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成:老闆的鍋,釘釘背

趙繼成:老闆的鍋,釘釘背

作為一個致力於提高效率的辦公工具,釘釘本身其實沒有任何立場偏好,它是好是壞,是得力助手還是職場酷刑,其實掌握在使用它的企業手上。

全文2500字,讀完約需要4分鐘。

01

被職場焦慮困擾的年輕人

最近,一個吐槽釘釘是職場酷刑的條漫在朋友圈轉發,這個不長的漫畫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把職場上讓人心生抱怨的現象一一列舉:上下班打卡,週報日報月報,複雜的審批流程,以及最能引發共鳴的工作交流不分時間地點等等,簡直一針見血、條條扎心。

就像兩個月前刷爆朋友圈的那篇《凌晨三點不回家》一樣,這個條漫同樣是對加班文化和職場焦慮的消費和販賣,能引起如此共鳴,足以見得我們如今的職場環境存在著多麼嚴重的問題。

昨天和一個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的90後聊這個話題,馬上引來一堆吐槽。

“凌晨三點回不了家,你說的那些職場酷刑,我都經歷過啊!“她憤憤不平地說。

她說,工作量與薪酬永遠不成正比;to do list連起來能繞中關村兩圈,焦頭爛額完成一條,立刻就有兩條補充上來;即使你累到沒力氣吃飯,在公司看來,還是“你這麼閒看來工作量還是不夠飽和呀”!

而開不完的會,參加不完的培訓,聊不完的思想交流會,躍躍欲試地妄圖侵佔八小時工作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至於你該做的報表該寫的稿子什麼時候才有時間做?對不起,加班去!

這位90後朋友越說越氣憤,“企業所有行為都可以用一句結果導向來解釋:不問過程如何坎坷波折如何艱辛,不管你被多少其他工作絆住手腳,到了deadline,沒能完成的工作都是你能力不行”。

本職工作之外,行政性事務幾乎能耗盡你所有耐性:貼不完的報銷發票、走不完的審批流程,出差一週,報銷半年,幾乎讓人生出“這錢怕是要跟退休金一起發了”的念頭;

而最讓你焦躁的,是周圍時刻處在競爭狀態的同事,和一批又一批成長飛快的小鮮肉們。

“當我把這些話跟領導吐槽時,領導說,職場就是這樣啊。”朋友說,那一刻,她萬念俱灰。

02

不斷進步的你和原地不動的企業

職場確實“就是這樣”,尤其在中國。

WTO前總幹事穆爾曾說,中國企業的管理相當於30年前的日本,100年前的英國。

據相關數據,中國現在有4300萬大大小小的企業,其中登記註冊的中小企業超過1000萬家。但與龐大的數量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發展緩慢的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

國有企業時代,鐵飯碗的存在讓企業內所有人的熟識成為可能,也讓“人治”成為更直接更易接受的企業管理方式。畢竟自古以來,人情世故一直是中國人最擅長的事情。隨著企業體質的變革和社會發展,中國企業才漸漸開始了遲來的轉變。

但不得不承認,直到今天,中國的企業仍然非常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做事沒有規範的流程,很隨意;沒有員工私人時間的概念,不懂得尊重員工的私人生活,這在90後逐漸成為職場主流的時代矛盾愈發突出。

對很多90後來說,他們不喜歡工作和生活揉在一起,很多員工尊崇下班後就不再回信息、接電話的新職場法則。有調研數據顯示,77%的用戶不希望領導或者同事在聊天軟件上聊工作,87%的用戶強調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分開,高達91%的90後不希望工作進入生活,佔比高於80後和70後。

趙繼成:老闆的鍋,釘釘背

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思維和想象力都異常活躍,他們願意做有更多想象空間的工作,願意用腦力勞動換取報酬,而讓自己的身體放飛在彈性時間和移動型辦公環境中。對他們來說,咖啡館或者書吧,甚至是自己家裡符合習慣的一方小天地都更適合產出價值。這也是更符合互聯網時代工作性質的方式。

但與之相對的,是還遠不能習慣“放養式工作”的企業。企業通常一邊需要年輕員工無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一邊又試圖用傳統的職場條條框框要求他們。比如朝九晚五按時打卡,比如主動加班不求回報的才是好員工,比如24小時隨叫隨到有呼必應等等等等。

在這樣的不對等環境下,職場人,尤其是年輕職場人的工作壓力才會越來越大。對他們來說,無休止的加班和不合理的工作規劃帶來的生理酷刑,其實遠比不過意識差異帶來的心理壓力。

在過去,員工所從事的工作大部分屬於重複性勞作,沒有創新型可言,因此更多工作時長就意味著更多產出。而這樣的勞動也很容易與下班之後的個人生活區分開。再往近說,即使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前,關掉電腦也就意味著結束工作時間。出差或者休假時,郵件裡的自動回覆只要設置成“有事外出”,或者告知其他對接人,也就不會再有人不識趣地一再催促。

而在如今這個手機強迫症患者越來越多的時代,工作能夠通過無數渠道侵入生活,幾乎稱得上無孔不入,就算你要謊稱手機沒電,滿大街的“充電寶免費用”也會分分鐘打臉。

我的那位90後朋友說,“那些叫囂著加班是能力不行、嫌領導煩你關機啊的聲音,我只能呵呵了,在競爭這麼激烈的職場環境,我們的選擇權有多少?”

03

讓你職場焦慮的,不是釘釘

“你覺得這些麻煩是釘釘的錯嗎?”我問這位吐了一通槽的朋友。

“其實啊,關釘釘什麼事,釘釘哪裡扛得起職場酷刑的大旗!”

朋友說,對職場人來說,酷刑更多是來自於年輕一代自我追求和企業訴求的不同,來自於員工自我認知發展和企業管理水平的不協調,來自社會進步和企業進階的不匹配。

“又不是釘釘讓你打的卡,又不是釘釘讓你加的班,背後是老闆好嘛,就算沒有釘釘,老闆照樣會逼你打卡,逼你加班。”朋友說。

紙質流程和線上流程並存、加班文化和會議文化並存、對守時的要求和對靈感的需求並存……這些是企業自身管理和文化的問題,跟釘釘沒什麼關係。

作為一個致力於提高效率的辦公工具,釘釘本身其實沒有任何立場偏好,它是好是壞,是得力助手還是職場酷刑,其實掌握在使用它的企業手上。

趙繼成:老闆的鍋,釘釘背

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儘快適應互聯網時代需要的企業文化,那麼那些無休止的加班、嚴苛的打卡規則、沒完沒了的流程,沒了釘釘,還會有很多其他的工具來執行。

釘釘CEO無招有一個比喻,他說釘釘就像一個發動機廠商,將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提供給諸多汽車名企,但每家公司都可以憑藉釘釘的"發動機",造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穩行駛的"汽車"。

把職場酷刑看做是釘釘自帶屬性,其實是本末倒置了。

“就算把釘釘卸了,還有微信好嘛。”朋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