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一个人的悲歌

董小宛一个人的悲歌

读冒襄《影梅庵忆语》,是因为汪曾祺多次提到,说明清小品骨格清奇。《浮生六记》已让我十分喜欢,且,《影》为“四忆”鼻祖,(《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香畹楼忆语》《秋灯琐忆》)不读,会成憾事。何况,过两天,又是“七夕”,大家都说,是东方情人节。

明末,朱家王朝巨厦将倾,却丝毫不影响文人们的风流俊雅的生活追求。“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常绿水,迢递起朱楼。”秦淮河畔的桃叶渡,董小宛倚窗而立。风尘艳名为一时之冠。冒襄,“明末四公子”,被董其昌誉为“少年王勃”。姿仪天出,神清彻肤。在秦淮河畔流连忘返。

才子佳人的故事,大多俗套。或红袖添香,或错爱成恨,或始乱终弃……最终难免“欢情薄,人成各”。而《影梅庵忆语》,没有脂粉气,不是冒襄与董小宛的艳歌。一读,是满腹哀愁;再读,是一纸血泪。尤其冒襄一句“余不知姬死而余死矣”,让人唏嘘好久。不忍卒读。什么样的女子能让男人发出如此的悲鸣?

冒襄追寻董小宛,在苏州半塘。“醉晤”一节,颇有戏剧性。小宛微醉,似醒非醒。曲径相遇,四目相对,虽没说一句话,却早已铭刻在心。冒襄看小宛,“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成。”小宛看冒襄,“得其神趣,此殆吾委心塌地处也!”转身悄悄对母亲说“异人!异人!”

真是一对明珠美玉。

第二次见面,在三年后。(小宛似乎等了三年)小宛母亲死了,又病多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终于见到她等待的人。那一刻,小宛神怡气旺。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尊严,毅然决然地把终身托付给他。男人的心思猜不透。冒襄对小宛似彩云追月。明明有情,应欢天喜地抱得美人归。冒襄却找了多少借口搪塞,(或是那个时代男人的通病)且一辞再辞。冒襄要回乡,小宛执意随路相送。二十七天,竟二十七辞。并对江水发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吴门。”掩面痛哭,失声而别。冒襄回到家,小宛又派她父亲来,告诉他,“不要忘记乡试后来接我。”冒襄到金陵乡试,小宛又追到桃叶寓馆等他。路上遇到盗匪,迷了路,断了饮,也不以为然。冒襄落第回家,小宛又追到燕子矶,遇阻,在江中困了七天。冒襄可谓铁面冷心。(今天的话,不是男人!)多次以乡试、父亲滞留边疆、家事老母无人照料等理由让她回到吴门,甚至直接对她说,你在娼门欠账太多,我无力料理。小宛却一直痴心不改,痛哭相随。最后,感动了友人、婢女、仆从,甚至感动了冒襄的妻子。在他们的帮助下,小宛终于入冒门为妾。两相欢娱。

真的好辛苦。

董小宛一个人的悲歌

小宛的美,不在风尘。她娇。俏。使小性儿。又低眉婉顺,洗尽铅华。与主母(冒襄妻)同侍夫君,水乳交融。她知书。懂茶。识香。制作多种香露,腌各种咸菜,把肉烧得有松柏味儿,风鱼制得有麋鹿之味,做醉蛤如桃花。今天到苏州,吃“董糖”,酥松香甜,入口即化,也是小宛亲制而成。巧情和才思,叫人叹服。

小宛爱月。夏夜,随着月亮的浮沉,或走动,或停留。和孩子一起诵读唐人咏月和流萤纨扇的诗。将榻席移来移去,使其四面能照到月光。半夜回到屋里,推开窗,让月光照到枕头和席子上。月亮下山了,还卷起维幔倚窗眺望。读到此处,我觉得缥缈仙境里,有两个月亮。一个在天上,清辉四溢;一个在人间,玉洁冰清。小宛的世界里,已没有仙界与凡尘之别。

逃难中,冒襄为保全父母妻儿,几次撇下小宛。小宛竟毫无怨言。说,“妾有不测,狂澜万顷,是吾葬身处也。”冒襄生病,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六十余日;冒襄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夫君,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一百多夜。即使在临终前还担心自己死了,夫君会难过生病,而自己却不能亲自照料。难怪冒襄哭诉,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

《影梅庵忆语》四千余言,写出了一个“情痴”,一个娇娘,一个贤妾,一个闺阁诗人。

与《浮生六记》中沈复、芸娘的生死相依比较,《影梅庵忆语》记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冒襄的爱与小宛是不对称的。当然,小宛不会苛责。因为,封建社会是男人的意识,其标准是出则忠义入则孝悌。至于流连风月,不过是增加韵事罢了。好像越多还越容易走进历史。如欧阳修、苏东坡也不能免俗。所以,小宛去世,冒襄才知道也带走了自己。莫。莫。莫。

又是一年“七夕”了,又会演绎出多少欢娱?多少离恨?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人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却缘何银河岸隔断双星。”一切都不容易。这么理解,就对了。

七夕是一弯弦月。尽管是弦月,小宛也一定会焚香拜祭。只是在书中没有记述罢了。

2018.8.16(农历七月初五夜)

董小宛一个人的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