得皇帝信任,顺利接班相对夺嫡还是相对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