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教育感悟」一个普通教师能够走多远?

六年前的北京初秋,天气一如今天这般清爽宜人。北京郊外的大觉寺,一群执着的教育工作者聚集在这里,为一位普通老师召开了一个追思会。这位老师的部分学生、中小学一线教师和在教育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个规模不大的会议。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来到了追思会现场,他在发言中称这位老师是所认识的老师中“最具全球视野,可称得上是教育家的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也来到了现场,他在发言中将这位老师视作“布道者”、“已属稀有的人文主义教师”。

两位教育大咖说到的这个老师,就是当年年初病逝的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

一个普通老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呢?

这位马小平老师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曾在湖南湘潭、广东东莞、深圳等地的学校工作过,一生中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和奖励。马老师是一个“不跪着教书的人”,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他发现这个社会“病了”:许多年轻人“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良知,有欲望没理想”,患上了“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发现这个社会病了之后,马小平老师没有怨天尤人,得过且过,他学习鲁迅“揭出了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他试着用一己之力一点一滴去缓解、疗救这个时代病、社会病。

他勤于学习。马老师特别认同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一二百本书”。他深谙“教育者终身受教”的道理,秉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他不停地买书、读书,中国古代经典如《诗经》《楚辞》、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中国现当代经典如梁启超、胡适、鲁迅、老舍、茅盾、曹禺、巴金、沈从文、徐志摩、陈忠实、余华、莫言、王蒙、艾青、顾城、舒婷、白先勇、龙应台、周国平、钱理群、梁漱溟、王小波、朱学勤等人的代表作品;西方文学名著如卢梭、歌德、巴尔扎克、雨果、莎士比亚、海明威、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罗曼•罗兰等人的代表作品;西方社科名著如哈耶克、罗素、伏尔泰、亚当·斯密、约翰·洛克、爱因斯坦、托克维尔等人的代表作品。他无所不读,并立志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广泛的阅读让他有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善于思考。马老师总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头脑去生活,去工作。面对现行语文教材的短处和弊端,他不以现成的答案为凭借硬塞给学生,课堂上,他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起讨论教材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辨析假、恶、丑,追寻真、善、美。面对浮躁、功利的社会现实,他和学生一起交流作为“人”存在于世的意义与目的,他经常把梁漱溟、哈维尔、王小波等带进课堂,尽力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他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必须立足“人本”,坚守“人性”,富有“人道”,尊重“人权”。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真正大写的人。他把自己定位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和理想信念的传播者。他不仅仅开发教材、课程,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思维、学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他坚持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勇于改变。马老师发现这个社会的“病”后,坚持把人文理念传递给学生。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教学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们如沐春风。他主张,要封住一个人向下的路,就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上升的空间。他给学生编写了

《人文素养读本》一书,自费印刷送给学生阅读,该书选编了102篇中外著名文章。在他看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从阅读开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一个在精神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马老师以一个思想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所以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大家才发现他的见解是朴实而深邃的,他的实践是大胆而可贵的。

马老师的作为感动了他的学生。在追思会上,一名叫黄素珍的学生说:“马老师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静下来,让我摆脱庸俗,再次审视自己的灵魂,再次重检和重建自己过去的种种观念。或者说,马老师给我指出了许多道门,虽然门还是关着的,但现在及将来,我将努力去叩响每一道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打开它们。”

马老师的作为引发了专家的思考。退休后一直关注中小学教育的钱理群教授说:“真正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学习者和思想者,他的教学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会为学生营造扬善抑恶、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研究的杨东平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变革就是在课堂上发生的。教育的希望就在这些心存教育理想的普通教师身上。马老师的事迹表明,能够在现行体制内做出一些课堂教学上的改变是了不起的事情!

马老师的作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女企业家王瑛被马小平老师的执着追求和务实作风深深打动着,决定自费给马老师出书,并发起“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公益行动。在为马小平召开的新书座谈会上(书名为《叩响命运之门》),来自全国的许多“马小平们”得以相聚相识。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和关注教育的人,认识到了人文素养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正在彼此了解,相互激励,自觉地把人文素养教育纳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一个普通教师到底能够走多远?

马小平老师去世已经六年多了,在教育生态并没有根本好转的今天,他的名字还时常被人提起。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普通教师,只要不被“时代潮流”裹挟,不被社会世俗吞没,具备悲悯的情怀、丰厚的学识、有力的担当,努力从自己做起,不停地学习、思考、改变,始终坚持做教育可以做的,做教育应该做的,是能够走得很远很远的。因为,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奔腾的江河,其磅礴的力量足以荡涤污泥浊水,还社会以清澈明净。

(2018.9.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