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拉伸體式做不到,究竟是什麼原因?

如果你是瑜伽習練者,可以回憶一下做完瑜伽的輕鬆感和愉悅感。從生物學角度來講,瑜伽中大量的伸展與拉伸動作會促進身體分泌一種天然止痛化學物質——腦內啡。伸展過程中,腦內啡陸續進入神經細胞,發揮像嗎啡一樣的功效。

瑜伽拉伸體式做不到,究竟是什麼原因?

對於很多初學者和身體天生比較僵硬的人,瑜伽中的拉伸體式可能不太容易“上手”。其實拉伸體式,或是跑步後的肌肉拉伸,都可以在掌握正確的方法後,逐漸深入。

瑜伽拉伸體式做不到,究竟是什麼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影響瑜伽拉伸幅度的三個主要因素:

  1. 肌肉收縮(變短)和伸展(變長)的程度

  2. 關節囊韌帶鬆緊度

  3. 骨頭的形狀

青春期後,骨骼生長板就會關閉,骨頭的形狀也是因人而異。關節囊韌帶的伸展程度有限,過度伸展可能會影響關節穩定,甚至傷害韌帶。

我們沒辦法改變骨頭的形狀,也不應該過分改變韌帶長度。所以想要更深入的拉伸,就要改變肌肉的長度,這樣,問題就簡單多了,因為肌肉的長度可以通過意識去改變。

怎麼通過意識改變肌肉長度呢?

我們在做伸展或其他瑜伽體式的時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過程。而是一連串的生物力學和生理學反映。我們用坐立前驅式舉例:

瑜伽拉伸體式做不到,究竟是什麼原因?

坐立體前屈

上圖,我們希望拉直膝關節,於是大腦就會下“收縮”指令給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由於股四頭肌的收縮,膝關節被拉直,大腿後側的膕繩肌被伸展。在這個過程中,關節和肌肉的感覺細胞偵察到肌肉長度的改變, 傳送信號到管理肌肉收縮的中樞神經系統,而影響相應關節的活動範圍。

結合這一生理過程,上文提到的“意識可以改變肌肉的長度”,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只要配合伸展期間體內的生理過程和生物力學原理,就可以在在拉伸體式中逐漸深入了。

怎麼配合呢?

巧妙的利用肌肉長度偵查器——肌梭

肌梭是一種肌肉細胞,一旦肌肉伸展,肌梭便會立刻察覺這一動作,併發送信號到中樞神經,然後下指令讓肌肉收縮對抗這一伸展動作。這樣的機制源於人體的自我保護,以防止肌肉撕裂。

“硬碰硬”的去拉伸不僅難以深入體式,還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所以我們要安撫阻止肌肉伸展的“肌梭”。

安撫“肌梭”的辦法:(還是以坐立前屈舉例說明)

1,前屈時,維持大腿後側膕繩肌伸展30-60秒,就可以降低肌梭的放電強度。在一個較為舒適的伸展體式上保持幾個呼吸後,待“肌梭”被安撫後,大腿後側的膕繩肌也就得到了放鬆,這時候,可以再增加伸展幅度。

2,前屈伸展時,背部有意識的向上提幾秒鐘,也可以降低“肌梭”放電的程度,接著,再繼續做前屈,可以加深伸展幅度。

以上兩點在前驅體式的深入中極為有效,原因在於可以“降低目標伸展肌肉的反射收縮”。

除了安撫“肌梭”,還可以利用生理學上的交互抑制。

這裡的交互抑制指:關節一端的肌肉會舒張(放鬆)來配合另一端肌肉的收縮。

3,如果應用到坐立前驅體式中,那麼收縮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就可以讓目標伸展肌肉膕繩肌得到舒張和拉伸,改善我們的瑜伽姿勢。

掌握了瑜伽體式中生物力學原理及生理過程,以上三個技巧,同樣可以運用到其他瑜伽體式上。

瑜伽拉伸體式做不到,究竟是什麼原因?

以上,

祝您習練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