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了解定窑研究,抓住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以窑址考察为重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据文献资料在河北定州境内搜寻窑址未果。后叶麟趾指明“定州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小山富士夫根据叶氏提供的线索,在曲阳涧磁村和燕川村找到窑址,并采集了大量标本。之后故宫的陈万里、冯先铭也先后前往调查、采集标本。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09年)。是对窑址的发掘及其研究的深入阶段。1960―1962年、1985―1987年两次对窑址的调查与发掘,揭露了不少窑址材料,惜报告未发表。1969年河北定县宋代静志寺和净众院两座塔基被发现之后,研究主要以这两座塔基所出定窑白瓷为重点,并开始对宋金时期定瓷进行区分。随着陶瓷考古工作和研究的深入,以及定窑瓷器的不断出土,人们对于定窑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和图录,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冯先铭《中国陶瓷・定窑》的出版。此后日本根津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出光美术馆等相继出版了图录,并收录了较多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1997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石家庄召开年会,会议主要以河北四大窑(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为研究重点,会议论文集中刊发在《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上,其中有不少研究定窑的文章,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2年,为庆祝上海博物馆建馆50周年,“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会后出版的论文集收录了多篇关于定窑白瓷的高水平研究文章,时代涵盖唐、五代、宋、金,并发表了一批国内外馆藏的珍贵定窑瓷器,推动了定窑研究的深入。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2009年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主动性考古发掘。此后,国内外对定窑瓷器的研究形成新热潮,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先后举办院藏定窑瓷器及窑址发掘成果展,并出版图录,北京故宫博物院还配套举办了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一时定窑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将定窑研究又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