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字經(轉八識成四智)

佛教三字經(轉八識成四智)

末那識,為第七;阿賴耶,第八識。

八種識,為心王。轉成智,性發光。

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

此四智,一心圓。八識轉,體用全。


末那識,為第七;阿賴耶,第八識。 八種識,為心王。

前面介紹過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又稱意根等),第八識為阿賴識(又稱如來藏)。

末那識,本身不造善惡之業,但執著自我,為一切眾生自利的根源。佛告訴比丘:“『意是內入處』的意思是說,意根就像過去心、未來意、現在識的三世意識心一樣,都不屬於有色根,無法以肉眼看得見;他也不能像意識一樣能讓凡夫們感覺到,所以不可面對;凡夫們都無法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無法面對意根,這就是說意內入處。”

阿賴識,是佛法的實相心,《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指此。此識配合自己所出生之七轉識,則能直接、間接、輾轉出生萬法。

轉成智,性發光。

只有破除識的障礙,才能性地發光。

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此四智,一心圓。八識轉,體用全。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除這四種稱呼外,還有以下幾種。陳·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作顯了智、平等智、回觀智、作事智。隋·笈多譯《攝大乘論釋論》卷九作鏡智、平等智、正觀智、作所應作智。唐·波羅頗密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卷三作鏡智、平等智、觀智、作事智等。

大圓鏡智是遠離一切我執、我所執及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別。而於一切境界能不愚迷、不忘失,能現能生自受用的佛身、佛土,及其餘三智的影像。

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末那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遠離二執,觀染淨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

妙觀察智,這個智善觀察一切諸法的自相及共相,無礙自在。

成所作智,這個智是為想方便利樂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周遍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變化身、土等三業,成就本願力所應作的八相成道等事。這個智也能周遍緣取一切境界,然而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緣二法,或緣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