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脚布,竟然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

啥人,想出了这个名称。杀千刀!有史以来,上海小吃中最有想象力的名称,恐怕非"包脚布"莫属。上海小吃中最不堪联想的小吃,恐怕也非"包脚布"莫属。要是一个从来没吃过"包脚布"的人,乍一看到这个名称,会以为自己出现幻觉。包脚布,容易使人联想到女人的小脚。再这么裹上一裹,包上一包。算了,我不写了……包脚布我从小吃,也就不怎么联想。

包脚布,竟然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

小辰光,对女人没啥概念。一天到晚,想的不是女人和她的脚;一天到晚,想的是小吃和它的味。包脚布,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小吃而已。包脚布大约什么时候有,史不可考。但鸡蛋,有史可考。"1974年。是年,市场零售鲜蛋实行按户定量供应。"鲜蛋按户定量供应的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鸡蛋饼吃,太奢侈。"1979年10月16日。十六铺农副产品市场恢复,经营干果、水发品、水产、杂粮、肉类、禽蛋、蔬菜、地货等9大类200多种品种农副产品。"这一年开始,禽蛋松动了。

包脚布,竟然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

我印象中,大约上世纪80年代左右,靠近隐蔽而人少的大马路街角,总有戴花头巾的农村妇女出现,手挎一篮盖着块花布的鸡蛋。"粮票换鸡蛋"虽不怎么合法,但政府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时,还没有城管。早年的国营大饼油条摊,一般是夫妻老婆店。说是国营,实际是集体制。"1983年1月1日,全市集体饮食业全面实行营业定额包干经营责任制。"非常巧,我手头有一本1983年版,里面就有"鸡蛋饼包油条"这味上海经典小吃。"鸡蛋饼包油条"是官方正名,"包脚布"是民间俗称。由此看来,包脚布的出现,最迟不会晚于1983年。我印象中,第一次吃到包脚布,大约在1980年,13岁,还没开始发育的时候。

包脚布,竟然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

大饼摊承包,鸡蛋又可以买到,于是,大饼摊旁又增加一摊:包脚布摊。做包脚布的,一般是中年上海阿姨。头上不戴花头巾,清清爽爽,白帽子一顶。手上倒是套两只花袖套。全部家生,一只敞口矮炉,一块圆平铁板,一盆面浆,一盆鸡蛋,一盆葱,一盆甜面酱,一大块猪油,一片丁字形竹刮片。铁板放在封住火焰的敞口矮炉上。

包脚布,竟然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

有吃客来,猪油在铁板上擦一擦,用勺子舀入一团面浆,丁字形刮片顺手逆时针一刮,一张漂亮的圆形薄饼成形。半分钟后,面饼半熟,敲上一只鸡蛋,刮片来回一撸,蛋凝结,成金色,撒上葱花。用刮片将饼一挑一翻身,涂上一点甜面酱。

包脚布,竟然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

顺手取根热油条,一拗两断,卷拢面饼。包脚布到手,热烘烘。咬一口,香喷喷。我欢喜横着咬,而且是狠狠地咬上一口,如此方才过瘾。包脚布的"脚"是油条,各地都差不多;包脚布的"布",却是韧而绵,口感异于如今满大街的山东煎饼。山东煎饼内脆外也脆,包脚布却是内脆外韧绵。这种韧而绵,咬进口里,慢慢咀嚼,会越嚼越有滋味。这种韧而绵,碰到天花板,会有一种痒痒的感觉。酥痒酥痒,一口一口,绵绵厚意,就这么来来回回,在口里嚼,在嘴里绕。

包脚布,竟然就是一个“鸡蛋饼包油条”!

绕来绕去,绕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有一阵,想煞这种小吃。于是我就去找,专门找大饼摊旁的中年妇女。看着像本地人,就买上一个,吃吃不对味:脆脆。再找,再看,再吃,再失望。最后绝望。包脚布几乎是绝尘而去,犹如男人狂思梦恋的女人,一夜后,突然消失。"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袜步远,只留下一阶的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