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教師行業將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你是願意去師範大學讀師範,還是願意去綜合大學讀師範,或者是壓根就不想讀師範?”

答案非常現實,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去讀師範學校了。

在搜索引擎搜“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讀師範院校?”,會有諸如“為什麼男生不願意讀師範大學?”“學妹,知道我為什麼勸你不要去師範院校嗎?”“為什麼大學生都不願意當老師?”之類的文章排在首頁。

翻看內容,不難發現,吐槽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教師這個職業投入多、回報低、壓力大、風險高”,尤其是中小學老師。

近年來,確實有一種聲音,“每年報師範專業的學生,部分是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不得已而為之”。為此,也造成了目前國內師範專業生源質量差,中小學教師整體素養下降,形成三流二流老師教部分一流學生的現象。

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因為,“教師人才成長相對較慢,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積累,一般在40歲以後才成熟,在別的行業,可能早就有所成就”。

老師這個職業多和“清貧”二字關聯,尤其是鄉村教師。

一名在編老師在知乎問答中很直白地指出:“大部分地區在職教師是不允許做課外輔導的,發現了輕則警告處分,重則開除公職。課外班老師有好多是從學校辭職的,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捨棄了本來穩定的工作,摘掉了頭上的光環,放棄了事業單位編制,甘願做一個課外輔導老師呢?因為窮!”

從生活角度來說,很多學生,尤其是雙師家庭的孩子,看到老師的辛苦付出和生存現狀,斷然捨棄了教師這一選擇。

不過,未來五年,這種情況有望好轉。

今年初,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計劃提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範類專業,基本健全教師培養培訓體系。

針對師範生生源質量改善行動,《計劃》提出,要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優質生源報考師範專業。

首先,將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生”改稱為“公費師範生”,履約任教服務期調整為6年。推進地方積極開展師範生公費教育工作。

其次,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範類專業,招收學科知識紮實、專業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懷的學生,重點培養教育碩士,適度培養教育博士。

率先落實這項政策的是廣東省。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今年首次招生52名英語(師範類)專業學生,批次在提前本科批。這也是打造廣東特色“新師範”的良好開端。

值得期待的是,未來五年,在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甚至經費投入比重方面,師範院校都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對於即將本科升學、讀研深造的學生來講,提前摸清師範院校的“底細”,掌握優勢學科,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未來競爭中贏得先機。

目前,我國師範類高校眾多,大概分為三個梯隊。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省部共建師範大學、省屬師範大學。部署師範高校整體水平較高,就業基本不受師範兩字影響,只受專業影響;省部共建高校的辦學規模、師資要比省屬大學高一個層次;省屬師範高校是我國目前培養中小學教師的主力高校,師範類專業直接就業基本以教師居多,不直接就業的未來考研方向受專業影響。文章開頭提到“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讀師範院校”,多集中在第三梯隊。

但是,話又說回來,老師的寒暑假優勢是別的職業所無法比擬的,所以現在教育學考研的小夥伴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公考研為你準備了教育學精品網課。

未來5年,教師行業將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