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站淪爲「難站」,解決起來真有那麼難嗎?

北京南站淪為“難站”,解決起來真有那麼難嗎?

原標題:北京南站淪為“難站”,解決起來真有那麼難嗎?

網約車內置開放共享基因,是社會閒置資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場景與實驗工具,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對其持開放寬容態度,而不是走傳統出租車牌照總量管控的老路。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韓墨

7月27日,有媒體再次曝光了北京南站周圍亂象:站外“黑車”橫行堵塞交通;正規出租車變身“黑車”,25公里路程叫價300元

“為了躲避電子監控,這些黑車和出租車的前車牌大多用光盤、報紙、畫報等遮擋住;大多數車輛都掀開後備箱,後車牌也看不到。”

北京南站淪為“難站”,解決起來真有那麼難嗎?

▲多數車輛故意掀起後備箱遮擋號牌(圖/北京日報)

“黑車”肆虐且花樣百出,絲毫不顧忌它們所在的是中國第一座高標準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可以說是非常明目張膽了。

而原本有希望解決打車難問題的網約車,因為近期政策的收緊,導致服務體驗下降而陷入尷尬。

在這樣的結果之下,北京南站是否之前就該備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北京南站淪為北京”難站”,解決之道在哪裡?

1

對此,有媒體對比了北京南站與上海虹橋火車站。

同樣是直屬特級站,北京打車的地方總是昏暗的,上海虹橋則很明亮,一般半小時就會打上車;虹橋車站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北京南站32萬平方米,但“上海虹橋火車站以相對較小的硬件體量承載了更多的客流”。“兩相比較,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高下立判。”

北京南站淪為“難站”,解決起來真有那麼難嗎?

▲北京南站內等待出租車的隊伍(圖/北京日報)

本不該如此。北京南站有著最好的人力、財力資源,給乘客舒適的乘車服務體驗,絕不成問題,其所需要改變的,可能就是管理思路。

一般來說,一個車站治理打車難題,可以訴諸三個方面:一是地下,二是地上,第三點,就是依據原有設計、選址進行個性化改造。

所謂地下,重要一端指向地鐵。現在北京南站的打車難,確切來說是指黑夜時段的打車難。北京南站接著地鐵四號線跟十四號線,所以如果高鐵乘客下車是在地鐵停運之前,打車難的問題會大大減小。但半夜時分,地鐵停運,乘客就沒法使用地鐵,只能尋求高價且不好打的出租車。

所以,南站是否可以適當延長地鐵停運時間?比如現在是11點停運,那麼是否可以到十二點或者更晚?這其中當然涉及地鐵保養的問題,但通過技術是否能實現改善?這需要北京地鐵與鐵路部門的協調。

北京南站淪為“難站”,解決起來真有那麼難嗎?

▲午夜的北京南站,面前都是出租車,乘客卻打不到(圖/北京日報)

而所謂地上改進,則是指夜班公交的擴容。據瞭解,前不久,經相關部門協調,北京南站到北京站東的夜17路公交、到和平東橋的夜24路公交,已經加班延長運營時間了,可仍解決不了問題。

延長運營時間是一方面,但通過增加夜班公交線路,提升運力,有沒有可操作性?深夜北京城交通壓力小,增加聯通南站的公交線路,未嘗不可考慮。

2

個性化改造,則可以借鑑目前國際與國內一些城市比較成熟的做法,比如增設網約車專用通道。

在火車站或機場,出租車有專用拉客地點,乘客可以擇點排隊,而網約車沒有,這給乘客叫車、找車帶來極大麻煩,降低了疏通效率。

不過,針對網約車的興起,國內、國際一些大的車站、機場,如今已經在站內專門規劃網約車專用道。

設置網約車專用車道,一是避免了巡遊出租車與網約車的車道佔用矛盾,二是乘客可以明確具體的上車地點,增加通勤效率。

2017年1月,深圳機場就正式啟用了全國第一條網約車專用通道和蓄車區,用於網約車候客和上客。而在今年上半年,長沙火車南站在考察了深圳機場的網約車專用通道後,也設置了全國高鐵站區首個網約車上客專用通道。

就在昨天(7月29日),杭州也規定,網約車可以停到出租車臨時泊位,而此前並不被允許,這給網約車司機、乘客帶來很大不便。

這樣的舉措,其成效已經被一些機場、車站所驗證。打車難、黑車猖獗的北京南站,當然也可以考慮使用。

改變北京南站的亂象有多難?說難不難。難在如何改變管理思路,把握交通管理中的細節,真正將乘客訴求放在第一位。

在這其中,恰可體現網約車的作用。網約車作為一種新型出行工具,火車站等交通樞紐要善加利用,釋放其潛能,通過設計合理的管理方案,讓網約車在緩解打車難上發揮最大功效。

3

不可否認網約車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出現之後對乘客出行難的明顯改善,對乘客出行體驗的明顯提升這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平臺嚴格審核與地方政府的嚴格監管之下,網約車具備了較高的技術與安全標準,事後可追溯。只是,在現實背景下,一些地方的規定,執行上確實面臨困境。

最近一些城市網約車政策縮緊,將車主不符合與安全無關的某些條件的網約車納入打擊之列,被劃入“黑車”。這樣的定性標準是否符合城市管理的要義,值得商榷。

北京南站淪為“難站”,解決起來真有那麼難嗎?

圖/圖蟲創意

在網約車已經成為民眾慣用出行工具、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場景的背景下,將其無差別禁止,恐怕不是明智做法。

網約車內置開放共享基因,是社會閒置資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場景與實驗工具,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對其持開放寬容態度,而不是走傳統出租車牌照總量管控的老路。管理網約車,各地政府部門切不可陷入行政管控依賴。

各地的環境與交通治理確實面臨一定壓力,加強對網約車的管理,讓群眾出行更安全也無可厚非。但網約車合法化已經兩年,且支持網約車發展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執政思路的主流,以開放寬容而非狹隘消極的心態去看待網約車,當是城市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或許,當下網約車市場存在一些不盡完善的問題,但地方政府應該相信,良幣驅除劣幣,相信自由開放的市場,足以消化網約車的現存問題,並賦予網約車更好的發展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