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塔院寺

朋友們,今天我們瞭解一下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大白塔所在的塔院寺,山門之上的“敕建護國大塔院寺”的牌匾,說明了他是皇帝下令修建的。

的確,塔院寺在明王朝時期也是作為皇家道場存在的,可見其地位的不凡。 右手邊的有幾塊石板是佛教信徒舉行“五體投地大禮”的地方,所謂五體投地大禮,其實是佛教中最高的一種禮拜形式,要求拜者額、肘、膝均著地。那麼為什麼偏偏要在這舉行五體投地大禮呢?大家抬頭請看,前方為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大白塔,據說大白塔下埋藏有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佛家講呢,見舍利猶如見真佛,所以在此建立供虔誠佛教徒行大禮的地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一座大殿是天王殿,但是它和一般的天王殿有所不同,一般天王殿正中供奉著大肚彌勒,而這座大殿內卻供的是觀音菩薩,為什麼呢?有兩種說法:第一,明萬曆皇帝覺得她母親和觀音菩薩一樣慈祥,為了懷念母親,所以將觀音塑像塑與此處;第二是此坐大殿在建成之後經常著火,因為呢,觀音菩薩屬水性,所以將觀音塑像放於此處,起到一個鎮火的作用。確實,這座大殿在供上觀音塑像之後再也沒有著過火。同時,觀音的背後供奉著佛教的護法神將韋陀,他的降魔金剛杵杵尖朝地,說明了它是一座子孫廟,不接待外來的遊雲僧人。


大殿兩側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天王殿北面的這座大殿是大慈延壽寶殿,這座大殿相當於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所謂“大慈”指明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皇太后,而“延壽”是明萬曆皇帝希望其母可以延年益壽,萬壽無疆,所以在此為其母建殿。

大殿正中供奉著“華嚴三聖”,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而普賢菩薩代表德行,也寄託著慈聖皇太后希望自己的兒子既有智慧又有德行,可以把江山治理好,可見是母慈子孝。大殿內額掛有三塊牌匾,分別為康熙、乾隆、嘉慶所書,一個大殿內懸掛有三位皇帝的御筆,這反映了塔院寺作為皇家道場的尊崇地位。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大白塔,寶塔通高56.37米,比北京北海公園的妙應寺白塔還要高20.4米,由元大德五年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建造,寶塔可分為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其中地宮埋藏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塔基為雙層蓮花寶座,蓮花在佛教中代表智慧,是教花,同時也象徵著佛教的清淨無瑕。塔基上面為塔身部分,塔身像和尚化緣用的缽倒扣了過來,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塔主要有四種類型,即:樓閣式塔、密簷式塔,金剛寶座塔,覆缽式塔,而咱們眼前的這座塔就是典型的覆缽式塔,塔身的最上面有十三層的項輪,說明了它是一座佛塔。在佛教中十三層為一個極致,代表著佛塔,而九層代表著是菩薩塔,七層為羅漢塔。塔的最上面的部分為塔剎,主要起到避雷的作用(由於塔比較高,容易遭雷擊)。


塔的周身共有252個鈴鐺,象徵著佛教的252條戒律,每當鈴聲響起,警惕僧人嚴守清規戒律;同時還可以驅趕鳥類,防鳥類將糞便落在塔上,汙染塔身。塔基周邊有123個轉金筒,意寓著“1生2,2生3,3生萬物”之意,同時在佛家3、6、9為吉祥數字,稍後大家可以上去轉三圈,口中默唸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嗡嘛尼唄咪吽”,可以為您和你的親朋好友祈福!

塔基四周還有四個大的轉金筒,稍後大家轉一下,也相當於繞塔,這也是對佛祖的一種尊崇,因為繞塔也是拜佛的一種形式,塔內有佛祖的靈骨,繞塔也相當於參拜了佛祖,可謂功德無量,繞塔完成後,轉身拜三拜,願此繞塔功德迴向父母親朋好久,也是為家人親朋祈福!

五臺山塔院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