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下產品已死、產業方興

產業思維,一種全新審視商業的視角

如果你問一個騎過小藍單車的用戶,對於騎行體驗,90%以上的用戶都非常滿意。

可這樣一個充滿工匠精神的產品,並沒有能從共享單車這個賽道上跑出來。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場競爭格局上的差異?因為摩拜和ofo一進入戰場之後,不僅僅關注用戶騎行體驗,而是資本、供應鏈、營銷,一個產業鏈條整體化運作,並且基本把所有的巨頭捲了進來,他們從流量、資本、產業服務上支持這兩家,全面參與到了這場競爭當中。

3年以前,手機出貨量年同比差不多還有30%以上的增長,到了2016年、2017年,手機的出貨量已經沒有什麼成長了。在移動互聯網爆發增長的互聯網上半場,只要產品做到極致,只要服務能保證渠道順暢,只要口碑能出去了,就可以快速實現閉環、快速實現紅利的爆發。但在今天,你還能精益求精做出一款更牛的Facebook,或是微信嗎?答案是概率非常低。

產品思維的關鍵邏輯包括:產品細節、體驗細節、轉化率以及商業平衡系統,除此以外還有流量、入口、資本、供應鏈以及產品整合方案等很多因素要考慮。所以在移動互聯網流量不再爆發增長的互聯網的下半場,光有產品思維已經不足以破局,企業和產品經理需要用產品思維去重新審視商業。要能理解新的產業需求和產業共同成長,並和這個產業形成一個共生體,否則我們會輸的很慘。

新商業下產品已死、產業方興

以小罐茶為例,創始人杜國楹就是極具產業思維的產品人。作為多次創業者,杜國楹敏銳地察覺到茶葉相比於菸酒沒有品牌,而且缺乏行業標準,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也是混亂的。他發現中國人喝茶經常用手一抓,十分不衛生,而且很多袋裝的茶葉旅行放在包裡經常被擠碎。於是,他花了三年半,用了500萬,打造了小罐包裝茶葉——小罐茶,真空充氮,一罐一泡,手不碰茶,從新制定了茶葉的認知和體驗標準。

做好產品後,杜國楹聯合全國八大茶葉"非遺傳承人"打造了小罐茶品牌,並且十分重視產品推廣,他做一條茶葉的廣告,歷經了20個月,5個版本,耗資1000萬,準確地傳達了小罐茶的品牌理念。在進行渠道設計的時候,讓零售商、讓終端賣貨的人,這些傳遞產品和服務到消費者手中的群體和中間每一個環節的利益價值最大化。像賣蘋果手機一樣賣茶,讓三里屯、西單高端商圈和樓下菸酒店、超市都能買到小罐茶。做好了產品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後,杜國楹發現了茶葉產業鏈的問題:上游農民冰火兩重天,整合難度大;中游工業化程度差、生產效率低、品控差;下游品牌化能力差,集中度低。

認識到產業問題後,杜國楹反向操作,開始了縱向整合產業鏈,16年做市場,17年從租工廠到建工廠,18年建茶園,並逐步進化成莊園,開啟了產業鏈創新模式。打造了茶葉產品標準化生產,消費者心裡認知的品牌化,讓茶葉從新變成國人心中時尚、好喝的飲品。憑藉強大的品牌基礎,小罐茶遍訪全國各大產地,與真正懂茶、繼承幾千年做茶傳統手藝的"非遺傳承人"共同打造產品,建立"產品家"體系弘揚中國茶文化。又投資茶園,實現標準化生產,憑藉強大的銷售渠道,端到端對接消費者和工廠,實現了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新商業下產品已死、產業方興

大部分傳統企業在自己所處的產業鏈環節和產業領域定格之後,其實不太願意走出去。而能不能在產業鏈關係上破界,打破原來產業格局的限制,這其實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成為一個更優秀、擁有更廣闊成長空間的企業。這種突破常常不是產品思維能帶給我們的。需要我們走到產業裡面去,思考每一個產業鏈環節的痛點,思考產業的從業者到底需要什麼,如何幫他們提升效率,如何在某一個環節裡面創造別人不能創造的價值,如何和他們共生共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定義我們提供什麼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突破原來給自己設定的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