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楞嚴咒句偈疏解》:持咒方便

宣化上人《楞嚴咒句偈疏解》:持咒方便

持咒方便

持即受持,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持」就好像用手拿著東西似的。持念神咒就是不要把它忘了,不要把它丟了,要念茲在茲,時時刻刻誦持此咒。

持咒應有一個壇場叫咒壇,就像傳戒需有戒壇一樣,咒壇要清淨,不準閒雜的人進入,只有持咒的人在裡面修法,建立壇儀就是持咒前方便,建壇本有一定的規矩,在《楞嚴經》裡有所說明,這是為誦經行道求現證的人而設的。

現證即今生便得到咒的利益,若緇素髮心散持,緇是出家人,素即是在家人,散持即沒有壇場。那便更要專一其心虔誠恭敬。《楞嚴經》上說:「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縱散心持,不在定中,便有八萬四千金剛王護法常隨著你,何況決定發大菩提心呢!

宣化上人《楞嚴咒句偈疏解》:持咒方便

經上又說:「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簡單扼要地說,持咒必須三密相應才能得到感應。三密即口誦神咒,心想梵字,手結印相。亦叫三壇。

為什麼叫神咒?因為妙不可言。心想梵字即觀想後邊咒心的每一個梵字。三密相應即是持咒的前方便。

宣化上人《楞嚴咒句偈疏解》:持咒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