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作為文官,他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喜歡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情況比較瞭解。

千古奇冤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電視劇《袁崇煥》邵兵飾袁崇煥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煥在兵部任職。不久廣寧被後金軍攻陷,朝廷商議應該派誰去鎮守山海關。袁崇煥自薦道:“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又破格提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天啟三年,大學士孫承宗率領大將滿桂與袁崇煥一起鎮守寧遠城。袁崇煥以防守的功勞,先後被晉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 天啟五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派遣將領佔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

同年十月,孫承宗遭到罷免,兵部尚書高第接替其職。高第認為關外一定會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出錦州及右屯等地,袁崇煥向高第極力爭辯:“兵法上說,有進無退,收回的疆土怎麼能輕易放棄?錦州、右屯動搖,寧遠便會難保,進而使關門失去了保障。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將守衛,就不需要太多的顧慮。”

但高第執意要撤離,並要撤掉寧遠的軍隊,袁崇煥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

千古奇冤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電視劇《袁崇煥》


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不久抵達寧遠。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于山海關,不去救援。袁崇煥此時任遼東巡撫兼兵部右侍郎,得知情況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

努爾哈赤勸袁崇煥投降遭到拒絕,於是率大軍進攻寧遠城,並讓士兵舉著盾牌攻鑿城牆。而袁崇煥指揮用從葡萄牙人所購的紅夷大炮,炮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於是下令退軍。寧遠保衛戰勝利後,朝廷歡喜,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

天啟六年八月,努爾哈赤因在寧遠遭到炮火所傷而病死。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所經過的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

千古奇冤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但不久之後,遵化、三屯營都被後金軍攻破,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到達京城後袁崇煥駐軍城外,與後金軍鏖戰,互有勝負。後來派遣將領率五百人用火炮轟擊後金軍營,後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

後金軍退兵後,朝中大臣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後金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再加上皇太極使用反間計,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於是崇禎將袁崇煥逮捕下獄。

袁崇煥前後被查了一年多,一直堅決否認通敵叛國之罪,東廠也一直問不出什麼,沒辦法就上報皇帝定奪。崇禎最後給了一個“凌遲處死莫須有”。

千古奇冤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古代的刑罰,凌遲有六六三十六刀及三百六十刀兩種,多以簡單取36刀結果性命。而要刮360刀,則需要用漁網網住人,用刀一片片的將從漁網鼓出來的人肉割去,直至360刀人斷氣為止。而朱元璋仍感覺不夠,覺得至少要刮3600刀才夠解恨,但當時的劊子手,沒有一個能做到,因為刮不到那個數,人就已經死了。

後來擂場比武,終於有一個最優秀的劊子手,整整颳了3543刀,離3600刀只差57刀,創造了當時的大明律最高紀錄,於是《大明律》後來有了新規定:凌遲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這個紀錄,後來再無人能打破。

而袁崇煥就被整整颳了3543刀,人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看未必。當時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極其痛恨袁崇煥這樣通敵賣國的人,於是數萬人爭搶著劊子手刮下的袁崇煥身上的肉食之。而最後袁崇煥只剩下一顆頭顱,崇禎皇帝命人將其頭顱傳視九邊(長城上的九個邊防關口),以此震懾邊將,以禁效尤。

千古奇冤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

千古奇冤的袁崇煥死後,崇禎十七年三月(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本來崇禎是有機會、有可能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但他自掘墳墓,冤殺袁崇煥,失去了挽救自己挽救明朝最後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