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叶嘉莹,才懂得何为“诗心”

一首诗或是半阙词,都踏遍了繁花来到远逝的历史中,沿着诗词的路径,抵达心灵的深处。叶嘉莹的《叶嘉莹说词》更是沿着作者的品读路径,在剖析和阐述的新理中,有了诗词“新”的味道,有着中国古典词韵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在时光流逝中,一首首词作自身所带的历史韵味,和随着解析的深入总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不朽新奇。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王国维对叶嘉莹的影响。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理解他的解释,总能得到意外之喜。我曾在读书中记下他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解析:“一字‘弄’,境界全出矣”,让我不禁赞叹其理解之深之神。但通过叶嘉莹对王国维境界说的三层义界的描述,让我进一步知道了王国维对词之特质的体认,并且深刻体会到叶嘉莹进一步升华“歌辞之词”到“诗化之词” 到“赋化之词”三层义界来审视《人间词话》之精艺和价值阐述。

读过叶嘉莹,才懂得何为“诗心”

叶嘉莹起初在文中谈及王氏之作,也谈及其对自己的影响,并将其著作归纳出一套简单的理论体系。王国维的文学影响之深之广,我想不仅叶嘉莹,诸多的学者都曾对其有过系统客观的评价,可喜的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叶嘉莹跳出禁锢,写了一些“新”的东西。书中第三章第二节中“我对其境界说的一点新理解”,是我极其欣赏的地方。虽然王国维在词论著作上在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通过叶嘉莹的论说,也能体会到其在批评实践中对美未能全面的欣赏,这便是叶嘉莹大胆的突破,也是传递给读者从《人间词话中》冲出的美,冲出的智慧。

晴日午后,疏朗明媚。每每这时,品一品词,最能唤起清新无羁的思考与喜悦。然而,每当夕阳将尽之时,也便是一天中意味深长的时候。咀嚼"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将动人心魄的哀伤穿透心灵。

诗词的魅力便是能通过这不朽的太阳,带着远古的情愁,伴着夕阳,把这温暖浅浅打入每个人的心间,引起许多人的感触,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我同样沉浸于中,“往事知多少”几个字,千古以来的诗人骚客,就被这重重叠叠的情丝缠住,无法逃避。但这样泛泛读词,虽能感受词中蕴藉的哀怨悲喜,却不能了然词人心中真正郁结的情愫。

叶嘉莹先生的《说词》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词的绝好方式。

读过叶嘉莹,才懂得何为“诗心”

“从《人间词话》看李后主风格”是我在书中体会到的叶氏品读,不一样的韵味,是一种建立在《人间词话》之上,又超于其上的感觉。对于人们不解于《人间词话》中对于李后主赞美之词“以血书者”,叶先生便做了合理的解读。她基于《人间词话》做出的阐述,让我知道“血”一字体现了后主哀伤、真挚的情感,透过文字,仿佛真的可以触摸到后主那用血泪凝聚的诗篇。不解后主,难解“血”字,叶嘉莹为我讲述了一个纯真与任纵的李后主,从亡国前的香艳之作到亡国后的悲哀之情,两个时期的截然不同的诗作,皆是源于后主的纯情与任纵的本性。“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堪回首月明中”,叶嘉莹先生将此归为后主为纯情诗人的代表,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见证江山更迭,面对故国衰败,斜阳日落,月明更替,只有纯情之人,才能对着眼前的一切,满怀惆怅,后主用诗词勾勒出如春水一去不返的岁月,勾勒出日日相见如月明般明亮可见的哀愁,这乃是纯情之人,最深切的流露。

叶嘉莹先生的《说词》,就是以直截之锐感探触到词人隐意识中那份幽微的情感本质。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

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叶先生正是直接透过感发,向我们娓娓道来于词中所蕴含的一种生命的感发。叶先生的说词中蓄积了她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充分传达了诗人的心灵和感情。她以自己的情感和语言,伴随着诗人的兴发和感情,把词的鲜活的生命表现出来。

读过叶嘉莹,才懂得何为“诗心”

叶嘉莹先生对写美女与爱情的小词的解说,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的传统一致,通过符号的显微结构来诠释词,

她的诠释,有的时候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有的时候则是一种感情本质的相合。叶先生将词里边美女爱情的狭小的个人世界,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将优秀的词的丰富内涵创造性的激发出来,将个人世界感情的本质推广到世间人类的共同感情,她为读者勾勒出某种更深远的哲理性的感发和联想,继而为我们做出更为深广和更为超妙的诠释。她的解说,将词所独具的一种美感特质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叶先生倡导中西比较诗学是立足于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阐释和中国现代诗学的建立,目的是希望为中国传统诗学“在以历史为背景的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为之找到一个适当而正确的位置”。书中叶嘉莹说过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西方各派的文论各有其优劣短长之所在,而无论对任何一家一派之说,如果只知生硬死板地盲从都是偏颇而且狭隘的。”在我理解,我觉得,每首诗都有着自己的生命,每个文化都是各自历史背景孕育而出的的,它们各有所取也各有所互补之处。叶先生遂提出外来刺激对中国诗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见解,我觉得,利用西方理论剖析中国诗词或用中国诗词理解阐述西方理论,都是未局限于固有框架中,是新突破的开始。我们应该在未来多善于利用这种宽角度,广角度,利用这种创新的思想,来将中国的词学与西方近代的文论加以比较。

好词,是浑然天成之作。品词是需要如品茶般在历经程序后留下那缕最为清香的浓精之华。读过叶嘉莹,才懂得,可以读到诗的生命。我想,生生不息的岁月留下如此静谧的表述情感的方式,必是让我们从中探出我们的心灵,寻求“诗心”。叶嘉莹先生教会我们如何比较,如何品读,愿你一醉方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