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至高礼节-崖墓葬

一提起江西,很多人就想会起龙虎山的千年悬棺。

这种崖墓葬是古越、僚人(古代岭南北部山区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宋人晃补之在《鸡肋集》中记载:“出游龙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不可上,其高处有如包棺椁者,盖仙人之所居也。”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潭,高悬翘险,充满神秘色彩。洞穴朝东,镶嵌在峭壁之上,大都离水面50米以上,甚至达200余米。

当时的人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久而久之成悬棺景观。悬棺是一种特殊的葬礼,也体现出古人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

不论是什么样的形式,葬礼体现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深切哀思和缅怀,和不舍不离的情感,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它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性形式表现出来。

不断的传承和演变下,旧时江西南昌的丧葬礼仪有一整套的礼节,主要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这7个步骤,而礼节细化甚至可以多达14个环节。守灵三天、寿衣“七上八下”、出殡请“八仙”、安葬须“落土”等乡俗也被延续下来。

逐渐变味的葬礼文化

古不律今,葬礼文化渐渐变味了。

江西日报曾报道,“24小时代办一切丧事,一条龙服务”的广告语贴满店门,“业务范围”涵盖乐队、八仙、灵棚、冰棺、纸棺、穿衣化妆、寿衣、灵车等多达14项服务,而收费均价都在3000元以上,有些甚至达到5000元。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一家祭品店的老板表示,乐队8人收费1360元,八仙收费1000元,设计灵堂多达600元。而在一家小傅祭品店,店主甚至拿出一份明码标价的价格清单展示给记者,其中“闹丧”价格就高达2500元。

家住东湖区大士院的熊女士因为家中老人过世,晚上就举行了闹丧,花了近3000多元,但效果却令她有点哭笑不得。

“搭了个棚子,大家坐在一起,一个男的主持,用南昌话串词,讲段子,一个女的则开始唱歌,但唱得曲目甚至有《最炫民族风》、《青藏高原》这样的曲目,听着我都感觉不像是办丧事了,而像是办喜事,大伙吃了喝了,都在那里乐。”

物质上的铺张浪费则背离了丧葬礼仪的初衷,加之礼节繁缛,甚至导致“逝者不安息,生者不安生”的恶果,不但加重了生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于社会教化也无益。

怎么办?整改!

江西的殡葬改革

江西最早的丧葬治理可以追溯到2012年。

针对丧葬文化乱象江西民政部2012年下发了《江西省殡葬“一条龙”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关联性的殡葬服务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提升,形成完整的殡葬服务链,保障群众‘方便、快捷、文明、节俭’办理丧葬事宜的惠民服务。”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2014年,江西再次下发《江西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规划提出了五个任务:

(一)坚定不移推行火葬和改革土葬

(二)完善殡葬服务体系

(三)加强殡葬管理工作

(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五)建设法治殡葬

在第一个任务中,文件明确指出“严格限制墓葬用地,应尽可能选择荒山瘠地建设遗体公墓,严禁占用耕地、林地建造坟墓。教育引导不用水泥石材建坟,实行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安葬方式。鼓励、支持土葬改革区遗体自愿火化。

在小编通读这份规划后,心中只有四个字“利国利民”!规划如果真的实现,不仅减少了变味的丧葬陋习,还能改善农村乱埋乱葬、城市办丧扰民现象等现象。

但推进的过程似乎出了问题……

强行起棺惹争议

5月7日,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一则公开招聘信息“招聘殡葬执法大队工作人员30名。要求:能够承受较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这预示着上饶殡葬改革正往纵深方向继续推进。

可能是为了在规划时间内完成改革任务,收缴焚烧、强行起棺、严厉打击取缔非法生产、销售棺材并遏制土葬用品流通……上饶下辖12个县区相继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4月15日下午,在鄱阳县乐丰镇茨山村绿色殡葬改革现场推进会上,县委副书记朱振华一声令下,两台挖掘机开始作业,将现场近400副棺木集中砸毁。乐丰镇自开展棺木收缴工作以来,仅用5天时间就与村民签订了400份棺木收缴承诺书。

今年4月1日,杨桥村齐川源小组81岁的村民郑某意外身亡。“头七”过后的4月10日,按照入土为安的习俗,其家人为郑某实行土葬,坟墓就设在离家400米远的山脚下。郑某去世的日子,正是上饶市在弋阳县召开全市绿色殡葬现场推进会的前一天。

殡葬改革提倡节约土地及保护环境理念,如何处理郑某的安葬问题,被定义为一场树立殡改样板的“硬仗”。漆工镇组织镇、村干部来到死者家里宣传绿色殡葬政策。

但郑某的家人认为,“逝者已入棺进坟,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起棺”。“不只如此,村小组的村民也不同意重新火化。”据杨桥村一名村干部介绍,“即便四五十岁的壮汉,听到要收缴棺木时,都直接掉眼泪。”按当地民间风俗,葬后起棺就是对死者“不尊”。

村民也不解,从杨桥村街步行到齐川源组头,至少需要半小时,“在谁都看不见的地方,为何要做得这么绝”。劝说无果,在僵持与压力之下,弋阳县殡葬综合执法工作组决定强行起棺。

4月17日,漆工镇联合由县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城建局组成的殡葬综合执法工作组对郑某的坟墓进行强行起棺,并将棺木及死者尸体送往县殡仪馆进行火化处理。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处理完毕,弋阳县委宣传部通过微信公众号“弋阳关注”发文称(现已删除),“整个处置实施过程进展顺利,家属情绪平稳”。齐川源组的强行起棺事件,被视为改革成果进行宣传。但在漆工镇,有少数村民发出“不敢死”的调侃和忧虑,也有村民主动上交棺木。

类似这样的报道和视频零零散散地开始在网上传播,星火燎原,声讨和质疑不绝于耳。

负面情绪屡次爆发

表示质疑的声音逐渐传到网上,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网络情报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大数据平台的实时监测,相关讨论从4月份开始一度达到51622条。其中微博信息20566条占比39.83%,影响人次更是高达42307.26万人次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实时数据统计↑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关注态势分析↑

4月19日,新浪财经、新京报等大V纷纷发表视频《江西老人上交500口寿棺:准备了27年,是有点舍不得》,第一波舆论高峰由此掀开。

5月22日,法治日报发文《上饶殡葬改革缘何频遭质疑》,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大型媒体分别转载。

6月4日,中国新闻周刊发文《江西殡葬改革:风水先生变身“迁坟顾问”》,文章瞬间引发强烈反响,掀起第二高峰。文章提到改革中为了引导民心,大余县请风水先生“现身说法”,让群众放下卸下心理包袱。

而随着疑似抢棺材、暴力执法等一些视频的传播,最大最热烈的讨论正在近期进行。

7月30日人民网发出评论《人民网评:“一刀切”不是好办法》

7月31日凤凰网发文《江西“抢棺材”惹众怒 地方政府为何如此激进?》、检察日报发文《江西推行殡葬改革简单粗暴,应该叫停》

8月1日江西省民政厅发表文章《殡葬改革要坚决防止简单过激做法》

一波又一波舆论高峰,把诸多改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执法队进村入户强行将村民的棺材抬走、棺木堆在一起用挖掘机捣毁、积攒棺木多年的老人只能瘫在地上哭嚎……

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对近七天相关讨论进行情绪分析来看,愤怒情绪一直占据主导。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网络情绪实时分析↑

整体来看,负面情绪总体占比高达80.22%,其中愤怒情绪占比43.5%、恐惧情绪占比14.76%、厌恶情绪占比11.31%、悲伤情绪占比10.65%。

“棺”逼民反?江西殡葬改革如何改变千年传承

很明显,一些地区没有进行充分、深入的宣传引导工作,导致矛盾激化。老话说的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风民俗这个问题,各地差异很大,移风易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短期内用一纸文件或者一个行动改变流传千年的殡葬文化,可能吗?

“退耕还林”的初期,很多人也极力反对,但随着资金粮食补助的落实和各项条例的明确,“退耕还林”的成绩也逐渐显现出来。但是要知道的是,“退耕还林”已经进行了19年!

舆论反应了民意,当地政府更需要从中明确事态的发展方向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抓住负面情绪爆发的矛盾点,推出完善透明的激励制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舆情环境。

关于“江西殡葬改革”已经出现了三次舆论高峰,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叫停,反对的声音总是大于赞成。如果一成不变,下一波负面情绪爆发可能还会随时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