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野望”和“殘念”,是兩個日語詞彙

前者意思是“不合身份、離譜的願望;野心;奢望”

後者意思是“可惜、遺憾;懊悔,遺恨”

這兩個詞,我覺得形容當時日本對“大慶油田”的感情

倒也還算貼切


【今日由頭】

1959年9月26日

“大慶油田”噴出第一桶原油

1

1959年9月26日下午4點,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高臺子鎮永躍村旁。

一大群人在一個井口默默等待,整個現場的空氣像凝固一樣,鴉雀無聲。

忽然,井口傳來了液體的湧動聲。

然後,一股濁黑色的液體就這樣噴了出來。

霎那間,整個周圍等待的人群發出了巨大歡呼,很多人淚流滿面地鼓掌,揮拳,擁抱。

這群人中,有科學家,有工人,也有自發趕來圍觀的當地群眾。

因為那股濁黑色的液體,不是別的,是石油。

那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正式掘出的第一桶石油。

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大慶前夕,所以這個發現第一桶石油的油田,就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當時的現場

2

中國人苦石油久矣。

按照傳統的石油地質理論,石油僅僅由海洋生物生成,這也就是“海相生油”理論。

1913年,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曾組織了一個調查團到中國的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河北、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進行石油勘探調查,一無所獲。據此,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埃蒙斯教授在1921年下了結論:“所有的產油層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層或與海相地層密切相關的淡水地層。”而在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學教授勃拉克韋爾德也強調:“中國沒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積。”

換句話說,因為中國的地質地貌構成多為“陸相”,大家都認為是產不出石油的。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建國初行駛在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因為缺油,所以都是頂著個“大氣包”行駛

但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地質學家和石油勘探專家,就是不信這個邪。

1958年,在經過詳細論證和勘探的前提下,中國人把目光瞄準了希望最大的松遼平原(東北平原)。4月,“松遼石油勘探大隊”成立,5月升格為“松遼石油勘探處”,6月再升格為“松遼石油勘探局”——三個月連升三級,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1958年7月,松遼石油勘探局32118鑽井隊在黑龍江安達縣任民鎮以東16公立處打下了第一鑽,這就是“松基一井”。一個月後,32115鑽井隊的第二鑽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吉拉吐鄉咚勒赫村北打下,這就是“松基二井”。

“松基一井”打了9個月,鑽到了地下1879米,鑽穿了白堊紀地層,但沒有發現任何油氣。

“松基二井”打了13個月,打到了地下2887.63米,雖然沒有發現工業性油氣流,但在打鑽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油沙和油花氣泡。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李四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國內媒體把“大慶油田”的發現功勞全都歸功於李四光。但隨著資料的逐步公開,在“大慶油田”乃至中國石油儲量的論證、勘探和開採的過程中,還有黃汲清、謝家榮等一批中國科學家和石油一線開採工人的功勞,甚至還有匈牙利地震隊的貢獻。


1959年4月,還是打“松基一井”的32118鑽井隊,在離“松基一井”130多公里遠的地方再度開鑽,這就是著名的“松基三井”。

“松基三井”打到地下1050米深處的時候,就已經連續在6個井段取出的粉砂岩和細砂岩巖芯中,發現了油浸和含油現象。

所以,1959年9月26日的那次噴油,其實並沒有太出人意料。不過,在那一個足以載入歷史的時刻,大家的歡慶心情還是可以想象的。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松基三井”紀念碑。碑上由原中顧委常委康世恩題寫碑文:“大慶油田發現井——松基三井”。

“大慶油田”的發現,標誌著當時的中國已經可以開始石油基本自給自足,用當時人們的一句話說就是:”把‘貧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了!“

當然,“大慶油田”的發現,不會讓所有人都陷入狂歡之中。

比如日本人。

3

日本人苦石油之久,猶勝中國。

受限於本土的地質條件,日本37.8萬平方公立的國土上幾乎滴油不產。雖然在二戰爆發前,石油在日本的能源總耗量中佔比不高,但幾乎全部集中於軍事戰略用途——對於已經綁上軍國主義瘋狂戰車的日本而言,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二戰爆發前,日本的石油來源只有四個途徑:

第一,從美國進口。這個渠道佔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費總量的80%。

第二,從當時的荷屬東印度進口。這個渠道大概佔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費總量的10%。

第三,從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的薩哈林油田生產(這個島原本屬於沙皇俄國,經過日俄戰爭後,該島北緯50度以南都歸了日本)。這個產量大概佔到了日本石油消耗量的8%。

第四,日本從佔領中國的撫順油頁岩等資源中人工制油,但這個產量非常小。

所以這是一件很顯而易見的事:日本發動戰爭的命脈——石油,是一直捏在美國人手裡的。這也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對美國一直忍氣吞聲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作為缺乏資源的島國日本,其實一直在拼命囤積石油,但即便如此,也只儲備了500萬噸的石油,這在龐大的戰爭消耗中很可能撐不過半年。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日本“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在“大和”號服役之前)。日本“聯合艦隊”雖然當時威風凜凜,但一旦失去石油供給就會立刻癱瘓

隨著二戰歐洲戰場的擴大,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人開始漸漸對日本人提高了警惕,更何況,他們本來在道義上就有虧欠——他們賣給日本人的石油,大多都被用到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尤其是那些肆無忌憚地在中國不設防城市上空狂轟濫炸的日本轟炸機,用的都是從美國進口的石油。

1941年6月,牽涉到美國人自己利益的底線終於被打破——日本放棄對抗蘇聯,而是全力開始進攻東南亞攫取資源。在美國人的牽頭下,英國、荷蘭等國家終於開始對日本施行全面石油禁運。

日本在侵略戰場上手舞足蹈的陸軍和早就蠢蠢欲動的海軍,頓時就陷入斷油恐慌。

於是,日本狂熱的軍國主義者們終於有了孤注一擲的最好藉口:與其忍辱偷生,吐出之前所有的侵略成果,不如冒死一戰,打出一個今後永遠不會缺資源的“大東亞共榮圈”。

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夏威夷的珍珠港煙火沖天,陷入癲狂的日本人終於和美國人開戰,與此同時,大批枕戈待旦的日本部隊開始突襲東南亞搶奪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偷襲珍珠港當日

那麼問題就來了:

日本人對石油如此渴求,他們強佔中國東北那麼多年,為什麼沒發現大慶油田?


4


日本人怎麼可能沒嘗試著在中國找石油?

早在1926年,日本人就開始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

到了1928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的心情愈加迫切。時任滿鐵地質調查所參事的日本地質專家新帶國太郎就曾在1929年春天帶著人,沿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尋找石油,但經過兩個多月的探察後一無所獲。不死心的他在1930年4月又在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進行過第二次勘探,再次失敗。

不止這一路人馬。為了在東北找到石油,日本當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用盡了當時他們所掌握的一切勘探和採礦設備,但始終沒有發現一滴油。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所有日本在中國勘探石油的隊伍都被徵調到了東南亞參與那裡的油田恢復和開採(英軍和荷軍在撤離時摧毀了油田),“在中國東北找到石油”這個目標最終放棄。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1942年2月,駐紮在新加坡的近7萬英軍完全被打到信心崩潰,向不到3萬的日軍投降。日軍橫掃東南亞。

是日本人真的無能嗎?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當時還是很兇險的。

2010年,時任大慶市副市長的欒瑩曾告訴旅日學者徐靜波,當時日本人打的其中一口井,離後來噴油的“松基三井”只有2公里遠——當時日本人打的井深度是1000米,而“松基三井”是打到1300米深時噴油的。

就差300米。

而根據黑龍江省安達市檔案局局長、安達市志辦主任李生的回憶,大慶油田的主力產油區有一口叫“薩一井”,這口井當年下鑽到680米的時候就遇到了油層。

而這口井與當年日本人打的井距離更近——相距僅一公里。如果當時日本人把打井的方位再多挪一公里,或者多打幾口井,那麼就很有可能率先發現大慶油田。

日本人當初之所以沒發現大慶油田,除了所謂的“運氣”和“技術”之外,按照李生的說法,還和當年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和地下抗日武裝有很大關係。

在打出“薩一井”的那個杏樹崗,當年就是當地抗日遊擊隊的大本營。在頻繁的騷擾和襲擊下,日本人其實很難大張旗鼓地拉開架勢打井鑽油,換句話說,其實當年日本人也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能大搖大擺地在中國東北隨意勘探。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東北抗聯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楊靖宇

所以,當中國在1964年決定將之前屬於高度機密的“大慶油田”公開報道宣傳時,日本人還是大吃一驚的:

大慶?大慶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東北突然冒出來一個5000萬噸原油儲量的超級大油田?

由此,又引出了另一個至今被津津樂道的故事。

5

196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一篇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

這是“大慶油田”在一直被冠以“農墾”的保密狀態下,第一次被中國公開披露。

4月20日,《人民日報》全文轉發了前一天播報的通訊。之後,《人民畫報》又刊登了著名石油工人、勞模、“鐵人”王進喜的照片。

而之後的爭議,就出現在這張照片上——這張照片,後來被不少媒體稱為“中國最著名的洩密案”。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王進喜的那張照片

按照流傳的版本,這個“洩密”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日本人在看到了這張照片之後,迅速進行了一系列的情報分析,然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1、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只有在北緯46度至48度的區域內,冬季才有可能穿這樣的衣服,因此推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

2、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

3、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

按照之前流行的說法,“基於這些情報,日本人迅速設計出適合大慶油田開採用的石油設備。當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徵求開採大慶油田的設備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這個說法流傳非常廣,見諸互聯網的各個網站和各個論壇,甚至一度成為體制內一些單位的經典案例教材。

但事實上,這件事在各個環節上有不少疑點。

首先,這個故事最早的出處和來源,至今沒有找到。

其次,這張照片的來源就有多種說法相互矛盾,從《人民畫報》1964年第一期到1966年第一期,各種說法都有。


第三,單憑一張照片推斷出那麼多情報,是否真的可能?事實上,自1964年後,中國多家媒體曾多次報道王進喜,各種透露出的材料細節遠勝這張照片。如果說日本所謂“情報機構”真能獲得大量準確情報,那更可能是建立在多篇報道和多個信源的綜合整理基礎上,再輔以日本本身對東北熟悉的老底子。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另一張王進喜的著名照片。在打大慶油田的第二口生產井時,鑽到約700米處,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當時還拄著柺杖的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

第四,既然已經“公開報道”,那就很難用“洩密”來形容。事實上,以當時大慶之大,參與人數之廣,要得到一些情報並非登天難事,最後歸納到一張小小照片“洩密”,倒反而有些小看日本人的情報能力了。

第五,日本當時中標了什麼設備?何時中的標?都應該有相應記錄,但至今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根據“果殼問答”網友“萬物包容恆河水”的質疑,大慶油田開發初期用的鑽機是蘇聯Бу-40柴改電,葡萄花小煉油廠由石油部蘭州設計院設計,大慶煉油廠由石油部北京設計院設計,全國第一條大口徑長距離輸油管道由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等單位設計,設備基本是蘇式和國產,裡面沒有一套日本設備。

此外,中國第一次進行國際招投標的工程項目是1984年7月14日的魯布革水電站引水隧洞施工項目,60年代為何會出現“中標”的說法?

6

當然,拋開“王進喜照片洩密”一事的真假不論,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日本對石油的渴望。

最新的一個數據頗引人注目:

目前,日本的石油戰略儲備是全世界第一,在切斷所有石油供應的情況下,他們能支撐158天,而美國排在第二,為139天。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2016年的報道數據,中國目前的石油儲備大概能維持50天左右。

【饅頭說】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挺有意思的討論,大致意思是:

如果日本在二戰期間就發現了“大慶油田”,那麼歷史的走向會不會改變?

結果,參與討論的人的答案基本是一致的:不會改變。

高贊回答者“荀子曰”的觀點頗有代表性,總結下來是這樣幾層意思:

第一,20年的時間差畢竟存在巨大的技術鴻溝。日本當時的開採能力相當有限。當時打下東南亞原本就存在的婆羅洲油田,日本調集了4000名石油工人前往修復和開採,花了一年時間也就恢復到原來產能的75%——而4000名石油工人已經佔了當時日本全國石油工人的70%。

第二,不光是日本,當時全世界範圍內的煉油能力都普遍不高——以大慶油田當時出產的石油品質,日本人完全沒有能力把它提煉到能支撐戰爭的石油標準。

第三,當時全球範圍內原油價格長期沒有超過1美元1桶,所以開採原油再加工提煉,遠沒有購買成品石油合算,即便考慮到後來美國禁運,但去搶一塊油田也比自己從頭開始開發一塊油田要合算得多。

第四,當時日本糟糕的經濟狀況,也不允許他們完整開採一塊油田。

所以,綜合來看,即便日本在二戰期間發現了“大慶油田”,對他們的歷史走向也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影響。

畢竟,一個立志作死的人多穿一隻襪子少帶一副手套,不會有太大差別。

那麼,歷史真的不會因此而做出一點點的改變嗎?

可能還是有的。

如果“大慶油田”在二戰時就被發現,那麼當年東三省可能就沒那麼容易收回了吧。


1、 《松基三井:將“大慶”二字寫進歷史》 (柴楠_dq03 ,大慶網 ,2017年6月8日)

2、《石油絞殺:二戰美國對日禁運政策》 (中國石油·百科,中國石油新聞中心,2017年8月11日)

3、《石油王國》(丹尼爾·耶金【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4、《日本人當年為啥發現不了大慶油田》 (徐靜波,博客中國“徐靜波專欄”, 2010年12月21日)

5、 《日本鬼子差一點發現大慶油田》 (李生,新浪博客“平生”, 2015年8月12日)

6、《“是誰發現了大慶油田”之爭:好不滑稽》 (孟可,新浪博客“蒙孟可的博客”, 2014年10月9日)

7、 《聆聽大慶油田13口“功勳井”的歲月故事!》 (對酒當歌6hipiv,原文出處抱歉未查到,引自 “360圖書館”,2017年6月20日)

8、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寂寞的紅酒,騰訊網,2018年1月17日)

9、 《如果二戰期間,“大慶油田”被日本人勘察到,歷史會如何改寫?》(知乎)

10、《關於所謂“我國最著名的‘照片洩密案’:王進喜照片洩大慶機密”,這是一條假新聞嗎?》(果殼問答,2014年5月16日)

11、百度百科“海相生油”和“陸相生油”詞條

12、 百度百科、維基百科“王進喜”、“大慶油田”等詞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