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精神的踐行者竟落得了被誅十族的下場

方孝孺,明朝人明初大儒宋濂的弟子,也是一位大儒。通曉經史,文章寫的也很不錯,在建文帝繼位後,讓方孝孺當翰林侍講學,其實就是皇帝的老師,深受建文帝器重和依賴,國家大事,治國方略什麼的,都會問一問方孝孺,也使得方孝孺對建文帝忠貞不二,以致後來出現“滅十族”現象。

1399-1402年明朝發生“靖難之役”,朱棣為了皇位,為了生存,打著“清君側”的幌子開始篡位,在朱棣起兵南下到進入南京城,朝廷的發佈詔令、檄文都是方孝孺寫的。在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對朱棣,說;“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當時點頭應承,待到登上帝位,方孝孺的倔強讓他大吃一驚後,還是把這句話拋到腦後。

明朝文官精神的踐行者竟落得了被誅十族的下場

'黑衣宰相'姚廣孝

朱棣在攻下南京奪得帝位之後,強迫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上下。朱棣走下臥榻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

明朝文官精神的踐行者竟落得了被誅十族的下場

朱棣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朱棣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孺不為所懼,針鋒相對的說:“滅十族何妨!”朱棣還是耐著性子反覆勸說,最後方孝孺拿起地下的筆,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大字。這下徹底惹怒了朱棣,下令滅他十族,除去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他的朋友,弟子算為一族,共八百多人,全部處死。

明朝文官精神的踐行者竟落得了被誅十族的下場

方孝孺是書生,是文人,是官員,是對於自己的生命和十族的生命都不在乎的人,天地之間還有什麼可以讓他值得在乎,還有什麼能夠讓他放棄良知、放棄氣節的東西呢?恐怕是沒有了,自他之後,明朝的文官精神逐漸形成,開始有了和皇權相抗衡的底氣,明朝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最多事,最倔的一個朝代,不肯講和,不肯割地,不肯和親,“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明朝的祖訓,但是除了這一祖訓之外,明朝更多的支撐是一個又一個不怕死的文官,他們用自己的執著和節氣來為大明王朝的前進提供血液支持。

明朝文官精神的踐行者竟落得了被誅十族的下場

而方孝孺則是眾多文官中的發光者,也是帶領著,更是先驅,他用自己的鮮血踐行文官的標準:不屈服,守祖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