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He who loves others is constantly loved by them. He who respects others is constantly respected by them.

——辜鴻銘譯《孟子》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民國時代,一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他們學貫中西,渴望用筆桿子喚醒一代人,救世於苦難。他們單純,他們學做學問,他們也學做人,他們渴望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改變不了歷史長河既定的方向,他們只求為當下的青年學子帶來精神上的振奮,使他們不至於被國仇家恨壓彎了腰。

細數民國翻譯那代人,且聽鄙人慢慢道來。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說到民國時期,曾經出現了一批極有個性的人,比如魯迅、章太炎、傅斯年,但要說最有個性的一個,或者說是最“怪”的一個,那就非辜鴻銘莫屬了。這位老爺子有個雅號,乃喚做“清末怪才”,同時呢,他也被稱為“清末第一名士”。

辜鴻銘,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為什麼他稱自己為“東西南北人”呢,這是有緣由的。辜鴻銘其人,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陽,仕在北洋。

1857年7月,辜鴻銘降生在南洋馬來半島檳榔嶼的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他的父親是福建人,會講熟練閩南語、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是一位西洋女子,會英語和葡萄牙語,因此在這種環境之下,辜鴻銘自小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園主布朗先生看他聰慧可愛又收他做義子,自幼又讓他閱讀莎翁、培根等人的作品。這也就是所謂的生在南洋。

在辜鴻銘十歲那一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將他也帶走了。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的牌位前焚香告誡他:“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辜鴻銘跟布朗夫婦到了倫敦。他按照父親的交代,在倫敦也始終穿著長衫馬褂,留著長長的辮子,永遠記住自己是個中國人。

有一次,他坐在電車上看倫敦泰晤時報,幾個同車的英國人覺得好玩,侮辱辜鴻銘。起初辜鴻銘不理他們,乾脆把報紙調頭來看。但是這樣做那幾個英國人卻更來勁,說:"看,那個中國小子連字都不認得,還看什麼報紙?"

這下卻辜鴻銘給惹火了,他用純正嫻熟的英語把整段文章念出來,然後說:"你們英文才26個字母,太簡單,我要是不倒著看,那就一點意思都沒有!"那幫英國人一聽都傻了,只好灰溜溜地走掉。

在之後的十幾年中,辜鴻銘在西方各個國家遊學,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語等9種語言,共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成為了當時晚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的第一人。

雖說常年生活在國外,但是辜鴻銘沒有忘記他父親的話,始終牢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所以在之後遇到了清朝官員、著名的語言大師馬建昌之後,滿肚子洋墨水的辜鴻銘開始對古老的中國文化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和好奇。他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並且在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昂首走上了宣揚中國文化的道路。

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和《中國人的精神》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再說這辜鴻銘不是被稱為怪才嗎?那他怪在哪呢?

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屢屢敗給西方列強,西學聲勢浩大,人人都在學西方,但是辜鴻銘這位洋博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這位“洋博士”平時一副灰白小辮、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鑑的長袍馬褂前清遺老的打扮,在當時一度成為京城街頭和北大校園的一大景觀。

有一次老爺子去給北大的學生上課,一進教室,底下的學生就笑開了,辜鴻銘卻反唇相譏:“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把這群學生說的面紅耳赤。

而且這位老爺子吧,還十分提倡帝制並且抵制西方的共和,他視婦女纏足為國粹,把一夫多妻當作天理,似乎保守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被視為那個時代的“怪物”。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他有一套著名的“茶杯論”,主張男人要娶小老婆,認為這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他說男人是茶壺,女人是茶杯,一個茶壺肯定要配幾個茶杯,總不能一個茶杯配幾個茶壺。

辜鴻銘還曾對學生說:“現在中國只有兩個好人,一個是蔡元培先生,一個便是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蔡先生點了翰林之後不肯做官而要去革命,到現在仍在革命。而我呢。自從跟張文襄(張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後,到現在還在保皇。”

但是,辜鴻銘雖然一生主張皇權,可他並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裡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羅家倫說辜鴻銘是: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國文字名滿海內外,而又以怪誕見稱的,那便是辜鴻銘先生了。可見是真的沒說錯了。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辜鴻銘老先生是個奇人,但他在外國人的眼中名氣似乎要更大一些。

當年,辜鴻銘在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六國飯店用英語講演《春秋大義》,不但要售票,而且票價要高於“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梅蘭芳的戲票價格為一元二角,而辜鴻銘的講演票則開價兩元,卻還很叫座,足見他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民國翻譯家|“清末怪傑”辜鴻銘

他曾與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有書信往來;英國作家毛姆到中國來也專門去拜訪他;與泰戈爾一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甚至泰戈爾來訪中國的時候也和他暢談,可見他的名氣、才氣有多大。

作為翻譯家,辜鴻銘的貢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中國經典古籍《論語》、《中庸》、《大學》等譯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書英譯中最享盛譽;另一方面是將外國詩歌等翻譯成中文,主要有威廉·柯伯的《痴漢騎馬歌》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詠》,成為近代中國向國內譯介西方詩歌的先驅。

辜鴻銘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是作為清朝的最後一根辮子的形象存在的,雖然他有一些自己的“怪”病,但是他依然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堪稱“學界泰斗”,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