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小學生營養餐里的肉吃了?靠良心自覺還是制度約束?


誰把小學生營養餐裡的肉吃了?靠良心自覺還是制度約束?


2018年3月13日,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平崗中心小學學生在吃營養午餐。/ 視覺中國

在英國作家狄更斯寫於十九世紀的名著《霧都孤兒》中,主角奧利弗生活在福利院,那裡的孩子們總是吃不飽。大家抽籤後決定讓奧利弗去向管事提出加粥的要求,最後他卻被憤怒的管事當做刺頭趕出了福利院。

這個情節,曾帶給全世界一批又一批讀者以觸動:讓孩子不再為食物而擔憂,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

偌大的食堂,小孩子們排隊取餐。巨大的餐盆裡盛滿了素面,沒有肉蛋奶,沒有青菜,更沒有水果。幾個工作人員接過孩子手裡形狀各異的餐盒,逐一為他們盛飯。孩子們就捧著這麼一碗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麵條,匆匆解決完一頓飯。還有的孩子站在桌邊,把水倒進餐盒,讓麵條泡軟一點……

很難想象,在無休無止的消費話題充斥網絡的今天,這樣的一幕還會在我們身邊上演。

河南商水:小學營養餐變素面 學生營養餐與公示菜單嚴重不符

學生營養餐“偷工減料”了嗎?/ 看東方

9月12日晚,有網友上傳了這段視頻,隨即引發熱議。拍攝者似乎是兩位家長,他們指著學生碗裡的麵條,又氣憤地拍打公示欄上的菜譜,那裡清清楚楚地寫著“雞丁炒西葫蘆、苞菜、蒜薹、大米粥”。幾個盛菜員面對家長的詰問,一言不發,低頭盛飯。

很快,視頻發生地河南周口商水縣就成立調查組,並公佈處理結果:當日供餐與食譜不符,小學校長被免職、多人被處理。

誰把小學生營養餐裡的肉吃了?靠良心自覺還是制度約束?


視頻中孩子所吃的麵條。

“用雞架、豆角、豆芽配菜,其中雞架和蔬菜量少,與教體局要求的食譜不符”,這樣模糊的解釋能服眾嗎?至於造成不符的具體原因,當地主管部門也未公佈。事實上,搜索近年來的新聞,基層學校營養餐始終話題不斷。

孩子們碗裡的肉,到底去哪了?

01

學生營養餐,一粒米都不能少

其實,這件事的權責劃分一目瞭然,非常簡單:基層學校的營養餐費主要來源是國家補貼、社會捐贈和學生自繳。在保證學生飲食質量這件事上,費用恐怕不會是問題。

那麼在費用不缺乏的情況下,為什麼營養餐出現瞭如此“低配”的情況?這就給我們留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即便以最大的理性和善意,暫時排除背後可能存在的貪汙剋扣餐費的情況,至少也有一部分費用被挪用了。可是,一座學校裡,難道還有什麼比學生吃飯更重要、更緊迫的事情。

公眾對這件事的憤怒也很容易理解:孩子正處在生長髮育的關鍵階段,家長把他們託付給學校,但這樣一頓只能“溫飽”、毫無營養可言的“營養餐”,又怎麼讓他們放心。

媒體曾報道套取營養午餐費案件。

2011年,國家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營養午餐”工程,從2011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1591億元,從最貧困、最偏遠的地區做起,推進營養改善計劃。

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學生理所應當是最先享受到發展福利的一群人;教育作為鄉村地區的學子少有的上升通道,更應該把保障孩子吃飽吃好納入基本職責。無論是怎樣的矯飾、遮掩、躲避、含糊其辭,視頻裡這樣一頓飯的糊弄程度,一望便知,試問,如果讓學校管理人員的子女天天上學時吃這樣的餐食,他們能同意嗎?

社會競爭壓力早已傳遞到校園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減負的另一面,就是學生的學業壓力不斷增大。升學是件難事,上學是件苦事,對於鄉村學校的孩子尤其如此,如果到頭來,這群孩子連飯都吃不好,我們追求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又為了什麼呢?

誰把小學生營養餐裡的肉吃了?靠良心自覺還是制度約束?


杭州一小學推“雲端食堂” 營養午餐全過程監督,但這在農村地區很難推廣。/ 視覺中國

《詩經》裡那篇著名的《碩鼠》反覆詠歎:“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但願撤掉這樣不合格的學校管理人員,學生碗裡本該出現的肉蛋奶、蔬菜水果就會回來。

02

孩子吃不好,我們何以談未來?

這不是營養餐第一次從惠民飯變成窩心飯了。

剛剛過去的9月3日,江西某縣,有家長舉報當地小學配送營養餐大量腐敗變質,導致數名學生住院。最終,當地管理部門停止了涉事企業的供餐資格。

更早的4月,營養午餐裡的品牌火腿腸,被更廉價的雜牌火腿腸替換,河南虞城縣貧困生“營養餐”被媒體稱為“問題餐”。

今年3月,西安鄠邑,有網友發現近千杯學生營養餐被當做垃圾丟棄在野外,配送企業稱這些都是過剩產品。

學生營養餐棄擲野外。/ 華商網

去年6月,雲南,四十三個小學生食用營養餐後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涉事企業被調查。

營養餐出問題,恐怕與國家和社會的資金到達基層後,缺乏足夠的監管有關係。

此次河南學生午餐問題暴露後,也有媒體發現,有很多學校多年來堅持在網上做一件事:更新公佈學生每天的伙食。比如雲南的麻栗坡縣帳篷小學,從2014年把免費午餐項目引進學校以後,堅持在微博上公開各項開支、學生菜品等信息,一做就是四年。儘管關注者不多,回應寥寥,但學校還是將這件事做了下去。

誰把小學生營養餐裡的肉吃了?靠良心自覺還是制度約束?


貴州一所學校堅持公示免費午餐,這所學校第一批吃到免費午餐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 封面新聞

可要杜絕營養餐出問題,只有這樣的良心自覺恐怕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堅如磐石的制度約束,這樣才不至於讓國家和社會的愛心錢浪費一絲一毫。

營養餐名不副實的學校,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在營養餐、免費午餐中獲益的孩子,仍是大部分。但只要有一個孩子吃不飽、吃不好,就足以讓人揪心萬分。營養餐的問題並不複雜,但圍繞這些問題產生的情緒,卻值得我們深思。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很多農村孩子因為父母外出務工,成了留守兒童,又因為鄉村中小學撤併,成了寄宿學生。如果對不起他們的肚子,我們又如何面向未來呢?

誰把小學生營養餐裡的肉吃了?靠良心自覺還是制度約束?


《霧都孤兒》裡展現了19世紀英國吃不飽飯的孩子。/ 電影《霧都孤兒》

在英國作家狄更斯寫於十九世紀的名著《霧都孤兒》中,主角奧利弗生活在福利院,那裡的孩子們總是吃不飽。大家抽籤後決定讓奧利弗去向管事提出加粥的要求,最終他卻被憤怒的管事當做刺頭趕出了福利院。

這個情節,曾帶給全世界一批又一批讀者以觸動:讓孩子不再為食物而擔憂,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