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学|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第二种语言

相信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好奇,我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ta老是哭闹,为什么ta总这么内向害羞,为什么ta不愿意告诉我学校发生了什么,为什么ta这么爱发脾气…… 如何了解孩子的心思,在他们还不善于表达的时候,或者不愿意表达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去洞悉这些“秘密”?

绘画心理学|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第二种语言

倘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是顺畅的,那么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但现实往往不会这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成人在理解的过程里,不知不觉已经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以至于在你还未真正理解到孩子的心思前,就已经预设好了答案和判断。久而久之,你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便日久年深。

而绘画,则是一条打通沟通任督二脉的一条“秘密”途径。如果说成人的画由于学习了各种技法而掩盖了真实的表达,那么孩子的画,则是天然潜意识的投射。一画一世界,一念一天堂。

绘画心理学|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第二种语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性格千人千面,因此,不同孩子的画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家长可以从孩子所画的形象(内容)、爱用的颜色、涂色的方法等等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般来讲,活泼好动的孩子,画的形象比较大,比较粗矿,画面比较丰富;好斗的孩子画出的形象,经常带尖刺的形状,比如直树的头发,动物的利爪和锐牙等等。心情愉快的孩子,喜欢用鲜艳的色彩;而心情忧郁的孩子,则常常用黑色、紫色、深绿色、灰色等等,甚至只用其中一种颜色。

绘画心理学|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第二种语言

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以儿童画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孩子的性格。他认为,在画父母亲的画面里,孩子把谁画的大,谁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比较高。如果是画树,会把树叶都画出来的孩子,情绪比较安定,他们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但如果叶子画得太细致,则说明孩子有些过分的细心和胆小了。树干画得粗大,是活泼好动的标志;树干画得细长,则是不大爱动,比较缺乏活力的表示。画人的时候,爱将人的手画成向上举的孩子,往往表示自己快活,得意,心情舒畅;手画的大的孩子,说明占有欲比较强。

因此,如果家长了解了一定的解读技能,则可以因材施教地给予孩子帮助和引导。

绘画心理学|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第二种语言

当然,切记,画是孩子潜意识的天然呈现。千万不要因为了解了一些解读的方法而去纠正孩子自然的发挥。比如为了希望孩子更活泼而去修正他的画,这样就自欺欺人、本末倒置了。

不是所有的沟通都是靠言语。有些时候,言语恰恰是最无力的表现。当你困扰于孩子的话你听不明白,孩子的内心想法你无法解读,孩子的真实需求你无法察觉时,也许,是时候去学会另一种“语言”了。

绘画心理学|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第二种语言

更多绘画心理学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