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闲谈趣更


先说一个把赢棋下输的人。再说一个把死棋下活的人。

西汉最贫弱的失败有二:一是建国之初,二是汉武帝后期。

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有二:一是汉武帝即位之初。二是汉宣帝时期。

然后再说谁把赢棋下输,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之初,经历了文景之治。国家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国家蒸蒸日上。

汉武帝却差点把大汉搞灭亡。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立诽谤罪,夷族连坐罪。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压榨盘剥百姓,创立人头税。

汉武帝为敛财,还卖官鬻爵,死罪可花钱免死。

汉武帝还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

汉武帝后期,国力吏治腐败,饿殍遍野,盗贼四起。人口减半,相当于今天死了7亿人。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还没灭掉匈奴。

下面,再讲把死棋下活的人——汉宣帝刘病已。


汉宣帝在这个烂摊子上,整肃吏治,使政治清明。发展经济,减免赋税。使经济恢复,人口增长。彻底打败匈奴,匈奴首领单于到长安,朝觐大汉天子,向大汉称臣。汉宣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对西域行使国家主权。


汉宣帝时期,汉朝国力疆域达到鼎盛。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汉文帝使汉朝赋予了华夏灵魂,而汉宣帝则让大汉华夏挺直了脊梁。炎黄子孙因此也被称为汉族。


杨朱学派


皇太极就是这样的人。皇太极一举扭转努尔哈赤后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并将清朝建设强大,具备与明朝决战逐鹿天下的能力

你估计会诧异,皇太极有这么厉害?确实是这么厉害。我把他上台前后的内外形势、如何打破包围圈,如何瓦解旗主,如何让后金成为大清一一介绍下,你就明白了。

1、严重的内外形势

皇太极接手努尔哈赤的摊子,基本是个烂摊子。

内部旗主坐大,离心力很强。比如打半岛,阿敏就想独立。

而且长年战争,八旗士兵伤亡较大,生活水平下降,上下不满之声很多。

辽东汉人被超经济剥削,逃跑、暴动逐日增加。整个生产基础在瓦解。

在外部,明朝合纵连横,蒙古部落、半岛王朝都在参与封锁,东江、关宁两镇的军队不时渗透,招降纳叛。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

可以说皇太极上台,面临的就是内忧外患的形势

(皇太极)

2、破局的三年

面临这么严重的内外形势,如果通过整顿内部进行破局,基本会引爆定时炸弹,提前完蛋。所以只能通过处理外部。

皇太极上台后,首先发兵进攻半岛王朝,取得大的胜利,劫掠的物资、获得的贸易权,足够缓解一阵了。

之后马不停蹄的宁锦会战,作战不利,士兵伤亡严重,内部不满加大。为此皇太极默不作声。

抓住袁崇焕下台的时间,西击林丹汗,获得战略缓冲。到这时,在左右两翼开拓了战略空间,一定程度上打破封锁,军事威望也得到了提高

(己巳之变)

袁崇焕督师辽东后,压力陡然增大,逃人迅速增多。而且袁崇焕秣兵历马,随时可能发动总攻。在此只有剑走偏锋,长驱直入进入明朝内地,一举

打破明朝的战略部署,扭转了对明朝的战略劣势。

3、安内与称帝

有了对外的军功,自然容易让上下信服。安内就逐步可以了。

己巳之变的巨大军功与阿敏的作战不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置阿敏自然是水到渠成。

大凌河战役是僵持战,莽古尔泰的不尊,自然也成了被处理的对象。

(大凌河绞肉机)

军权进一步集中,政权进一步改革军事改革、军事装备更新也让军队战斗力提高其回归就是到了皇太极手里。

西击蒙古,察哈尔投降;南略中原,明朝腹地疲惫;东江诸将投降后金。蒙汉进一步稀释了八旗显贵。

到1636年代善在皇太极面前跪下的一刻,皇太极成了大清的皇帝,开启了征服天下的进程。

总结:

皇太极上台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他通过战争打破外部危机,确立权威。并引入蒙汉权贵、精英稀释八旗旗主,进一步整顿内政,推行军事革新,逐步确立集权。让偏居一隅的后金成了具备争霸天下的大清王朝。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把死棋下活,伟大领袖毛主席绝对是一个最优秀的代表。

毛主席革命生涯中面对多次无解的难题,这几次解决的最完美。


1,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领导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礼,千余名工农红军革命战士无处可去。毛主席毅然决定,向山区进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到达三湾时,毛主席对革命队伍进行改编,这支队伍成了真正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人民子弟兵!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丝毫不比南昌起义低!

到达井冈山,毛主席与当地革命队伍袁文才王佐合作,建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保存革命火种的同时,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后来彭德怀和朱德先后率领队伍前来会师。井冈山成为工农革命的新起点。


2,遵义会议。

我们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转折点,此言不虚。长征前期,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形势堪忧。尤其是湘江之战,红军损失过半,革命事业岌岌可危。

遵义会议召开后,大家一致认为军事指挥权应该归毛主席。毛主席受命于危难之际,运用他高超的运动战指挥才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四渡赤水战役中,毛主席三个月之内,四次度过赤水河,把十倍于己的敌人玩得团团转,变被动为主动,寻机消灭了敌人两万人,形式大好,红军转危为安。


3,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张澜为首的民盟作为第三方力量,响应我党的和平建国要求,组织和平谈判,地点就在国民党政府的陪都重庆。 毛主席以大无畏的精神参加了和平谈判,离开延安时甚至安排了如果遭遇不测如何应对。

国民党没有准备谈判,谈判一结束就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只有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如何对付数百万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大炮?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三年中间,樯橹灰飞烟灭,蒋家王朝轰然倒地,崭新的新中国成立了!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建设伟大祖国,就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好怀念!


历史知事


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无疑是军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国民党组织重兵对中央苏区进第五次行“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博古冒险主义等军事错误,中央红军抛弃了毛主席关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正确建议,坚持用阵地战与国民党军作战,导致红军陷于被动,经过一年苦战,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二、错误路线影响,红军损失惨重

长征初期,博古等仍坚持错误路线,甚至实行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优势兵力和围追堵截,作战不利,损失严重,特别是最惨烈的“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刚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7万人,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三、遵义会议召开,关键时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笔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亲自调度部署,集中40万重兵向遵义进逼,妄图将最后的中央红军彻底围堵和消灭在遵义地区,1:10的兵力对比,疲惫不堪、装备落后,中央红军面临生死考验。

简单地说,中央红军面临着一盘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惊慌,他冷静、缜密、大胆,他开始发挥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以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指挥红军在3个月内四渡赤水,缔造了人类战争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迹。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为摆脱敌军,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北上,在集中主力围歼尾追敌军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断决策,撤出战斗,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又在面临敌人在长江北岸部署重兵围堵的情况下,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向扎西集中,寻机歼敌,是为一渡赤水,敌人没料到,也没追上。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一渡赤水后,蒋介石立刻调遣大兵围追堵截,当敌军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后,毛主席趁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果断决定避实就虚,立刻转兵东进,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激战夺取娄山关,重占遵义城,累计击溃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是为二渡赤水,敌人又没料到,又没追上。

三渡赤水,放弃遵义,调动敌人。

被牵着鼻子走的蒋介石气急败坏,3月初,又重新纠集兵力,再度向遵义进攻。

这一招正中毛主席运动战下怀,毛主席果断决策,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动放弃遵义,于3月16日指挥中央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敌军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后追,是为三渡赤水,敌人又没料到,又没追上。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天险,摆脱敌人。

敌人的围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预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敌人大举反扑,即将对我军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从敌军包围圈的唯一缺口钻出,突然掉头向东,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西渡赤水,然后向南急行军,迅速渡过乌江天险,直逼贵阳。

蒋介石已经被戏耍的晕头转向,正在他手忙脚乱,从各处调兵准备保卫贵阳之际,红军已在毛主席指挥下,乘虚进军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五、化腐朽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红军面临死地,中国革命面临绝境,是毛主席运用自己的军事天赋,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充分发挥运动战优势,指挥中央红军如同游龙,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了战机,歼灭大量敌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最光辉的战例。

四渡赤水,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军事领导人蒋介石和毛主席之间的直接对话。

纵观四渡赤水的整个过程,毛主席有如顶级弈棋大师,洞察全局,掌控全盘,举重若轻,气定神闲,游刃有余;蒋介石如同一个菜鸟新手,拘泥于一棋一子得失,被牵着鼻子乱跑,处处受制,招招落败,气急败坏,手忙脚乱。两人境界层次和军事能力的差别似乎也预示着两党的不同前景和中国革命的前途。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看到这道题,不假思索的就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其一是遵义会议这盘棋

毫无疑问,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如果没有遵义会议任凭冒主义不顾一切的为所欲为,就很有可能就会断送掉中国的革命,国家命运将不堪设想。

在这时,毛泽东同志通过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发现了左倾路线的弊端,及时提出科学的军事战略路线,并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毛主席预见性的察觉到了蒋介石对于湘西地区的埋伏,并命令红军转战四川、贵州开发新的根据地,避免了革命火种全军覆灭的危险,在红色政权最危险的时候力挽狂澜,难道不是把死棋下活了吗?这也是我们党第一次运用马列主义解决内部路线方针问题,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其二是三大战役这盘棋

三大战役前夕,我军小米加步枪的简陋配置对战装备精良的国军,再加上人口、资源、兵力上的劣势,我军却能扭转乾坤,不得不提到这盘棋执子者毛主席的功劳。把握好稍纵即逝的战机,有着统筹全局的魄力,在每一次的困难中总能够创造条件迎难而上,三大战役动辄上百万人的大军团作战均能以弱胜强,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和毛主席的功劳分不开的。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关注。


纳兰谈史


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就是标准的“把死棋下活”的案例,且听本人细说。

1927年8月,爆发了南昌起义,由于情况有变,起义的发动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这也让卢德铭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以后行文简称警卫团)未能赶上起义日期。于是这只队伍暂时驻扎在江西境内,而卢德铭则赴武汉向党中央请示下一步行动。

于是中央决定利用这支队伍发动秋收起义,并派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而此时的警卫团在余洒度领导下,迅速完成了升级。在余洒度的决断下,警卫团暂时投入江西军阀朱培德麾下,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师,由余洒度担任师长,并收编了苏先俊、余贲民领导的浏阳民军和黔军邱国轩部,警卫团此时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只等起义的东风了。

1927年九月九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警卫团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四个团,团长分别为钟文璋(主力为警卫团)、苏先俊(主力为浏阳民军)、王新亚(主力为萍乡民军和安源工人纠察队)、邱国轩(余洒度收编的黔军)。起义刚一发动就出了意外,匪性未改的邱国轩部突然袭击钟文璋团,钟文璋部瞬间崩溃,团长钟文璋下落不明。王新亚的第二团轻松打下浏阳后就冲昏头脑,在浏阳吃喝玩乐夜夜笙歌,结果湘军一攻城,王新亚部瞬间崩溃,王新亚在痛哭一场后不知去向。

唯一保留下来的革命火种是第三团,在毛委员、卢德铭指挥下,第三团进攻受挫后并没有执行中央攻打长沙的错误方针,而是直奔敌人统治薄弱的井冈山地区。队伍行至萍乡慈溪镇时遇敌,为掩护队伍撤退,卢德铭壮烈牺牲。9月29日,这只队伍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整顿,剥夺了余洒度、苏先俊的军事指挥权,将队伍缩编为一个团,由陈浩担任团长。将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方针。从此,中国革命确立了自己的正确方向,毛委员率领的这支“星星之火”也从井冈山开始“燎原”。


林屋公子


亡国之死局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将朝堂留给了襁褓中的太子,自己带着大军亲征北方游牧民族瓦剌。狐假虎威的王振为了表演“衣锦还乡”,竟擅自改变行军路线,绕了个大远去其家乡炫耀。造成军粮供应短缺,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全军覆没,其中包括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当朝要臣,英宗被俘。

消息传回北京,有言国之将亡者,有言南迁者,诸人皆恐慌失措,这是一盘死得不能再死的棋了。

力王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当此亡国之秋,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随后于谦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全权组织北京保卫战,舍生忘死于北京九门之外力抗游牧铁骑,反败为胜!于谦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但也因此树敌众多,后来因奸臣构陷,被夺门之变重新继位的明英宗错杀,天下为之鸣冤。

于谦死后,其尸骨被养子归葬于杭州西湖。西湖,这个济济名妓与文豪的地方,得以有幸埋葬忠骨。记得一次出差到杭州时,因为时间很赶,只能在晚上半夜来到西湖边的于谦祠,当看到于忠肃公四个字时,内心油然充满无限敬意,大丈夫,当如斯。


当年明月: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瓦尔登的船夫


把死棋下活这样的事,不一定非是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关键战役中才能体现出,那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下定决心:就这么干,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把死棋下活。因为如果这个决心没下定,那么以后的棋局真的就走到了死胡同,成了死棋。

历史上在关键时刻做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明决定的人不在少数,但若是非要选出一个对当今人们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贡献最大的人,我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重大决定。

毛主席一生都在为解放全民族奋斗,他的伟大功勋,彪炳千秋。而在当年之所以全国能够获得解放,国共没有分江而治,与毛主席当年的一个英明决定有着很大关系,当时我军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名副其实的死棋,毛主席硬是把死棋下活了。

当年在抗战胜利后,我军并没有打算跟蒋介石争天下,而是希望在国民政府拥有一席之地,因为当时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中国抗战的领袖人物。

而且根据我军当时的实力,虽然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比国军还是差很远。

所以毛主席亲自赴重庆谈判就是希望谈出一个和平未来。去重庆,对毛主席来说,得下多大的决心。

当时的双十谈判,国军许诺华北五省的主席由我军人物担任,另外全国缩编成100师,我军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主席当时对这个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但是,蒋介石表面上把图画的挺美,等到双十协定要实施的时候却不断向我军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这时候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当时考虑到底跟国民党打还是不打,据胡乔木说毛主席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才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

打,但是打的赢打不赢?当时我军的将领中几乎没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打赢国军。

当时最有代表的就是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篇报告,说二战后苏联受了很大冲击,不能立刻支援我们,而国军得到美国大力支持,要知道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军对抗的条件,所以要忍、要退,不能决裂。

这份报告可以说代表当时我军高级将领的普遍思想。

但是伟人毛主席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力挽狂澜,写了一个回复。

他说,报告说的情况都是真的,但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报告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战后国际进步力量没下降,反而上升了,如果我们坚决斗争,可能比一直退让要好的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会非常糟糕,可能会是一盘死棋。



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发表在军事文集上,当时的人们一脸惊讶。什么?蒋介石比我军还困难?谁相信呢?

结果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预判就是正确的。

仗该怎么打?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真要是彻底决裂开战,我军当时要跟国军争内地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苏联撤走后的东北是一片空白,双方在那都没有根据地基础,于是我军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

这一下,蒋介石可着急了,因为东北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基地,必须要拿下。所以蒋介石就派了缅甸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

我军十万进驻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可以说是五湖四海,哪个根据地的人都有。毛主席指示林彪在四平跟国军打一仗。要是把国军打赢了,他们就得承认咱们在东北的合法性,打输了再说。

集中优势兵力是打胜仗的前提,这是毛主席的第一条军事理论。

国军对四平这一战也是非常重视,所以在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间真刀真枪的第一战。


当时,我们的东北民主联军是各个部队集合起来的,林彪当时到了那以后这个也不认识那个也不熟悉,可以说是仓促打了一场正规战。

结果可想而知,林彪因为武器差、兵源散、指挥也不协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还是败了。

当时是林彪人生中最难受的一段时间,兵败如山倒,退过松花江,就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不大点的地方了。

但是,国军后来处处受到牵制,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因为他们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占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就越少。

我军则不同,丢多少地方不在乎,毛主席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所以才会在战争初期的头两个月,丢了106个城市。但城市虽然丢了,兵力却保留了下来。

这才有了林彪之后的反扑,四平之战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林彪带着军队退过松花江,但国军到了松花江边突然停止了。

当时的林彪做了最坏打算,要把“撤退将军”的名号做实,准备放弃哈尔滨,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

没想到国军停止追击了,这就给我军赢得了宝贵时间。林彪反扑成功,最终赢下双方的揭幕战,为以后的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士气。可以说,这都是毛主席力挽狂澜的英明决定。

当然,毛主席不止一次力挽狂澜,救我军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前线委员的时候就经常力排众议,奠定正确路线,正确方针,每当关键时刻,总是毛主席给将领们打气加油,鼓舞士气,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数次将原本死气沉沉的悲剧,摇手一挥,指点江山,最终扭转乾坤。当然,很多次重大战役中,敌军有很多人充当我方最佳第六人,但那也是他们对毛主席的钦佩而为之。没有毛主席的英明决定,现在可能依然战乱纷飞。



小小嬴政


柴荣的高平之战就是一个把死棋下活的案例。

讲柴荣之前,先前情提要一下,唐末黄巢起义,把大唐南方的基地都搅乱了,大唐不可避免走上了灭亡。此后, 天下迎来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简单点,就是中原有五个朝代更替,外围还有十个小国割据。

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叫后周,开国皇帝是郭威。郭威只当了三年皇帝就死了,皇位传到了他的义子柴荣身上。

柴荣不是郭威的亲生儿子,他能当皇帝,全靠郭威的亲儿子都被人杀死了。另外,柴荣不是武将出身,历史记载,他以前还贩过茶叶来养家,长大后也没有在军队历练。在军中没有自己的亲信,也没有威望。

第三,这是一个讲究枪杆子出政权的人,一个士兵操纵长官的时代,赵匡胤的龙袍加身,在以前就多次上演。比如郭威就是被部下拥戴。

第四,五代十国很多都是二代而亡。

了解这些,才能了解下面的故事,才能知道柴荣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死局。

登基后的一个月,割据太原的北汉皇帝刘崇发兵南下,北汉还联合了当时的辽人。

收到消息后,柴荣准备反击,并且还要亲征。

柴荣很清楚,这个时候必须要胜,如果一败,自己的江山就不保。

而且必须亲征取胜,因为如果不是自己亲征,而是别的将军打赢这场仗,他回师之日,极有可能就是夺位之日。

“刘崇幸灾乐祸我朝有大丧,欺负我年少新立,想趁机吞并天下,这一次,他一定亲自南下了,我不能不去!”

这时候,朝中出现了一个很怪异的声音。

宰相冯道站出来反对。

冯道号称不倒翁,五代里,他曾经给四个朝代打过工,服务过十个皇帝。

这说明,此人非常善于判断形势。

听说柴荣要亲征,冯道表示不太合适。为了说服冯道,柴荣说道:“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领军出征,我怎么敢偷安呢?”

冯道直接回道:“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为唐太宗呢?”

直接怼了回去!而且发生在冯道身上,这太奇怪了。冯道这个人从来不是直言极谏的人,而是见风使舵的人,连他都敢直接怼柴荣,可见,没有人真把柴荣当皇帝。

柴荣脸红了,他明白自己并没有权威,他强行撑场道:“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如泰山压卵而已!”柴荣涨红了脸,声调徒然高了三分。

“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为山呢?”

满朝发出低声的议论,充满着对这个新皇帝的质疑跟轻视。

事情已经走到了一个死局:如果服软,那谁都知道他可欺负,只要有一个强人出现,他就得让出皇位。

柴荣没有选择,他站了起来,宣布:朕意亲征,多说何益!

但是,柴荣只是避免了慢性死亡,他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急性的,更为危急的地步。

如果亲征失败,结局也只有一个:国灭身死。

柴荣无疑清楚这一点,他急需一场胜利。

调集军队,柴荣出汴州急行北上,当时通事舍人郑好谦看柴荣有些心急,好心劝了一句:“对方气势很盛,最好不要急于进军,应该静观其变,寻找时机再出击。”

柴荣一声断喝:“你怎么会说这些?快说!这些话是谁教你的,说出来,你可以不死,不说,必死无疑。”

柴荣这一句是蒙的,结果这位郑好谦不经吓,一问就招了,是是控鹤都指挥使赵晁教他说的。

原来军将也不愿意迎敌!

柴荣将两人关了起来,继续北上。

十日后,柴荣终于碰到了北汉的军队,一交战,北汉就开始撤退。

柴荣毕竟是新人,没有什么经验,一看对方后退,当场下令:全军出发,追击刘崇。

结果中了刘崇的诱兵之计,大军被北汉跟辽国的军队半围了起来。

如果正常下去,柴荣必败。因为北汉军团大概有四万人,而柴荣是二万人,而且还是劳师远征。

这时候,北汉的刘崇出了一个昏招,他看到柴荣的兵马太少,就跟辽人说:你们在旁边看我怎么破敌就好了。

刘崇的算盘是这样的,自己是三万兵,对柴荣有优势,辽国的一万是来帮忙的,要是让他们出力太多,自己付出的酬劳就更多。所以,干脆不用辽兵。

辽兵一听,得,那我就看热闹吧,把一万兵马撤走了。

刘崇决定发起攻击,最先冲出去的是北汉猛将张元徽。

他一冲击之下,柴荣的军队就乱了。

柴荣的右军中,率领骑兵的 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率先逃跑了,何徽本来是个好同志,此时正率领步兵在后面列阵,可敌人没碰到,先被退下来的友军骑兵冲了个七荤八素。一看情况不妙,何徽扔下自己的步兵,紧跟兄弟,也溜了。

剩下在战场的一千多步兵看领导都跑了,自己要跑,可惜没长四条腿,于是,连两条腿都不要了,纷纷解去铠甲,丢下兵器,跪在地上,对着刘崇的方向高喊万岁。

右军顷刻间瓦解。

这一切全看在柴荣的眼里。他的耳边不仅回响着自己的步兵在向对方山呼万岁,似乎又响起了那天大殿之上的声音.

"朕将学太宗,横扫天下!"

"不知陛下做不做得了唐太宗?"

"朕将如泰山,力压刘崇!"

"不知陛下当不当得了泰山呢?"

冯道嘲弄的声音就在耳边,轻蔑的笑容就在眼前。

一个刘崇不能敌,何以当太宗?首战就一败涂地,何以称泰山?

柴荣进入到死局,一交阵,自己一方就溃败了一半,自己的兵朝着人家喊万岁。这是亡军之象。而亡军之后,必是亡国!

血渐渐地从心脏涌上柴荣的大脑,降兵万岁的声音渐行渐远,喧哗的战场于柴荣突然变得安静,整个世界只剩下了简单的选择。

现在,没有什么可以倚靠,没有什么可以期待,只有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上帝救自救者。

拔剑,纵马,柴荣跃出重重禁军护卫的中军,冲向了正激战的前线。

若是太宗重世,便是此人,若是泰山降临,便如此势。

柴荣没有别的方法,也没有任何的策略,他剩下的只有勇气,一种死也死在战场的勇气。

这一看上去绝望的举止突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看到最高领导身先士卒冲出去后,担任警卫工作的一位将领对着左右喝道:

“主上危难如此,我们难道还怕死吗?”

说话的是谁呢?正是后面的北宋皇帝赵匡胤。说完,赵匡胤并没有紧跟着柴荣冲出去,反而转身,去找了另一个人。

赵匡胤找的人是张永德,此人是柴荣的妹夫,时任殿前都指挥使。

拍马赶到,赵匡胤对着张永德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对方初战告捷,志骄意满,此时,只要拼死一战,一定能击破对方?”

“怎么破?”

“张都尉部下射术精湛,请张都尉领部下战领高地放箭,我引部下近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张永德的军职比赵匡胤的高,但听完对方的计划,他意识到,这是正确的应对。于是,他马上表示同意。

柴荣在前,牙兵在后,张永德居高远攻,赵匡胤率众近搏,这一支本来殿后围观的后军冲到了最前面。

此时,风越来越大,强劲的南风横扫高平的高原,注意还是南风,这意味着周兵是顺风攻击。而汉军是逆风攻击。

据记载,刘崇在发动攻击前,还刮着东北风,等东北风转成南风,主管天气的北汉司天监建议:正是攻击的时候。

不知道司天监根据那本皇历做得判断,当时,旁边的一位学士愤而起立,告诉刘崇,可以将这位司天监拉下去斩首,逆风岂是可战的时候。

对于懦生的建议,刘崇给出了干脆利落的回答:老措大,别胡说八道伤我士气!(老措大相当于文化界的屌丝)

从某种意义来说,作战跟种田一样,是看天吃饭,不遵守自然规律,不看天气预报是要吃苦头的。

被迎面刮来的大风迷乱了双眼,北汉的士兵看到了一位天子身着黄金铠甲奋剑而来。接着,他们看到了让他们更为惊恐的事情。

在对方阵地的上空,云气翻卷,隐约可见龙虎的影像。

王者降临高平。

刘崇对此一无所知,不久前,他还叫人捧出了酒,与诸君痛饮了一小会。一嬴钱就开始消费,这是赌徒的第二个思维模式。

等他发现赌局还没结束时,他紧急下令张元徽再次发起冲锋,准备通吃对方。

这一次,一定要活捉柴荣。

张元徽迎风而上。他刚接受了刘崇的褒赏(可能还喝了酒),工作热情高涨,可经验告诉我们,持续作业容易出事故,疲劳驾驶有风险(可能还是醉驾)。尤其是一匹疲劳的马。

也许是连续高强度冲刺,也许是迎来吹来的风靡了眼睛,张元徽的马刚冲到对方前面,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张元徽没能爬起来,被一哄而上,不讲体育精神的周兵就地斩杀。

据记载,张元徽的部下非常勇猛,冒死冲上来,抢走了张元徽的尸体。可也就仅此而已。

正如风向转变一样,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

刘崇慌了,这位老前辈是个沙场菜鸟,职业水准停留在靠数人头来判断胜负,冲锋又不看风向,可他最大的弱点是他脆弱的内心。

这是一个内心软弱的人,他没有柴荣那种遇险而上的勇气,在碰到困难时,唯一的想到的办法是退缩。

看到张元徽倒下后,为了又快又省的结束战斗,刘崇做出了一个决定:挥动红旗撤退。

红旗一出,本就胆怯的汉兵一哄而散,撤退过程中发生了不少踩踏事件,不少汉兵弃械投降,跑过去的一千多原周朝步兵比较纠结,上午刚跳到北汉阵营,连新的军服都没领到,现在又要向原单位投诚。

兵败如山倒,仓皇后退的刘崇到这时才想起了同志,向远处一望,刚还挤满辽兵的高地已经空空如也。

辽兵已经走了。辽兵是怀着一肚子气跑到高地的,自从被刘崇划定为围观群众后,他们就一直在观战。看到刘崇败退时,他们没有犹豫,没打招呼,直接撤了出去。

刘崇几乎陷入了绝望,在这一天黄昏的时候,刘崇总算把自己的队伍又归到了一处,三万多兵马只剩下了一万。领着这一万兵马,刘崇渡过一条浅河,重新列阵。

只要天一黑,对方就不敢贸然过河急攻,只需要一晚,就可以重新稳住军心。

这是刘崇最后的希望,可人得意时多是电影,二小时拉倒,倒霉起来,就是连续剧,一波接一波,且高潮多在后面。

此刻,一支全新的精力充沛的周军出现在战场。

率领这支部队的是河阳节度使刘词。

这是一位老将,平时睡觉都穿铠甲,永远是一副准备上沙场的样子,可就这样的刘词依然落在了柴荣的后面。

这天下午时分,刘词终于赶到高平,最先遇上的也不是柴荣,而是从前线逃回来的樊爱能、何徽。这两位难兄难弟也算有出息了,下来后没多久,就被柴荣的使者追上了。

“两位将军莫跑,我军已经反败为胜了。”

两位将军哈哈大笑起来,骗谁呢。

笑完,这两位也挺有人生目标的,直接就奔周军的辎重去了,可算是跑路不忘搞经济。据记载,把管物资的文官李谷都吓得跑到山里躲了起来。

抢了一通之后,他们碰上迟到的刘词。

“刘将军,你来迟了,我军已经大败,就我们逃了出来,剩下的已经解甲投降了。”两位好心将战状通报给刘词。

我军败了?!

听着不远处传来的震天喊杀声,刘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中,但最后,他下了一个决定。

就算败了,我也要到前线看一眼。

来到前线的刘词喜出望外,己方不但没败,还占尽上风,柴荣不仅身体健康,还干劲十足,更好的是,刘崇比较顽强,还搞了一万人组织了防线。

总算给我留了一波啊。刘词同志年纪大了,这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大战了。

刘词马上率领他的河阳军投入到战斗当中,这支新力军发挥了实力充沛,干劲足的特点,一鼓作气突破了刘崇的河岸防线,彻底击碎了刘崇最后的妄想。

刘崇逃跑了,他本来是逃不掉的。

深夜,高平西北面通道,江猪岭。

夜色下,一位老人出现在荒野的山路上,其人面色苍白,胡须打结、分叉,再没有往日那样自信的缥缈。我不说,你绝对猜不到这就是北汉皇帝刘崇同志。

行至江猪岭,狼狈不堪的刘崇终于松了一口气,望望四处平静的荒野,他不禁露出一丝凄凉的笑意。

柴荣啊,柴荣,要是你在此处设兵,我刘崇那里还逃得出去。

此情此景,颇似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恨敌不设伏,当然,诸葛亮是设过伏的,而柴荣同样是设过伏的。

柴荣是一位军事鬼才,在看似冒进的进军中,早就埋好了伏笔,在今天早上出击前,他就派出了一支小分队守在江猪岭,只可惜守路的周兵听闻前方兵败,自个逃跑了。这证明,好的计策如果没有好的执行也是白搭。

怀着侥幸的心情,刘崇越过了江猪岭,逃离了战场。但这还不是胜利大逃亡。

跑到半路,刘崇迷路了。老刘也在河东混了十多年,怎么路痴到在自己的地盘附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无奈之下,只好抓了一位老乡在前面带路。

在老乡的指引下,刘崇走了一百多里路,在天亮的时候,刘崇的胡子止不住颤抖起来。老乡老乡,背后一枪,你把我领到那了?!

再往前走二步,不是太原,而是晋州。周将王彦超就在那里。

愤怒之下,刘崇一刀结果了带路的乡亲,紧急调头,往北奔去,这下总算找对方向了。

据记载,刘崇换了身粗布衣服,头戴斗笠(估计是从老乡那抢的),还变更了姓名,自然旗子什么都不打了,一路上相当低调,常常跑到一个地方,拿起筷子还没夹起菜,就不得不丢下筷子翻身上马,因为周兵已经追来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风声鹤唳了。

经过数日亡命狂奔,刘崇终于回到了太原,回来时,他已经气力全无,只能伏在马上。能逃回来,全靠胯下这匹马了。刘崇为了感谢一路载他回家的马,专门修了一座马厩,装修很豪华(饰以金银),伙食水平很高,参照三品官的餐饮标准(食以三品料)。还封了一个“自在将军”。据记载,这匹马是契丹人送给他的。

这是后汉最后一次大规模主动出击,第二年年底,刘崇因为羞愤难当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刘承钧接过父亲的旗帜,这位青年总的来说是爱好和平的,基本上没有动过逐鹿中原的念头。

守住太原,过节时能给刘知远上炷香,这便是北汉唯一的希望。

而柴荣则把属于自己的死局下成了活局。这一战之后,柴荣做稳了江山,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搞起了改革,虽然因为生病早早去世,虽然后周的江山被赵匡胤夺走了。但是,五代乱世的终结可以说,是从他这一次大胜开始的。

本文大部分摘自脑洞历史观在今日头条的专栏《五代十国的枭雄们》,其文一百万字,全景讲解五代十国的历史。


脑洞历史观


张宗昌,绝对非张宗昌莫属!

1923年,张作霖再发定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在奉军内部进行大阅兵,张宗昌1920年后就带着一帮土匪兵寄居在张作霖手下,在这三年间,张宗昌虽然表面上很听话,但背地里也做些自肥的事情,比如说种鸦片烟敛财。(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事被人捅到了奉军高层,奉系参谋长杨宇霆就建议说这样的土匪兵,大帅每年拿上百万元军饷养着,却养了一群大烟鬼,最后形成的一件事,检阅部队,能留则留,不能留就裁撤。

局面对张宗昌已经很不利了,但是怕啥来啥,张宗昌的部队在检阅的过程中还真出了岔子。

当时数九隆冬,天寒地冻,高粱杆子杵在地里,被大雪埋着,一般都很难被发现,但是检阅部队的计划却是照常进行,由于检阅是随机的,就是你这边该做体操作体操,该打军体拳打军体拳。

检阅官员早一会晚一会肯定会来,张宗昌的部队在做匍匐的动作时,冻的僵硬的高粱杆子戳在当兵的身上,顿时就有人呲呲往外冒血了,张宗昌一看心疼了,张口就骂:“这鬼天气,是哪个狗日的指定的检阅计划!”


正骂的起劲,郭松龄来了,正想着怎么找茬,“茬”就自己找过来了:“你在骂谁?”

张宗昌急中生智:“那是俺的口头禅,俺谁也没骂!”

没想到郭松龄不依不饶,故意激张宗昌“我×你妈,这也是我的口头禅!”

张宗昌本来就窝了一肚子气,噌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手握着枪把,脸青一阵白一阵,忽然哈哈大笑起来:“你操俺妈,你是俺亲爹嘞!”愣是凭借着自己没皮没脸的神操作,把一盘死棋救活了。

第二次战争爆发,张宗昌作为第二军先锋直捣华北关口,恰逢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内部大乱,张宗昌趁势进击,收剿直系散落部队,势力一下子扩展了七八倍。

后来被张作霖改编为奉系的嫡系部队,张宗昌的“爹”从后来的结果上,叫的真不怨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